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8477|回复: 0

沈裕慎: 传递快乐的使者——绿衣工匠叶其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5 22:1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递快乐的使者
——绿衣工匠叶其懂
  沈裕慎 上海纪实


  一声绿衣工匠,有些久违,有些陌生,叫起来有些拗口,听起来却忍不住热泪盈眶。共和国的绿衣工匠,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祖国建设大厦的卓越功臣。它是一块砖石,一座宽阔坚实的地基。在共同的劳动中,绿衣工匠用生命去探索,去拼搏,去创造。

  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些熟悉的声影,骑着绿色自行车,驮着满满的邮袋,穿梭在街巷和新村里,把一份份邮件送达千家万户。当一声“谢谢”一出口,他们报以会心的微笑,风风火火的转身,叩响了另一家的门。经年累月,他们在一条条街弄,一个个小区中穿行,风霜雨雪阻挡不了他们,即使是节假日万家去团聚时,他们也会把一份份企盼,妥妥地送到人们的手中。他们就是邮递员。在这支有6000多名上海一线的绿衣信使中,就有工匠叶其懂的身影。
mmexport1702652575295.jpg
  叶其懂是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邮政支局的邮递员,也是一名绿衣工匠。二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骑着绿色的邮政自行车,为辖区里的居民送信投报。有记者对叶其懂入行以来做了个统计,他累计投递信报320多万份,把4300多封“死信”、1600多个疑难包裹“复活”,送递到收件人的手中,每月6000多名用户,投妥率100%,创下了“邮界奇迹”。他,先后荣获了全国邮政百佳模范投递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感动上海十大人物”之一,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mmexport1702652577710.jpg
  叶其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mmexport1702652580187.jpg
  叶其懂(左一)和全国著名劳动模包起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影
mmexport1702652582653.jpg
  交通运输部部长、党组书记杨传堂看望2013年感动交通年度十大人物叶其懂
mmexport1702652584994.jpg
  成为全国模范的劳动者

  在邮政局、所,在邮件传递的每个角落,绿衣工匠就是标准,绿衣工匠就是号召,绿衣工匠就是旗帜。

  (一)

  1993年,17岁的叶其懂中学毕业后,作为知青子女,只身从温州回到上海,暂居在外公家里。外公的家,位于普陀区近苏州河盘湾里的一幢7层楼的公房里。面对陌生的大都市,他一脸茫然,选择了离开。之后,他南下广州,北上河北,做过不少临时工。这一走就有两年多,最后又回到上海,在一家童车厂找到了一份还算较为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一直在寻找儿时的梦想,当一名邮政投递员。

  1998年,叶其懂在看到邮政局招人的消息后,立即跑去报了名。很快,他被录用了,走进了兰溪路132号曹阳新村邮政支局(当时还叫邮电局)大门,成为了一名邮递员。工作地点,离外公家也不太远。

  是邮递员的身份。让叶其懂重新找到了在上海的位置。每天清晨6点,他已到邮局报到,在整理好一天的书报信件后,他踩动邮政自行车出门,开始为区域内的工厂和居民送信送报了。
mmexport1702652587275.jpg
  叶其懂在分拣信件
mmexport1702652589522.jpg
  叶其懂在整理报纸
mmexport1702652591866.jpg
  满载信件和报纸出发投递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准确率,叶其懂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创编出“查询法”、“签约投箱法”、“贴条法”等工作方法。“查询法”就是遇到收件人地址不详时,拿出记满信息的小本子进行查询,查不到就到居委会和派出所查询,不行就到可能的用户家里询问。“签约投箱法”,就是与居民们签订合同,把挂号信直接投递到用户的信箱里,同时用短信和电话通知已经投交,若有不妥,请来电。“贴条法”,就是制作小纸条,把收件人的姓名和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小纸条上,投入有关用户的信箱里。同事们称其为“活地图”和“业务通”。

