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Nba68

原创章回小说:文状元抗倭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1:5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0章 河下双龙并驾驱 承恩慧眼识真假

       当时间的车轮走进公元1515年时,千年河下古镇这颗璀璨的夜明珠更加引人注目。而此时的吴承恩已是七八岁的年纪,进私塾学圣贤书《百家姓》《三字经》等,少年时期的承恩就表现出超强的潜力,自然备受先生宠爱。
       “散学喽!”私塾放学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跑了出来,自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春意盎然的季节到了,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特别舒服,空气里蔓延着桃花的香气。不远处垂柳迎风跳着舞蹈,仿佛在向他们招手,天空上飘着几只风筝,不时传来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走在打铜巷里,小承恩突然灵光一闪,他忽然拿起地上一个洁白的石灰块,即兴在墙上画了起来,同窗好友好奇地看着他画着,不一会儿一幅格调清新的美妙图画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画面上几只黑色的小燕子展翅高飞,一排排垂柳倒映在微风荡漾的河面上,河中几只被惊的白鹅在河面上奔跑着,几个孩子在空地上放飞着风筝,儿童散学的欢快情景栩栩如生……
       少年承恩自小对画画就特别感兴趣,在来往路人驻足观看中,他题上了一首应景的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众人一片叫好声中,对面长得五短三粗的大盐商儿子不服气地泼凉水,他指着吴承恩不屑一顾地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来试试啊?”同学一看为承恩撑腰。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见没,你画这鹅还能飞上天吗?”这盐商家小少爷颐指气使地走过来说。
       吴承恩一听这话刚准备发火,可是他话锋一转:“孙少爷你懂什么?你看看我画的是一般的鹅吗?”
       “还能变成鸭子不成?”孙少爷被吴承恩震住了。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吴承恩指着其中一只说:“亏得先生教过你,我这个画的是天鹅!”
       “天鹅?!”百姓们一听好奇地贴近一看,哇哦,这画上的天鹅活灵活现,仿佛真的要展翅高飞了一样。
       “对,大家听我说,孙少爷说的对,家鹅自然只能在池塘里扑腾,可是我画的天鹅就大不一样了。”小承恩一看围观的父老乡亲越来越多继续说,“我画的天鹅啊,它既可以在水面上游玩,又可以在天上飞,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想飞多远就飞多远,哪是孙少爷这家鹅所能比拟呢?”
       “你——”孙少爷一听肺都气炸了,原想借此羞辱先生眼中的宝贝疙瘩,不曾想如今自取其辱,他走了两步又回头大声说,“好 ,那我明天早上来看它到底能不能飞?!”
       百姓们热烈鼓掌为小承恩大快人心的举动叫好,平日里盐商家人一个个瞧不起老百姓,今天终于出了一口气。于是,吴承恩舌战盐商家少爷的经过,被河下古镇大街小巷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而此时少年沈绅也走上了从儒道路。

       明朝教育分为发蒙,童生 ,秀才也称监生,举人四个阶段。发蒙这阶段主要是会读写(通句读):《蒙求》、《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是发蒙阶段教科书。

       童生阶段要求熟读《四书五经》学会写八股文、诗词文章,以备参加科举考试,此时课本《四书五经》《文心雕龙》《字贯》《古文观止》等。
       而秀才,科举的入门考试已经完成要准备考举人。要求精通八股文,教材就成了《四书五经》《时文》。
       终极考试则是举人,有考进士做状元奢望的,除了《四书五经》《时文》外还要增加史书《二十四史》因为考进士是要考策论。
       沈坤和吴承恩此刻教在启蒙,所以当然要读《蒙求》《千家诗》《幼学琼林》了。
       沈府里此刻沈少爷和夫人正在手谈,沈坤在一旁认真地看着,小小年纪耳濡目染中,他已经知道了围棋许多的道理。什么金角银边草肚皮,什么刀把五葡萄六,更别提什么征吃、接 不归,当然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扑”,送对手一子,居然杀死对方更多棋,这也太神奇了。

       “儿子,最近又学会什么了?”沈少爷趁着长考问道。

       “《千家诗》。”小少爷毕恭毕敬地回答,沈少爷知道儿子很努力,特别是夫人对儿子打小就严格要求,她恨不得把满腹经纶都教给儿子。

       “背给爹听听。”

       “《春眠》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沈坤正摇头晃脑地背着,突然被少奶奶打断了。

       “坤儿,前边你滚瓜烂熟了,不要背,娘考考你,《自咏》 韩愈背给你爹听听。”
       沈坤应对自如:“《自咏》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不错不错。”沈少爷听了击节叫好,“既如此,爹考你一考,《送毛伯温》。”
       少奶奶期待的眼神盯着儿子,小玲连忙递小少爷茶杯,小沈坤喝了口茶大声背诵:“《送毛伯温》明世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妙,我儿字正腔圆,爹和娘甚为满意。夫人,从明早开始坤儿我要教他练武,你意下如何?”
       “正合我意。”少奶奶一听喜形于色。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4d945c7705c4491b9d0002cbbbecf7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6: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1章 法师点化沈老爷 沈锐对孙寄厚望

       自正德二年丁卯年十一月初十子时(即公元1507年12月13日)本篇主人公沈坤诞生以来,沈老爷眼瞅着聪明可爱的大孙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慢慢长大,他和夫人更是含情脉脉地盼着孙子长大成人,从小少年抓周那天起,沈老爷就笃定沈家的未来寄于沈坤。
       也正因为如此,沈老爷和沈少爷共同为沈家的未来规划了人生之路,看着沈坤摇头晃脑地背着《百家姓》《三字经》,沈老爷高兴得合不拢嘴。
       “新鲜的蔬菜快来买啦!”沈老爷这天早上依然走出家门便向湖嘴大道走去,远远地就听到街面上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翠**滴的茼蒿,那满身是刺的黄瓜……宽宽的石板路两旁各式时令蔬菜应有尽有,成就着河下古镇浓浓的烟火气。
       信步走在青青石板上,沈老爷闻着街道上热气腾腾的包子铺飘来的香味顿时让他觉得饥肠辘辘,于是他加快了脚步,可是前边飘来油条那诱人的香味让他馋涎欲滴,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
       “老板,生意兴隆啊!”
       “沈大老板,多谢陆个照顾小生意。”店老板笑嘻嘻地迎上来,“今天不吃阳春面了?”
       “最近好上宋记辣汤了,来,给我一张百叶裹油条。”沈老爷从怀里掏出钱。
       “在这忙,我走了!”沈老爷转身向西挥了挥手。
       春天就是舒服,尽管早上还有点凉,但是白天和煦的阳光照在人身上让人浑身充满力量。
       沈老爷路过面馆,店小二卖力地招呼着客人,一下子看到沈老爷,刚准备上前,沈老爷连忙头一扭向北拐进了宋记酒楼,店小二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沈老爷一头撞在一个人怀里,抬头一看是慈眉善目的悟空法师。
       “阿弥陀佛,法师,你也爱喝辣汤?”沈老爷双手合十。
       “贫僧听香客们夸赞宋记辣汤,今日特地前来化缘。”法师单手行礼,和沈老爷一同让开路道,法师突然开了金口道,“沈施主,有一事一直想说与你,可否愿听?”
       “悟空法师哪里话,愿闻其详。”沈老爷一听法师话中有话,连忙停下脚步,暂且把辣汤之事放在一边。他知道悟空法师是湖嘴大道南头闻思寺住持,是河下古镇家喻户晓的德行高深的祇林名宿,沈老爷预感法师所说之事一定与他家关。

8cb721801188d30f15837fc42f7b6712b193838e347dc-lQrF6W_fw240webp.webp 1.jpg


       “几年前,贫僧正闭目敲打着木鱼,大雄宝殿礼佛,忽然大殿闯进两个学童。”悟空法师回忆道,听着法师一本正经的叙述,沈老爷脑海中复原了当时情景……

       “十洲,放学我去寺庙玩,你去不去?”头戴方巾的吴承恩对一个个头略小的学童说。

       “好啊!”

