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6115|回复: 4

王干:明府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9 13: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明府鲞
王干

     去光明村的路上,我没有想到会吃到明府鲞。光明村是宁波镇海区的第一村,明府鲞是宾馆里吃不到的美味,它应该是光明村曾经的渔村记忆。《宁波日报》的老朱是个小说新秀,他在向我介绍这道菜时,始终解释不清楚,村长说,这是最好吃的。我们就一起下筷子。来自北方的韩小惠、王祥夫等人,吃了一口,私下里对我说,怎么有点味儿?我当时不知道明府鲞这几个字怎么写,但那味道很熟悉,类似我小时候吃过的萝卜鲞的味道。有点咸,有点酸,当然还有点臭。他们不好意思说出那个臭字,我就告诉他们,是不是有点臭豆腐的味道,他们点头称是。

      我就趁机宣扬我的美食经:人的口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随着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童年时代最喜好吃甜,小孩子生下来你给他吃酸辣苦,他会哭着拒绝,但如果你给他甜水,就会止住哭,很享受地吮吸。等稍稍长大了,就可以吃一些酸的,比如调料醋。再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接触辣味,川菜、赣菜、湘菜都是靠辣出名的。灌辣椒水虽然被视为酷刑的一种,但人们对辣味的热爱却经久不衰,改革开放以来,辣菜红遍大江南北。酸甜苦辣,是人生中的多种况味,人生对酸苦的认识,常常伴随着失利、失落、失败情绪的滋生。苦瓜之类的食品对应着人生的苦涩。吃苦,吃苦,是小时候大人教诲孩子的口头禅,能吃苦常常是对一个人的褒扬和称赞,不能吃苦常常是对不堪大用之人的另类称呼。

      但说到臭,很多人就会掩其鼻子远而避之,但爱吃臭味菜肴的人不在少数,杭帮菜里有一道油炸响铃,就是油炸臭豆腐,无论是老杭帮菜还是新杭帮菜,都大受欢迎。徽菜里的臭鳜鱼,是徽菜的经典菜,去徽菜馆几乎无人不点。而武汉人,号称他们的臭豆腐煲,天下最臭。那不是贬抑,而是自我颂扬。

     明府鲞显然也是臭的,光明村的村长告诉我们,明府鲞是用墨鱼加工而成。墨鱼,俗称“乌贼”,晒干成鲞,是宁波非常有名的海特产品。宁波古时候称明州,明州府的鲞就是明府鲞了。墨鱼每年三至五月为旺产期,除鲜食外,大多被加工成明府鲞。用刀把墨鱼的腹部切开,再切头部,穿过眼球。再由尾部起摘除全部内脏,保留骨片,经在阳光下多次翻晒成干品,就成了鲞。

     《红楼梦》里也有对“鲞”的精彩描述,不过说的不是明府鲞,而是“茄鲞”。

      读者之所以对“茄鲞”产生怀疑,大多是由于对古代的饮食典籍较少阅读,更不必说深入研究之故。首先,人们对“鲞”字的理解有片面性。一提起“鲞”字来,就想到鱼鲞,非鱼不鲞。生活于南方的人,尤其如此。其实,除了鱼可以“鲞”外,果蔬类也可以“鲞”。例如,元代食谱《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集有“造菜鲞法”。其文云:

     造菜鲞法:盐韭菜去梗用叶,铺开如薄饼大,用料物糁之。陈皮、缩砂、红豆、可仁、甘草、莳萝、茴香、花椒,右件碾细,同米粉拌匀,糁菜上,铺菜一层,又糁料物一次,如此铺上五层,物重压之,却于笼内蒸过。切作小块,调豆粉稠水蘸之,香油炸熟,冷定,纳瓷瓶收贮。

     此即“韭菜鲞”。文中详述了其用料、制作经过。将文中的“切作小块,调豆粉稠水蘸之,香油炸熟,冷定,纳瓷瓶收贮”,与《红楼梦》中“茄鲞”“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对看,二者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韭菜鲞”之外,还有一种“萝卜鲞”。清人舒敦在《随园诗话》中所写的批语有一则记载,文曰:“承恩寺瓶儿辣菜极佳,萝卜鲞尤妙。”以上二例说明“鲞”法也适用于果蔬,非限于鱼类。仅就我自己生活中所见,经过晒干的果蔬还有南瓜干、豆角干、葫芦干、地瓜干、山楂干、梨子干、蕨菜干……北方人多称某某“干”者,也就是“鲞”。所谓“茄鲞”“萝卜鲞”,只是见于记载者,不见于记载者更不胜枚举。

      至于有人说“茄鲞”有“九蒸九晒”不合理,这恐怕也是想当然耳。2001年上半年,我应邀去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学,这期间主人请我吃著名的“流水席”,其中有一道“牡丹燕菜”,美味可口。于是我向主人请教其中主料是什么,主人告之曰:“此乃当地出产的萝卜切成丝,经过‘九蒸九晒’之后用鸡汤煨过而成。”传说这个制法从唐代武则天当政时即有,流传至今。这件事我之所以记忆深刻,一是美味难忘,二是此即“萝卜鲞”制法的活证据。既然“萝卜鲞”可以“九蒸九晒”制成“牡丹燕菜”,那么怎能说“茄鲞”九蒸九晒就不合“烹饪常识”呢?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起,北京中山公园内来今雨轩的厨师们就开始研制“茄鲞”这道菜,他们是用鲜茄子削皮切成丁,然后过油与各种干果仁(研末)热炒,可谓改良的“茄鲞”。京内大观园红楼酒家则是冷拌,用料也不尽相同。两家的“茄鲞”各有特色,为“红楼”美食增添了新的品种,同时也给研究者带来新的话题。

     我以为小说中的“菜”都是艺术化了的,倘若制出来,只能是各有其味,好吃就行了。何况还有人认为它是北京话“且想”的谐音呢!

     作者简介:

     出生于江苏里下河,现居北京。作家,学者,书法家。散文曾获鲁迅文学奖,著有《王干文集》十一卷。



发表于 2024-3-3 19:5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舌尖上的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4 21: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8 18:0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府鲞,第一次知道,第一次了解到了知识,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2 04:45 , Processed in 0.06561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