  心中装着用户,这使人们对他一个深刻印象,有一次他的一位同事接到用户打来电话,说订阅的其杂志未收到。叶其懂知道后,就特地骑着自行车去买,并送上门,用户十分感谢。

  同事们还记得,他曾为同事丢失了一份几角钱的报纸,花几元钱去复印,甚至还掏钱订了一些冷门报刊,便于大家补报。同事们十分感谢他,他摇摇手说:“没什么,小事情,都是小事情”。

  在那些做邮递员的日子里,叶其懂投递过支局近95%的路段,投递范围北至北石路,曹阳路,南至光复西路,西至云岭西路、老真北路,东至中山北路。每天清晨7点,从邮政支局出发,消无声息间,穿着绿色制服的青年,变成了稳重的中年。邮政行业所处的环境焕然一新,而昔日整个投递范围内的街区风景,也已经改变到几乎让人认不出了。曾经每天陪伴晨光出现的邮政自行车消失了,以及车铃转响的声音……全上海的邮递员,已经使用电动车出行了。你看刚投递回到支局的叶其懂,还没有坐下来喝口水,接了个电话,又骑着电动车向华东师范大学驶去。

  (二)

  在投递服务中,叶其懂真诚为用户服务,以“热心、真心、细心”,传承和发扬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形成“三心”服务的工作特色。他加强叶其懂“三心”优质服务品牌团队建设,定期展开团队活动,主动对成员进行优质服务指导、示范和引领,传授自己的服务经验,不断弘扬“热心、真心、细心”的“三心”服务特色。他带领团队成员细心收集用户资料,以服务特需用户为突破口,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以及社会名人等提供送邮上楼,优先代寄包裹、信件,扑灭“死信”等延伸服务,雕凿工匠人生,积极提升和品牌团队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mmexport1702652594219.jpg
  市工会授予叶其懂“三心”服务创新工作室

  曾有一封信,收件人地址仅用外文写着“光复西路”和“16室”,没有写多少弄、多少号,在行业中这叫“死信”。按理说应该退回,但叶其懂想再努力一下,他常说:万一信件内容重要,对收件人来说可是件大事啊。光复西路靠近华东师范大学,可能是借住在公寓里的外籍教师,而16室,叶其懂凭经验推断,大概是16楼。为此,叶其懂放弃休息时间一家家去问。光复西路上有6幢18层高的楼房,他从第一幢的16楼找起,连找了3幢楼都找不到收件人。他继续寻找,在找到第4幢楼时,总算有一位住户略知情况,说好像有对外国夫妇借住在楼内的1603室。他轻按门铃,耐心等待……果然,信是这对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的德国夫妇的。当他们自己看到信上的邮寄地址时,感动不已,指着叶其懂胸前邮政制服上中国邮政鸿雁标志,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中国邮政投递员,了不起!”

  还有一次,叶其懂收到一封写着“兰溪路某某弄502室”的海外来信,这又是一封缺少门牌号码的错址信。他拿着这封暂时“迷路”的“死信”,思索着如何才能找到新的主人。按照惯例,他先在支局查,看看有否与现有地址接近的用户订阅报纸。每次投递回局后,他在用户信息资料中一遍一遍找寻,没有发现类似的地址或用户。叶其懂可不是一个认输者,他先走访派出所和居委会寻找收件人,找不到,就用笨办法,挨家挨户去找。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中午,叶其懂放弃休息时间,一户一户去询问。兰溪路某弄内有30多个门牌号码,其中16户家中无人。为了尽快找到收件人,他使用了“绝招”,制作了16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有一封国外来信收件了,收件人某某某,如果你是收件人,请联系叶其懂,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当天晚上,他把小纸条投入白天无人在家的16户人家的信箱内。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天之后,叶其懂接到了收件人的电话。当收件人从叶其懂手中接过信后,激动地说:“你的细心和尽职,使我敬佩”。

  “在投递工作中始终要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用户满意高于一切”。叶其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叶其懂让这些显示工匠本色的“死信”复活的“查询法”、“试投法”、“贴条法”,已经作为先进投递标准在全行业推广。

  能让这些“迷路”的信找到回家的路,叶其懂颇有成就感。在他心里,他是将“迷路”的情感接上了。

  (三)

  邮递员,一个普通的岗位,在有些人眼里,活多钱少,有人做不了多久就辞职了。那末,叶其懂为什么乐此不疲呢?