       “沈坤,你站起来背一下《三字经》”先生一捻胡须。

       沈坤一听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童们听着沈坤的背诵,他们由衷地佩服沈坤。

       终于先生说了句:“散学了。”

       学童们一听背起书包欢呼雀跃地跑出了白酒巷,此刻天色还早,巷子口沈坤看到了好友吴承恩正向他招手,他连忙屁颠屁颠跑了过去,两个人走向闻思寺。

       大雄宝殿里传来住持敲打的木鱼声,吓得他们连忙跪在拜垫上学着大人的样磕头。

       起身他俩转到后边禅堂,忽见大和尚双手合十双目微闭盘在蒲团上,二人上前毕恭毕敬上前施礼后刚欲离开,突然一旁悟空法师停敲木鱼,双目睁厉声道:“进一步,死;退一步,亦死,尔等当如何?”

       年少的沈坤少爷目光坚定脱口而出:“吾宁可进而死!”

       悟空法师大惊失色,不由轻轻一叹。可一旁比沈坤大一岁的吴承恩沉思片刻道:“进既死,退又亡,小可旁行一侧又何妨?”法师一听微闭双目。     

       “阿弥陀佛,多谢法师相告。”沈老爷听了法师的回忆双手合十,“孙儿性格刚强,宁折不弯,还请法师指点。”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悟空法师手捻佛珠后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惟愿佛祖保佑。”说罢飘然而去。
       回想着法师刚刚的点化,沈老爷接受了住持的善意,他若有所思地缓缓移步宋记酒楼。食客人流如潮,沈老爷顿悟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沈老板,你来啊!陆个请坐,辣汤马上来。”伙计一看酒楼的熟客前来连忙笑脸相迎。
       看着热热闹闹的一楼店面座无虚席,大人带着孩子,还有那孝心极好的儿子带着老娘前来,沈老爷觉得心里暖暖的。
       嚼了一口油条,抽出一双筷子,沈老爷头脑风暴乍起,沈家是军籍即大河卫籍。大河卫难淮安新城,他是地地道道的山阳人。可是命运不济的沈老爷为了养家,不得不做起了生意,所以心底始终想摆脱这不军不商的身份,如今他在沈坤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沈老板,陆个慢用。”伙计亲自端来热热乎乎的辣汤。
       “好嘞。”沈老爷收回思绪的野马,他觉得回去要和儿子商量一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6: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2章 前辈引领潘都堂 沈坤长成少年郎


       沈老爷和他朋友吴老爷都知道,淮安府山阳县人杰地灵,远的不说,眼面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那就是南门大街名叫小鱼市口北面的潘都堂巷。
       这条巷子不仅大鱼市口、小鱼市口居民知道其中的典故,沈老爷也是知根知底。
       这条巷不长,巷内有一高墙深院特别瞩目,其主人就是山阳县城鼎鼎大名的潘季顺府第。
       说起这潘大人那可了不得,他在京城做到了都御史,可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物。他相当于现在的反贪部长,随时可以检察京城大大小小官员,甚至可以直接上表劝谏皇上,不怕触怒皇上掉脑袋。
       因此这官大了去了,除了皇帝见面谁敢不称他一声“潘都堂”呢?
      说起潘都堂盐商进京听到了震惊京城的美谈,有一天上朝潘都堂上书进谏,不料他措辞太刺耳让皇上挂不住了,当时龙颜震怒,皇帝被他气得下令退朝了。
       “且慢,皇上。”潘都堂不依不饶上前拉住皇上,谁知他一下扯坏了龙袍,当即跪下谢罪。
       “臣冒犯皇威,请皇上责罚。”
       众臣从未见过这阵势,连忙同跪替潘都堂求情:“皇上英明,潘都堂忠心一片为了大明社稷无惧生死,实乃大明之幸,皇上之幸。”
       要是旁人今**上定当严惩,但是潘都堂一心为了社稷,此心天地可鉴。
       可是,皇上居然没有震怒,而是上前扶起潘都堂:“爱卿心系社稷,实乃朕的肱骨之臣,快快请起。”
       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文武大臣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他们不由面面相觑,一个个匍匐在地:“皇上真是一代明君,大明百姓有幸也!”   
       朝堂之上发生的事件就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到乡野民间,自然也就传到了淮安府山阳县。


       话说沈老爷吃完辣汤后,沈老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宋记酒楼,一路上想着自己刚刚的计划,他越想越觉得可行。


       他计划在河下古镇开一家名为“沈氏文房”的店铺,专门售卖文房四宝和各类书籍,以此为沈坤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他深知沈坤聪明好学,只需加以引导和培养,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沈老板回到家后,立刻与儿子商量起这个计划。沈少爷听后也十分赞同,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为沈坤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于是,父子二人决定尽快着手准备,开始寻找合适的店铺和货物。与此同时,沈老爷也向街坊邻居们宣布了这个消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他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沈氏文房”一定能够成为河下古镇的文化地标。


8cb721801188d30f15837fc42f7b6712b193838e347dc-lQrF6W_fw240webp.webp.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氏文房”终于正式开业了。店铺内摆满了各种珍贵的文房四宝和书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光顾。


       而沈坤在父亲的引导下,在爷爷的督促下,更是在少奶奶精心**下更加刻苦学习。


       这一天沈坤正在店内读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他好奇地走出店铺,只见一群人围在一起,似乎在看什么热闹。他挤进人群,发现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写对联。


       老者笔走龙蛇,字迹苍劲有力,围观的人们纷纷拍手叫好。沈坤也被老者的才华所吸引,他主动上前向老者请教。


       两人相谈甚欢,沈坤越发敬佩老者的学识和才华。老者告诉沈坤,他是一位隐居在此的文人,年轻时曾游历四方,学贯古今。


       他见沈坤聪明好学,心中十分喜欢,便提出要收他为徒,传授给他更多的学问和技艺。


        沈坤欣喜若狂,连忙拜师学艺。从此以后,他跟随老者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技艺,日夜苦练不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老者的悉心指导下,沈坤的学识和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老者的教诲下,他的名声渐渐传遍了河下古镇乃至更远的地方。


