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2885|回复: 1

张炜:自牧处女集《百味集.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1 19: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76115852060.jpg

自牧处女集:《百味集•序》
                张   炜


《百味集》
自牧著
孙犁先生题写书名
张炜作序
自牧撰写《后记》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两个月后再版
此书出版后收到师友、读者来信300余封,其中有一百多人成了至今的好友。

    这是与我同龄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原主席张炜兄31年前为我的处女集《百味集》撰写的序文,他当时任省作协创作室主任,正在老家龙口市挂职副书记。——自牧赘言

     在我的文友当中,自牧同志是最为独特的人,他的确闪射着个性的光彩。我们交往整整十年了,十年里,他永远是那样朴实无华,却愈加让人感到他的深邃和魅力。十年的时间在人生长旅中算是不太短促的一段了,它可以用来察人,也可以用来省己,很多事物都可以在十年时间里发生很大变化。比如生活中常常以十为限,近来常说的就有“十年浩劫”、“新时期十年”等等。自牧同志在一帮文友眼里是一个勤勉为文,不断进步,严格要求自己,不畏辛苦的典型。他恳切、好学,刻苦读书,永远地向真、向善、向美。我从未见他有贪恋功名的欲求,而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方面,丁彭和海春同志都极为欣赏,丁彭同志还曾在他的文章中一再褒扬,都是由衷之辞。
    自牧大概属于比较典型的中国文人性格。虽然他年龄上并不比我大,但已经养成了安于清贫、少欲多施、藏书养趣……这样一种好的品行道德。他很难让人看到焦躁不安的时候,总是那么从容温和,与人为善。他的朋友极多,大家都把他看成一个无私的、特别能体谅别人的人。那种松弛的悠然的精神状态,令人羡慕。
    他可以长时间地沉醉于一种艺术氛围之中。他的住所里,最突出的首先就是几个大书架了,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它们身上。那些书整理得很有条理,分门别类,重要的书籍还包了书衣。在整个泉城朋友中,还未曾有像他这样恋书、爱书、迷书的人,那真可以说“嗜书成癖”。那种精神曾深深地感动过我。我得承认,我远不如他对书的钟情和忠诚。他家的沙发上、凳子上,甚至窗台上,都是一些杂志和书,有的翻开,并被什么压住……那是他与书正在合作,突然被什么打断的痕迹。他家的书给你一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书是活的——而我看到的不少家庭的存书却是死的,已经冰凉了,没有呼吸气息了,没有体温了。自牧同志家的每一本书都热乎乎的。他的室内,再有就是一些精心装裱过的字画、一些盆景花卉……室并不大,雅是真雅。海春同志从千里之外赶来,特别提出要见自牧。那天他在自牧处停留了约有一个多小时,他们主要是谈书、谈诗。海春同志深感自愧不如。特别是看到自牧精心撰写并装订的《百味斋日记》,连连惊叹,非常感动。
    这部日记自一九八〇年记起,至今已有十几卷,几百万字。我想这大概是山东文坛第一部长篇纪事,也是泉城文人当中第一个有心人撰写的。这部日记文笔洗练,记事清晰简约,而且极少有情感的夸张。我想这是中国式的《龚古尔日记》,必将成为今后研究山东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手中的瑰宝。自牧是个有心人,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且他还要继续记下去。大家认为至今为止,自牧见报见刊的文字中,最令人满意的还是他短小精悍的散文;而基本上未发表(只在报上连载过很少)过的这部日记,却会是他一生文字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愿他永不间断,潜心记录,最终成就这一业绩。
  《百味斋日记》已收入《百味集》中四篇,人们从中可以窥见它的斑斓色彩。这些年人们得知自牧这个名字的,一是文友口中相传,二是他的散文。我觉得任何时代的文人中,都有谦恭执著、既热心于创作又热心于访晤的雅士,自牧就是这样的人。他对事业对朋友始终如一的热情,对艺术的爱与痴,构成了这样的品格。他对人对事是公正的、诚挚的,热爱真理,痛恨丑恶。十年间,自牧的名字越传越远,就像当年民间相传有个“及时雨宋江”一样,泉城文友们纷纷相传有个“好人自牧”。他对善良的、辛劳的文友不断地伸出援助体贴的手,没有一个不感到温暖。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偏爱他的散文了——那些精粹的文章常常拨动人们的心弦。