       沈老爷看着儿子取得的成就,心中无比欣慰和自豪。他始终记得悟空法师的话:“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      


       人们感叹着沈家的幸运和福气,也敬佩着小小沈坤的才华和努力。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沈老爷那份深深的父爱和他对家庭、对儿子的期望与付出。


       但是,沈老爷慢慢发现,沈坤待在河下似乎也不适当,孟母三迁的故事他耳熟能详,看来是时候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6: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3集 迁居南门寒窗苦 父子拳枪操练忙


1514年十洲八岁,乡贤蔡昂入进士,排名第三,被朝廷封为翰林编修。消息传到山阳县,学子们备受鼓舞。

《明武宗实录》卷106记载:九月癸亥,以旱灾免庐风淮扬府州卫所夏税有差。

此刻吴承恩早已是童生,县学里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他情绪异常激动,捧起厚厚的发黄的典籍声情并茂地读起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道士,浙江省浦江县人。汉族,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方孝孺之师,曾任翰林,修《元史》,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先生动情地诵读,让县学童生们沉默不语,他们深知先生的良苦用心。

“先生,我辈当效仿蔡进士,头悬梁锥刺股,埋头苦读,他日为大明效犬马之力。”吴承恩挺身而出,先生欣慰地手捻胡须频频点头……

沈老爷置身市井自然对传闻甚广的蔡进士了解颇多,他知道沈家一脉系于爱孙沈坤一身。虽淮安府境内数年灾情不绝,可他对沈坤的从儒之道一直十分上心。

转眼又过了四五年,来到了公元1519年即正德十四年己卯,其时沈坤已十三岁。为了让沈坤专心读书,这天他回到家中和家人商量沈坤求学大计。

晚饭过后沈家客厅灯火通明,除沈坤在书房读书外,沈夫人和老爷高坐堂上。

“儿子、儿媳,想必你们已听说乡贤蔡昂中了进士,位列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探花郎,官差骑着高头大马报喜时,那巷子里鞭炮齐鸣,山阳城为之震动。”沈老爷说起这眉飞色舞的,仿佛那中了进士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爱孙沈坤。

“十洲求学之事全凭爹爹作主。”少奶奶一听便知,她第一个表态。

“爹,你有什么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吧。”

“爹非蛮不讲理之人,实在是兴奋之余心里甚是焦急,坤儿不是那块料我也就不急了,可是自打他抓周就看出这小子与读书有缘。你看他私塾读的书早已滚瓜烂熟,应该给他找一个新去处了。”

“爹爹言之有理。”

“我有一个想法,县城南门上有漕运府衙,下有县衙,你们都知道县学,每年只收20个童生,他们可是天之骄子啊。”沈老爷喝了龙井继续说道,“所以,我在南门已经租好房子,打算让孙儿居清静之地全身心读书。不知,尔等意下如何?”

“爹爹,太好了!”沈少爷一听猛地站起身击节叫好,他满面红光地说道,“如此,十洲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古有孟母三迁,爹爹效仿岂不好事一桩?”

就这样沈坤暂别河下来到了县城南门,三更灯火午时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每日在沈少奶奶的亲自陪读下,沈坤无论严寒酷暑,始终不敢有半点懈怠。

“小姐,小少爷读书太辛苦了,是不是让他歇息啊?”丫鬟小玲看了都不忍心。

“十年寒窗苦谁不知?可是,大丈夫要想一展抱负,不就得如此吗?你看乡贤蔡进士那番风光,是不是轰动半个山阳县城?”少奶奶语重心长地说。

“可是……”

“可是什么?”沈少爷一脚进门好奇地问。



213c3a7633f3909f2ae1f13a4b100f173189296949f4a-Lrklx9_fw658webp.webp.jpg


“少爷,你来啦?”小玲一见高兴地拍着手知趣地笑着离开,“我去沏茶。”


“小玲心疼坤儿,说他读书读得太辛苦了。”少奶奶笑盈盈地解释道。


“这些日子夫人着实辛苦了,坤儿怎么样?”


“很好,他很努力。”


“好啊!”沈少爷接过小玲送来茶水,看着春意盎然的庭院,“这样,我去看一下儿子。”


“去吧。”


“十洲。”沈少爷走进书房轻声唤道,背影中沈坤正摇头晃脑地沉浸在书卷中。


“坤儿。”沈少爷知道儿子没听到,于是轻轻拍打儿子肩膀。


沈坤掉头一看欣喜道:“爹,你怎么来了?”


“爹来看看你,累不累?”父子相对而坐聊天。


“不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明科举是读书人必须过的独木桥,谁能够独占鳌头,关键就看谁工夫深。“沈炜动情地说。


“爹,孩儿知道。”


“走,活动活动筋骨去。”沈少爷一拱手作邀请状。


“我正想着要和爹切磋一下呢。”


沈少奶奶置身于鸟语花香的院落里,突然她回眸一看父子俩拉着手进入眼帘,顿时心中觉得很温馨。不知不觉中儿子已经升高了不少,越来越像他爹了。


“来,十洲把爹教你的拳术演练一遍。”


晌午阳光明媚,但见小沈坤长舒猿臂热身了。


“嗨!”突然他双目凝视前方,猛地断喝一声,以气催力开始了拳术演练。


夫妇俩出神地看着儿子,时而腾入空中,时而摆动长腿,端的是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好,太好了!”小少爷一趟拳术打完,额头上已渗出晶莹的汗珠。


细致入微的小玲递给小姐一条洁白的毛巾,少奶奶站起身来到儿子面前:“快擦擦。”


“嗯,娘亲。”少奶奶看儿子没立即接过毛巾,她立即替儿子擦起来。


“娘,我自己来。”沈坤接过毛巾,青春绽放的俊俏脸庞显露无遗,他突然探头问,“爹,怎么样?”


“我儿拳术已精进不少,这样你歇息一下,爹把枪术演练给你看一看。”说着沈少爷来到院中央,他从架子上取下长枪红樱一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5: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4章 闭门修炼文武道 灾年回娘家求援

       小少爷目不转睛地看着沈少爷施展的枪术,手上不由自主比划着,少奶奶在一旁笑盈盈地注目父子俩,眼里满满都是爱啊!
       “小姐,你看小少爷!”小玲看着小主人手舞足蹈的,她和女主人一样高兴。

  沈坤聚精会神地看着沈少爷练完枪,马上递上一杯水,他夸赞道:“爹,你这套枪术太棒了。”
       “是吗?”沈少爷左手收枪,右手接过茶杯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号称百兵之王的长枪,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器中人气最高的武器之一。《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长枪使用者,还要数蜀国五虎上将中……”
       “爹爹,我知道。“沈坤有点急不可耐了。
       沈少爷一听望了夫人一眼,他笑容满面地坐在少奶奶身边对十洲说:“哟嗬,知道不少,说给爹听听。”
       沈坤接过话茬两眼放光,他此刻化身为说书人娓娓道来:“那赵云坐骑一匹玉兰白龙驹,穿戴一身银盔银链甲,手持一杆龙胆亮银枪,单骑突入敌阵杀得敌军人仰马翻,七进七出救下少主阿斗,赵子龙单骑救主千古美名扬。”
       “不错不错!”少奶奶听着儿子如数家珍,铁骨铮铮的样子让她情不自禁地站起身,“《隋唐演义》中的常胜将军罗成,人送外号‘冷面寒枪俏罗成’;而大宋‘忠君报国’的杨家将,杨家枪法更是让那辽人闻风丧胆。”
       “爹娘,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小沈坤突然站在院中央信誓旦旦地说。
       “嗯,在爹眼里,伯生早已是男子汉了!”沈少爷上前抚摸着儿子的头,“爹教你枪法好不好?”
       “好。”
       天已近晌午,少奶奶主仆二人张罗午饭去了,院子里沈少爷一招一式传授……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家人在南门其乐融融地吃着午饭,伯生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慢慢长大。文有少奶奶把关,武有沈少爷指点,这才成就了日后的沈坤文武全才。
        
8cb721801188d30f15837fc42f7b6712b193838e347dc-lQrF6W_fw240webp.webp.jpg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沈坤十一岁,《明武宗实录》卷大学士梁储等言:四五十日内大雨如注……淮扬等处,又南北襟喉之地……房屋坍塌,人畜漂溺,难以数计。淮安新旧城内驾船行走,居民半栖城上……

       时隔两年即正德十四年五月乙已新城发生火灾,新城乃大河卫署所在地,其时沈坤在南门读书。当年十一月甲寅武宗南巡过淮,佞臣朱彬骄横,扰得淮安府鸡犬不宁……

       历史仿佛也在考验着年少的沈坤,可是沈坤一直牢记家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多灾多难的淮安发生天大的灾荒,《明武宗实录》户部言:“淮扬等府大饥,人相食。”

       此刻的沈坤已满十四岁,这一日小玲在少奶奶耳边嘀咕:“小姐,家中米已短缺,不日断炊。”

       “我知道了,午饭后陪我回娘家一趟。”

       “太好了,我都想夫人了。”小玲喜形于色。

       南门本就靠近娘家不远,沈少奶奶知道这几年风不调雨不顺,沈家家底眼看就要见底,她不得已回到娘家,特意让带上儿子一同前往。

       “老爷夫人,你们看谁来了?”家丁前来禀报。

       徐老爷和夫人抬头一看,原来是女儿和外孙回娘家了,脸上顿时笑容满面。

       “爹娘,不孝女儿回来了,你们一向可好?”

       “爷爷,奶奶,孙儿好想你们!”说着上前拉着徐夫人和老爷的手,徐家上下喜气洋洋。

       “孙儿,人都说十年寒窗苦,依我看你似乎不然。”徐老爷察言观色道。

       “爷爷,自古英雄出少年,孙儿最崇拜的是那精忠报国的岳飞。”气宇轩昂的沈坤侃侃而谈,“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好啊,岳飞乃当之无愧的武状元,他枪挑小梁王,大败金兀术,为后世景仰……”爷孙俩相聊甚欢。

       徐夫人拉着女儿的手嘘寒问暖,敏锐的好发现女儿一脸憔悴,连忙问:“闺女,此番回家面容灰暗,看来沈家日子不好过啊。”
       “还是为娘明察秋毫,女儿也就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了。”少奶奶羞怯地回应徐夫人的问话,“家中已经断炊,不得已……”
      “别说了,这些年不是水灾,就是火灾,山阳县百姓日子过得艰难,有的地方已经饿得吃人了——”徐夫人小声说道,“不过女儿放心,有为娘一口吃的,就有你娘儿俩半口,你不必担心。”
       “娘亲!”母女俩抱在一起,少奶奶感激的泪水如黄河决堤一发而不可收……
       时年八月一日沈坤正在书房读书,突然大鱼市口方向锣鼓喧天,后来他才知道翰林院编修蔡昂因病上奏朝廷还淮养病,地方县衙自然一番恭维,欢迎蔡编修回山阳县。
       耳濡目染中,英俊少年沈坤深深懂得爹娘一番良苦用心,所以他在圣贤书中纵横驰骋,为日后飞黄腾达打下扎实根基。
       而其时河下古镇的好友吴承恩,沈坤已好久不见,话说正德九年(1514)春闱大比之年,皇上钦点的探花郎是淮安府山阳县的蔡昂。
       纵观历史淮安中进士者不乏其人,但是进入三鼎甲的却是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出京城,自然传到了淮安,府县官员争相庆贺,本来根本算不上富裕人家的蔡家升格为蔡府,事隔不久蔡府改头换面,摆上了石鼓,站上了门房,顿时高门大院的派头像模像样了。
       河下古镇打铜巷的吴宅中小有名气的吴承恩,自然羡慕探花郎今日的风光,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期盼自己状元及第的那一天。
       “今天看热闹了?”晚上例行检查完功课,吴锐打量着承恩问道。
       “嗯的,先生放假了。”吴承恩忐忑不安回应,他知道爹爹的期望,期望他能光耀门楣。
       “看出点什么没有?”吴锐和颜悦色地追问。
       “蔡家是探花府了。”
       “知道什么是探花吗?”
       “这我还不知道,状元、榜眼、探花嘛。”吴承恩脱口而出。
       “嗯,不错,探花就是进士第三名,读书人中了进士,皇上请他们吃饭,那叫琼林宴,那真是春风得意啊,而后蔡公子就要进翰林院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30 11:05: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5章 承恩设计惩奸商 苦等良机拜蔡昂

       吴锐吴老爷自己也不会想到,今日他与儿子一番闲谈,居然让少年承恩多年后做出了惊人之举,成为山阳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暂且按下不表。

       少年吴承恩早已是河下古镇知名的才子,他的字画还是文章早就名满山阳了。谁家能求他一墨宝,写上一幅对联,那一定是祖坟冒青烟了。

       城南门外有一家名叫全兴的粮行,店名用的就是张老板的大名。他知道现在吴承恩如今炙手可热,一直打着如意算盘想请承恩帮他,一来打打广告让生意更红火,二来也能蹭蹭斯文人的名气抬高身价。

       “不行,请另请高明!”可让这张老板纠结的是,无论他托什么人上门求吴承恩,承恩就是不松口。

       “一个酸腐文人,架子还不小?”张老板在粮行里自言自语,那言语中很是不屑。

       嘴里这么说,可他心里很不服气,自己大小是城南这片数一数二的粮行,凭什么这样对他?他端着紫砂壶品了两口碧螺春忿忿地说:“不行不行,这个对联我还非他不可了。”

       “都过来!”张老板放下茶壶对忙碌的伙计们说,“打今儿个起,你们把眼睛都给我瞪圆了,只要吴承恩从我门前过,立即通知我,老爷我有赏!”