他为什么对地方掌故那么熟悉?对书法、绘画、石刻、烹饪、名胜古迹……那么有见地,像他的说济南几泉、几山的文章,就不像我们通常所见的这类文章那样无足轻重,而是翔实、恳切,不仅有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依据,而且有“艺术的根据”。这些短小的文章让我们很清晰地感到了自牧的性情和心态,而不是一些套路文章——要知道这种文字很容易就写成了大路货、“季节性文字”,报上常见的什么“冬天话冬瓜”、“秋天话柿”、“夏天话茶”之类即是。可是即便是冬瓜西瓜到了自牧手里,也完全是另一种写法。我觉得他偏向于“雅士风度”,但又没有多少矫饰,可以说是“雅而不腐”、“雅而不酸”。与他的文、人打交道久了,会充分地理解和感受那一份深情,这会让人懂得珍惜。
    一九八〇年十月我与自牧同志一起去登泰山。那是我们第一次见这座东方名山,仰慕之情无法言说。但凡登过泰山的人都有个体会,那就是疲累感超过了一切兴趣,到后来对什么名胜古迹都无心去揣摸了。自牧与同行几个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好像一直保持了对这座大山的好奇心。当然他也早已汗流浃背了,不过他还是认认真真地拍照、抄碑文,在小本子上一笔一笔记着什么。那时我就想:这个人真是个有心人,他干什么都会成功——如果把登山之累比作人生之累,那是再贴切没有了;可是有的人就能够在艰辛的生活中不忘追求,而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就是那次登山,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们也结下了长长的友谊。后来我们的交往渐渐密切,加上又在一个单位工作,彼此更加理解。我得说,他是个最随和的好人,又是一个具有原则的人。
    他十分敬仰孙犁老师,从与孙老师的交往和著作中学习作文做人的风格。只要遇到关于孙犁老师的书籍,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他的藏书如今在泉城文友当中是最多的之一,也是利用率最高的之一。也就是说,他藏书也读书,真与书心心相通了。久而久之,他的知识多了,文心也越来越细。这从他的那些散文中可以看出。比如《根雕》、《谈〈遵生八笺〉》、《日记•印谱》等篇,写得何等有知识、有情致。
    自牧同志能写散文也能写诗词,这与他的气质、性情更为吻合。他是个广读书广交友的人,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就出散文好手,他们常求的只是一个“雅”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去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多,遇上的高人名士也会越来越多,他也必然会不断地修养自己,炼出一种根性。
    自牧同志已经学习创作十年了。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我一直想,十年了,他可以把手头上多少有些细碎的文字汇集一起了,这样就可以总结自己,也可以让文友们有个保存。自己的火烫的文字是心汁化成的,也是安慰自己的最好的东西。我们没有太多的收获,可是我们到底还是在收获。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劳作、耕种。这些收获是平平常常的,但它们是果子和粮秣一类,是日常的依靠和储备,是让人夜间安眠的保证。一个老实人,大多是以劳动求个太平。我想自牧是最懂得这个的了,他不止一次对我作过类似的表述。他坐在那里,常常用浓浓的淄博口音讲出一些很亲近很有意义的话,不断地微笑。
   他是人群中最平凡的人,可也就是这样的人和文章,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友谊。丁彭同志指导了泉城很多文学青年,大家都对他很尊敬。他对自牧同志十分钟爱,常常赞扬这个人的善良和朴实。他说:“好啊!好啊!”大家听了都感到温暖。因为老同志理解了,比什么都重要,他不看准也不会说的。自牧对文学界的前辈总是满怀敬意,这种美德并且感染了一班青年文友。在节日里,大家都去看望老前辈。
   我们都希望他的散文能不断发表出来,也希望他那部规模巨大的文学日记能一直地记下去,越记越精粹,越准确,越有兴味。这不仅是他的事业。

(原载1991年第3期《文学评论家》)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9: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斐然,字字珠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 07:31 , Processed in 0.04277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