       “是!”手下人回应的声音实在不敢恭维,伙计们心里知道,老爷说过八百回赏了,哪一回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老板,你这秤不准啊?”一个妇女抱着孩子过来,她把包放下说,街坊四邻一听都围了过来。

       “胡说八道!”酒肉肥肠的张老板满肚邪火真没地方发,他一听就像那炮仗一样一点就着了,“大家看到了这个大胆刁民,她在路上藏了粮食,想来糊弄我?没门!”

       “你,你,欺负人,我才没做那缺德事呢!”妇女被他这么一说急得脸通红。

       “大伙看看,本店向来童叟无欺,当面核准,出店概不负责。”说着张老板指着墙上的公告大声读着。

       恰巧此时吴承恩从门前路过,一个眼尖的伙计连忙报告:“老爷,才子才子!”

       “什么才子才子的?”张老板不耐烦道,他嘴里念叨着突然想起了什么向外一看,瞬间眼睛放光跑了两步上前满脸堆笑拉住承恩,“才高八斗的吴秀才,相逢不如巧遇,我可算逮着你了。”

       “张老板,我有事,有事!”吴承恩后悔打此路过了,否则怎会当众被他纠缠。

       俗话说**不打脸,特别是这种势利小人。吴承恩不再推辞,径直同他走入店中。

       “伙计,快沏茶,沏上等碧螺春。”受宠若惊的张老板语无伦次地吩咐着手下,“快摆上文房四宝。”

       吴承恩略一思忖,他提起毛笔用他那名满山阳的半隶半草在红彤彤的纸上写下:“全兴大粮行,慈风楚城扬。”不过其中“风”中草书,就像“夙”一样,张老板高兴还来不及,他哪里会注意这些。

       “好好,太好了!吴先生真给我面子,小店蓬荜生辉!”张老板啧啧称赞,“横批有吗?还先生可否一并赐墨宝。”

       “有的。”吴承恩特意蘸了一下墨写道,“去四首。”

       写罢他一撂笔:“我还有事,告辞!”

       老百姓看着名气如日中天的吴先生居然给全兴粮行写对子,大家直摇头:“唉,秀才也为五斗米折腰啊!”
       “多谢吴秀才,慢走,有空吃酒啊!”张老板此刻就好比小狗掉进了茅坑——晕呢!
       他一想今天分文未花就求到了对联,就这么贴在大门上岂不可惜?一看对面做招牌的,他即刻笑嘻嘻地拎起对联走了过去:“何老板,给我装饰一番,用油漆将这幅对联刻在门板上。”
       “好的张老板,照办!”
       第二天一早全兴粮行门前人群来来往往,整个城南街道上十分热闹。稳八八坐在粮行里品着碧螺春的张老板,他闭着眼睛正洋洋得意地哼唧哼唧,他想今天肯定是生意兴隆。
       忽然,他第六感发现似乎今时不同往日,睁开眼一看左邻右舍对着店门对联指指点点的,有的连声叫好,也有的指指点点的,咦,怎么回事?今天客人不多反少,难道——
       他一下子坐摇椅上弹了起来,差点摔个狗吃死:“顾账房,来来来。这对子有问题?”
       “没问题,吴先生的字那是入木三分,全无错误。”
       话音未落,一个私塾先生模样的老者从门前路过,他瞅了一下对联和横批噗嗤笑出来声。
       “敢问先生,怎么了?”
       “表面上是夸你,实际上是耻笑你呢!”
       张老板一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请赐教。”
       “去四首,对联变成‘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了。”老先生大声念道,围观的百姓们一听鼓起掌来,张老板气得当场吐血。
       “快,拆下来,给我烧了,吴承恩,我跟你没完!”

  吴承恩此举在山阳城家喻户晓,城南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传得越来越邪乎,全兴粮行张老板最后也拿吴承恩丝毫没有办法,是你请人家写的,对联如何你主家自己不会看?所以全兴粮行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眨眼间已是正德十五年即公元1520年。话说这一年淮安府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此刻的淮安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上回书说到是年八月,家住山阳县京城大官蔡昂编修告病还乡探亲,自然受到上上下下的礼待,好消息不胫而走。

       十五岁的少年承恩慢慢长大,仅比沈坤大一岁,他很有书生范儿,羽扇纶巾,满腹经纶。

       多年来他为吴老爷脸上贴了多少金?吴锐老爷甚是欣慰,但他始终没能铭记自己出生在“两世相继为学官”的官宦家庭,盼望着吴承恩能飞出河下镇,飞出山阳县,飞出淮安府,光耀祖宗。

       吴承恩焉能不知父亲的心病?他也在苦苦地等待着这个出人头地的机遇。可他知道机会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自己积极争取。

       听说名誉淮安府的京官蔡昂回到了故乡山阳,吴承恩心中萌发一个大胆的想法,心中暗暗发誓要寻觅一时机登门拜望。可他知道自己将去的是大名鼎鼎的翰林府,还要从长计议,急躁不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0acacb007ffd42a380c2c018f227733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10:0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6章 承恩一语惊学伴 南门巧遇看沈坤
  
       再说山阳城京官蔡翰林回到了家乡鱼市口巷,那架势轰动了半个山阳城。小沈坤在家没去看热闹,倒是聆听了少奶奶一番训导:“伯升,蔡编修是我们山阳城乃至淮安府的骄傲,回家养个病前呼后拥的,这叫什么?这就叫一朝中进士,一生把眉扬。”
       “娘,伯升知道了,等我长大了我要中进士,让爹娘高兴一番。”
       “孺子可教也,乡试马上又要开始了,儿要心无旁骛,埋头苦读。”
       “是。”坐在书房里,沈坤专心研读起来,有时还放声朗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是那么让少奶奶欣慰。
       而此刻家住竹巷街打铜巷里出来一个风流倜傥的书生,他就是吴家小少爷。
       承恩来到了巷口那棵大树下,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大观园,他最喜欢在这里听大人们讲故事,更喜欢到附近剃头店里玩,因为老板他家有着吸引他的奇奇怪怪的书,让少年承恩乐此不疲,大大开了眼界,为日后写出惊世骇俗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铺平了道路。
       不过今天他可想去看理发店看书,他约了几个学伴商量一件比天还大的事。
       “承恩,我们来了。”承恩正低头思考着,忽然耳边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
       “几位怎么这么迟啊?”九月的天气依然相当炎热,难得今天放假,等得有点不耐烦的吴承恩不高兴地抬起头,“哎,今天叫你们一起,想做一件大事。”
       “还大事,有什么事你就别抻着了,别卖关子啦,你就痛痛快快地说吧。”一个同学笑了起来。
       “好,你们朝荫凉底下来。”吴承恩神秘兮兮地招了招手率先来到了大树底下。
       “这不像你啊,现在能说了?”
       “你们知道吗?京城大官蔡翰林回山阳了。”
       “我还当什么呢,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蔡编修向皇上递了折子,告病还乡,河下这巴掌大地方谁还不知道?”瘦猴子得瑟起来。
       “知道啦,那你敢和我一起去翰林家拜访吗?”
       “啊,你疯啦?!”瘦子霍地站起来,“那可是翰林府,你当是去私塾呢吧?”

       “承恩,你说笑话的是吧?”
       “不是,我一定要进翰林府!”吴承恩望着城南方向,目光无比坚定。同学个个望而生畏,可此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少年承恩独自一人穿过长长的竹巷街向城南走去,本以为有人作伴结伴同行可以增加点信心,可几个胆小鬼走了,自己怎么才能进翰林府呢?说实在的承恩心里也很忐忑,可是他海口已经夸下了,他就必定要硬着头
       县城中心繁华依旧,威严的漕运总督府面前的石狮子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承恩穿过高耸的鼓楼,南门就在他眼前了。
       这里与河下果然不同,到处是亭台楼阁,路边景致让他感觉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过,自信的他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大鱼市口走去。
       “喝大碗茶啦。”路两旁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吴承恩此时已是大汗淋漓,听到吆喝声顿觉唇干舌苦。
       “来一碗。”承恩坐在凉棚下擦着汗。
       “客官,茶来了。”店家端着一个蓝边碗风风火火地过来了,碗中的茶汤一晃一晃的。
       “店家,请教一下大鱼市口怎么走?”承恩边喝边问,他从口袋中摸出钱放在桌子上。
       “你也是拜访翰林府的吧?”店家看着吴承恩文质彬彬的样子说,“向南一百步过了路就是。”
       “何以见得?”
       “刚才有几个书生模样的人他们吃了闭门羹,在这吃茶聊天我听到的。”店家一边收拾一边回答。
       “谢谢!”
       果然承恩来到了大鱼市口进了巷子,来到了翰林府面前,蔡府的大门紧锁,可一旁的耳房倒是可以进出,从大门进是尊贵的客人。
       吴承恩整理一下衣冠上前敲门,耳房出来一人问:“你,干什么的?”
       承恩上前深深施了一礼:“在下是贵府近邻吴承恩,字汝忠。”
       门房早就知道山阳城有个后生吴承恩,文章字画甚是了得,他一看气宇轩昂的少年吴承恩,立即禀报。
       “老爷,门外一个后生求见。”
       “来者何人?”
       “山阳少年才俊吴承恩。”门房连忙禀告。
       蔡大人一愣,他心里嘀咕这年轻人不请自来有点意思,于是对手下说:“快开门,请他进来……”
       就这样少年吴承恩进了大名鼎鼎的翰林府,他彬彬有礼地与蔡大人谈论……
      
       如果说吴承恩写对联戏耍奸商,山阳县百姓拍手称快。那么他独身进入翰林府,更让山阳百姓争相传送。消息传到河下古镇,街头巷尾谈论着少年承恩让人惊叹的传奇。

       沈老爷听闻吴家公子如此熟悉,想想宝贝孙子沈坤和这小子打小就很熟。他想想从今以后让这两人多来往,虽然大孙子到了南门大街,平时从不让外人和孙儿来往。

       一天沈老爷到南门大街办事,事情办完他一看时间还早,于是决定去看看孙子。

       走在宽阔的南门大街上,沈老爷感觉到县城和河下古镇迥然不同,向北望鼓楼巍然屹立,而危楼北边一路之隔就是漕运总督府署,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大孙子,你要用功读书,将来为沈家添一份荣耀。”

       他突然发现前方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沈老爷感觉到背影好熟悉,于是紧赶几步上前拍打男子的肩膀:“承恩,你怎么在这?”

       “沈叔,你这是——”

       “我去看看孙子,你?”

       “今天散学早,我来淘点字画。”

       “没事和我一起去看看沈坤如何?”沈老爷心血来潮道。

       “好啊,十洲我好久没看见他了。”吴承恩和沈老爷一拍即合。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69f3a19e858442294489cfeaba24e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7章 只盼沈坤鲲鹏志 双星闪耀河下镇



        “沈老爷,你把十洲藏南门来了,好长时间没看到他了,心里怪想的。”吴承恩边和沈老爷聊着天
              “我家沈坤哪有公子天资那么聪慧,只能让他闭门苦读,才能追赶上你们啊。”沈老爷感叹地说。
             “托你吉言了!”沈老爷明知吴承恩这是恭维他,可是他还是高兴地接受了。
             “没办法,我能做到的就这么多了。”沈老爷兴致勃勃地在前边引路,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突然他笑着用食指指了指前边,“到了到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片‘石榴’出墙来。”承恩笑着吟诵道,他故意改了几个字,激动地跟在沈老爷后边踏进院门,“十洲,十洲,汝忠来看你了!”
             “汝忠兄,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沈坤打量着风采依旧的学长开心地问。
             “哪儿变了?”
             “我哪有兄长儒雅,你智惩粮行老板,觐见蔡翰林的事,我可没少听闻啦!”沈坤竖起大拇指,“兄台,我真服了你了,也就你做得出这震动山阳城之举。”
            “兄台说笑了,我之才华不及兄台十之一。”
            “你这一说,那我就请兄台赐我一幅丹青,如何?”沈坤一本正经地拿过文房四宝,“兄台构思一下吧。”
            “好,那我就献丑了!”吴承恩拿起毛笔在右边空白的墙上挥毫作画,不一会儿沈坤的眼帘出现了一个偌大的水域,但见水面上一群天鹅在水中嬉戏,远处几只天鹅正展翅欲飞起。         
           一瞬间,沈坤的眼前突然灵动起来,只见他廖廖数笔,一只白天鹅振翅高飞直奔蓝天……
            “不愧是山阳才子啊,这天鹅画得栩栩如生,真的特别传神!”徐小姐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了,她驻足欣赏忍不住赞叹起来。
            “娘。”沈坤连忙上前招呼。
            “承蒙少奶奶谬赞,承恩失礼了!”吴承恩听到声音连忙放下笔对着少奶奶作揖。
            “不必拘礼,适才听我公公说你来了,特地过来看看。”少奶奶拉着沈坤的手对他说,“十洲,汝忠是你学习的榜样,要想状元及第,首先你要赶上汝忠啊。”
           “折煞我了,少奶奶千万别这样说。”吴承恩谦虚地说。

8ed574c70dace0d7884bc6037198ba09.jpeg

           沈老爷也来到了书房,听着孩子们的对话,观赏墙上的天鹅图,他大声说:“汝忠,南门十洲的读书地,闲人免进,唯有你今后啊来去自由。”
            “多谢沈老爷。”吴承恩说罢和沈坤相视一笑……
            时间过得走快,正德十六年(1521)河下古镇竹巷街打铜传出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那是因为吴承恩进了学,被淮安府儒学院录取为正式学员,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秀才”。
           吴锐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他把承恩启蒙塾师和社学先生都请到府上,让承恩恭恭敬敬地磕了头。吴锐老爷十分开心,二房生了这么个出息的子嗣,吴老爷心里得到了些许安慰。
           当然他知道承恩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天下所有读书人一旦选择了儒业,就得从社学到县学再到府学一级一级读考,成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直至走上仕途。
            无论如何儿子中了秀才,一切皆有可能。他在心里向祖宗祷告,祈求祖上保佑承恩仕途顺利。
           吴承恩中了秀才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自然也就吹到了沈老爷的耳朵里。这天沈老爷照例一大早来到湖嘴大道吃碗阳春面,他边吃边听食客们大声议论后啧啧赞叹:“吴兄弟家教有方,吴公子中秀才如探囊取物。”
            “真是啊,以吴公子才华中个进士也是迟早的事。”有人大胆预言道。
           沈老爷走在石板街上,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袭来,吴家公子成了秀才,可自家孙儿连秀才边还没沾上呢。
           吴锐老爷自打儿子中了秀才,他近来似乎身价倍增,这天有人送来帖子,他欣喜地一看是沈府派人送来的,邀请承恩赴宴,这实在让吴老爷受宠若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8章 同游谯楼抒胸意 二人携手戏奸商

“汝忠,你耍了粮行老板,他还不对你怀恨在心?”沈坤与学长闲聊中提醒道。
吴承恩不以为然地说:“不怕不怕,我是替父老乡亲们出口恶气,许他平日里大斗进小斗出克扣乡邻,就不许我送副对联解解气?”
“真为仁兄捏把汗,自古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种小人报复心可重着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算了算了,我说不过你。”沈坤说着又言归正传,“仁兄,你这画是一绝,不知可否题诗一首?”
“小菜一碟。”吴承恩略一皱眉,一首诗如行云流水写在了右上角,沈坤不知不觉吟诵起来……
从此,一向古板的沈老爷表示南门沈坤书屋,唯有承恩可以长驱直入,散学的吴承恩时不时过来与沈坤交流心得。这天放学较早,承恩又来到了南门沈坤家。
“十洲,你要多向汝忠取经,他中了秀才,在河下古镇可给吴家争了光。”少奶奶不时见缝插针提醒儿子。
“娘,我会认真请教汝忠的。”
“十洲,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日难得散学早,你我二人结伴游览一下山阳秋景,不知意下如何?”两个人从圣贤书聊到当今之时事,突然承恩提议道。
“这——”
“这,当然好了!”沈坤上下不好作答之时,前来送果盘的少奶奶机智地接过话茬,“汝忠提议娘认为甚好,我儿能与他同游,岂非人生一大快事?”说着递过一个钱袋子给儿子。
“是啊,娘!”沈坤一听双眼放光,他接过少奶奶给的银两,拉着承恩的手说,“汝忠与我情同手足,论年纪,他长我一岁;论才华,他高我一筹,与他同游今生无憾也!”
“看你们娘儿俩这双簧唱的,我都信以为真了!”吴承恩拉着沈坤的手跑着出了院门,“少奶奶放心,我一定会完璧归赵。”
“这孩子!”少奶奶挥了挥手,“放心!”
等他们走了少奶奶高叫一声:“玲儿,我们也出去逛一逛吧?”
“好啊,小姐,快把逼坏了。小姐,你许久没回娘家,何不趁此机会——”聪明伶俐的小玲提醒道。
“就你聪明,我早就想好了。”少奶奶主仆二人锁好门出了巷子……

“贤弟,前边为胯下桥。”吴承恩指着巷子说。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山阳县何人不知?”
“是啊,朝信当年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惊天伟业。”吴承恩感慨地说,“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却又是韩信的宿命啊,让后人唏嘘。”
“韩信是我们山阳县百姓的骄傲,可的确他又是山阳人心痛的历史人物。”
“十洲你能这么看,我真替你高兴。”
路过森严的县衙门口,沈坤和吴承恩内心充满了渴望,他们对仕途十分向往,学而优则仕是多少儒生的梦寐,二人又何尝不是呢?
“仁兄你知道吗?多亏你来。来这快一年了,我真可以说足不出户,今天和仁兄出来饱览秋色,真是惬意啊!我还没登过远近闻名的谯楼呢?”
“走,现在我们就去。”
“好啊。”沈坤开心极了。
此刻太阳还很高,南门大街车水马龙,路两边绿树如荫,高高的柳树随着秋风摇曳着,仿佛在欢迎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店家卖力地叫卖着小商品,大灾之年后的山阳慢慢恢复了勃勃生机。


438cc99808b34a9caf850909c1864d72.jpeg


两个人徒步来到了谯楼下,即用来打更、报时、报警的钟鼓楼。沈坤抬头向北望去,谯楼下部是砖石高台,正中辟拱形门洞,台子由底至顶逐渐收小,略呈梯形,台子旁边有砖砌梯道供上下行走之用,台顶四周设栏杆。台子的上部为木结构两层楼阁,面宽三间,重檐青瓦歇山顶,十分古朴。
两个人拾级而上,吴承恩边走介绍:“据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侵犯和州,围城数匝。当时钤辖宋昌祚坚守州城,严阵以待。一日,军士胡广一箭射中金兀术的左臂,其大怒,急攻破城。百姓死伤无数,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军)从城中突围后,练兵备战,后一举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嘉奖,任其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镇淮军大败金人有功,也长了和州百姓志气,故谯楼又名镇淮楼,就是为了纪念。“
“仁兄知识渊博,愚弟不及。”
“贤弟不必自谦。”
他们来到了顶层,上下三层结构了然。沈坤登楼远眺,万里长江、广阔原野及诸山,尽收眼底。

“你们听说没南门全兴粮行老板被才子吴承恩戏弄,他现在恨死吴承恩了,说要报仇呢。”一个游客突然在一旁和几个人议论起来。
“这个奸商还好意思?”沈坤插言道。
“他有什么不好意思?大斗进小斗出,短斤缺两是他拿手好戏。”另一个游客不客气地说。
“看来,我们得想个法子让他长长记性了。”吴承恩走进三楼陈列室,他透过北窗向外望去,漕运总督府署尽收眼底。
“有了,十洲。”承恩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过这事要请你配合。”说着他嘴巴套在沈坤耳边小声说起来。
“这,好吗?!”沈坤听了面露难色。
“他大斗进小斗出好不好,他缺斤少两好不好?对付这种人就得不接常理,这次非让他好好长长记性!”承恩态度坚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9章 拍马屁却拍中马蹄 张全兴咎由自取

沈坤和吴承恩说着下了谯楼,他们直奔全兴粮行。
“他吴承恩算什么,一个穷秀才有什么了不起?等哪天他栽到我手里,哼哼,我要他好看!”路上承恩想起刚才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他觉得张全兴这个奸商,对联规劝是没什么大用了。
南门是山阳城重要的街道,它依托漕运总督府署,辐射整个县城。南门街面上商家鳞次栉比,全兴粮行就在不远处。
刚才路过县衙时,吴承恩发现出出进进的人很多,他一打听才知道县太爷老父亲过七十大寿,所以他才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治一下张全兴这种人。
他进了小巷子请来几个学伴,和沈坤一起来到了南门外,他们故意在全兴粮行对面巧遇。
“吴先生哪去啊?”
“诸位,有要紧事在想,再遇再遇。”说着他急匆匆就要告辞。
又来一个学伴拉住承恩:“哎,别急啊。吴秀才相逢不如巧遇,咱们一起下馆子喝点。”
“对不住了,仁兄心意弟领了,务实分身乏术啊!”
沈坤在一旁帮腔,故意让伸头想听的张老板听到:“诸位兄台,县太爷老父亲生了大病走了,县学都凑了份子,等着我们去办行头,明天好去吊丧呢呀。”
“你小声点,县太爷不想声张,快走吧!”天承恩不由分说拉着沈坤匆匆离去。
“下回见!”几个朋友挥手作别。
话说张全兴此人平日里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刚才对面几个书生的对话被顺风耳的他听得明明白白,作为南门粮业的商董,怎么能错过这个巴结县太爷的机会呢?
于是,算盘打定的他火急火燎地出去凑份子去了。躲在暗处的吴承恩悄悄地跟着张全兴,果然这个张老板一边凑分子,一边约好明天一早在他粮行集中:“大家早点,吹吹我也喊,不过这钱咱白菜烧豆腐——有盐在先,大家平摊。”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南门商家对张全兴太了解了。
“怎么样,这货上钩了。”承恩得意地说。
沈坤挠了挠头对吴承恩说:“我们做得是不是过分了?”
“过什么,谁叫他处处亏待南门百姓的?他活该!”吴承恩抬头看了看天,“十洲,天色不早了,你回家吧,要不你娘该着急了。”
“那我们下回再见。”
“嗯,十洲,千万别做书呆子,没事多出来走走。”吴承恩说着和沈坤分了手。
第二天一早,全兴粮行前大大小小粮商人人身穿素服,两个吹唢呐的吹着百姓们熟悉的哀乐在前边带路,后边跟着长长的队伍抬着礼品直奔山阳县衙。
唢呐声惊天动地,惊动了半个山阳城。
再说霍大人正在县衙里操持着老父亲的古稀大寿,可耳边的唢呐声由远及近震耳欲聋。
“真娘的晦气,什么时候死人不好,非挑今儿个?”大人不高兴地说,“给我把大门关上,吵死了。”
“得了,老爷!”
张全兴在前边带路,眼看就来到了县衙门口,他见大门紧闭,心想,县太爷太清廉了,办丧事都这么低调。
他一挥手,唢呐吹得更响了,十几个粮商扑倒在地,个个号啕大哭。惹得百姓们围观,不一会儿就把县衙门前围得水泄不通。
“咚咚咚,咚咚咚!”张全兴拍打着门,“南门粮商前来吊唁,开门啊!”
门房一听外边这动静,再听着有人叫门,他发觉这太不对劲了,吓得他连滚带爬地前去报告:“大人,大人不好了!”
正在后院张罗的霍大人不耐烦地呵斥道:“怎么了,前边怎么回事啊,怎么感觉就在门口的呢?”
“大人你快去看看吧。”下人拉着霍大人来到大门前。
唢呐声一浪高过一浪,简直要把县衙掀翻。霍大人脸一沉开了门,眼前的阵势让他惊呆了。县衙门前丧事队伍浩浩荡荡的,那白事的装扮一应俱全,看热闹的百姓人山人海。
他暴跳如雷:“停下,全给我停下!谁领的头?”
“我,霍大人。”领头的正对他点头哈腰的说着什么,大人此刻什么也听不进去。
“来人啦!”
“在!”
“给我这聚众闹事的抓起来!”霍大人大喝一声,张全兴一下子懵了,围观百姓面面相觑,吹唢呐的一看岁数大的手一挥,几个人混在人群中逃了……
“带走!”几个衙役上来把张全兴五花大绑带到堂前。
“堂下何人?”霍大人高坐堂上,他脸色铁青。
“全兴粮行张全兴。”
“张全兴,你可知罪?”
“大人,小民实在不知,请大人明示。”张全兴看大人的脸色不对,可他没看明白哪里不对,自己明明是来拍马屁的,怎么会对簿公堂啊?
“大胆张全兴,你明知今日是本县老太爷七十大寿,你却带人来嚎丧,公然诅咒本县,来人,拖下去重打五十大板!”说着霍大人扔下竹签,气呼呼地拂袖离去。
“打!”
“大人,我冤枉啊,冤枉啊!”张全兴一听这才会意过来,自己是一巴掌拍马蹄上了。
衙役将张全兴摁在长凳上,扒开裤子露出**,那板子重重落下,大堂里顿时听到一声高过一声的惨叫……
“大人,小民冤枉啊!”五十大板下去,张全兴早已是皮开肉绽,叫声渐渐小了下去……
全兴粮行老板乌龙事件在山阳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吴承恩的耳朵里,他在心里说:“该!”
学伴们围过来盯着吴承恩:“这事,应该是你一手策划的吧?”
“我哪有那个本事,不过,我只是好奇的很。你说堂堂一个粮行大老板,他怎能如此不辩是非呢?”吴承恩反问质疑他的学伴们。
“说的也是,这种人叫他下回再做缺德事?!”
时间一天天过去,沈家后继有人,继沈坤这个长子后,沈少爷又有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叫沈坊,字伯礼,号寰洲。两个女儿,大的叫学德容,小的叫沈德真。
沈炜少爷发现几个儿女中,长子沈坤天资聪颖,什么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他无不知晓,在私塾中先生多次夸赞沈坤,说他是人中之龙,将来必能光宗耀祖。
正因为如此,沈老爷和少爷合计把沈坤单独放在南门,闭门苦读圣贤书,指望着他学有所成,将来做个大官,改变沈家非军非商的门庭。
沈老爷常常南下做生意,每每有了赢利,必定不惜重金购买图书等带到南门,所以少年沈坤虽很少出门,但是他博览群书,眼界渐开。
没多久沈坤通过考核进了县学,这两个从小在一起的同学,如今又在县学再续前缘了。
“沈叔叔,我来了。”有一天吴承恩来到南门家中。
“好啊,中午别走了,在我家吃饭。”沈少爷一听高兴极了,连忙吩咐夫人打酒买菜。
沈炜对沈坤的期望非常高,沈少爷高兴地招待承恩。吴承恩和沈坤在书房谈古论今,不亦乐乎。
“开饭了。”沈少爷招呼儿子。
几个坐在八仙桌边,沈少爷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人是满面红光,他举杯对承恩说:“我这个儿子不是池中之物,将来他一定能中个状元什么的……”
“爹,别说了,喝酒喝酒!”沈坤被他说得脸红脖子粗的,连连阻止可他爹根本没说够。
“你怕什么呀,读书人谁个不想当状元?”已经有点醉意的沈少爷更肆无忌惮。
吴承恩听着沈少爷的话很有道理:“十洲,沈叔说得没错,古人云‘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人人想中状元,这是人之常情。”
回去的路上吴承恩心头不时回想着沈少爷的话,是啊,谁不想金榜题名?自己的前路究竟会是怎样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origine8573267cee6f7c2eedb89a79b4c0a0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7 13:39 , Processed in 0.078611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