  叶其懂的一番话说出了原委,当一名绿衣信使,是他小时候的梦想。“我母亲是从上海到云南的知青,父亲是从浙江温州到广东当兵的炮兵,因一次火车上的偶遇产生了交集。当年,母亲在火车上晕车呕吐,父亲上前照顾,母亲感激之余,留下了通信地址。凭着书信往来,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的。小时候,我看到穿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来村里,村民们收到远方寄来的信件、包裹时,都特别的开心。我常想,邮递员叔叔可真是个传递快乐的使者啊。1993年我回到上海,先后做过五、六份临时工。1998年,我进了邮政局当投递员。记得,第一次出发去投递邮件时,我高兴极了,因为我终于可以拨动邮车清脆的铃声,把快乐传递到四面八方。”

  叶其懂负责普陀区长风二村和四村部分,三村和师大二村全部,共6100多户居民的邮政投递服务工作。长风二、三、四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师大二村的房龄更是超过50年以上,4个新村居民楼都没有电梯,特别是师大二村有20多幢三层、六层居民楼,居住360多户,1300多位居民,大多数是华师大退休的老教师。他们平时对外联系较多,报刊、书信、汇款、邮包也很多,叶其懂与他们的交往也多,只要邮件已到,叶其懂立即用电话与他们联系,只要他们在家,不管邮件有多重,不管寒冬或酷暑,他都要把邮件送到他们家中,从未发生过一起差错。为了表示对叶其懂的感谢,居民们会送一些礼物给他,叶其懂都婉转拒收。师范新村里的不少老师,会主动将自己编撰的书籍,签上名,写上祝福,送给叶其懂,这个,他会收下的。一来二去,叶其懂成了著名教授钱谷融、徐中玉的忘年交。不上班的日子,叶其懂也会去教授家,下旗、喝茶、聊天,看书。
mmexport1702652598570.jpg
  给华师大二村居委会投递

  初心铸就精彩匠心,梦想创造美好未来。2012年,叶其懂获得了第二届“劳动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称号。颁奖典礼上,时年93岁的钱谷融教授特地赶来,作为颁奖嘉宾上场,为叶其懂颁奖,并代表住地居民感谢叶其懂的贴心服务之工匠精神。2017年,钱谷融教授去世,正在温州探亲的叶其懂立即赶回上海,参加了钱谷融教授的追悼会。今年,叶其懂又送走了徐中玉先生。叶其懂记得,徐先生百岁之后,看到来客有时已经不认识,但看到文字,立即能正确识别。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师的直觉和风范。
mmexport1702652601137.jpg
  93高龄钱谷融为“感动上海”的叶其懂颁奖

  在90岁的华师大著名诗词学家马兴荣眼里,叶其懂是个可爱的工匠,也是个学问家。老马从不轻易表扬别人,可他却说:“小叶,好小伙,真不容易,那么多年,始终如一、脚踏实地、勤恳工作,是一名好工匠。其实,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能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那就是一门大学问,小叶做到了。”马教授对他的这个评价,十分正确、在理。

  “有什么事,尽管打我电话”叶其懂总是对他的老客户们这样说。

  而再过几年,这些老人们还会记得帮他们买邮票、寄信、订报、取包裹的叶其懂吗?就如再过几年,还会有这么多人写信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
mmexport1702652603577.jpg
  陪福利院老人读书看报

  叶其懂骑着绿色电动车又出发了,他在不断前行,让我感到陌生而又熟悉,正如那些凝固在一封封书信里的情感,那些连接着人们的质朴问候。
mmexport1702652605847.jpg
  充电加油再出发

  问叶其懂,干了这么多份外事,动力是啥?他说,“就是讲个感同身受。”

  当了上海劳模,又成了全国劳模,大家替他高兴,都喊他“叶劳模”。可叶其懂说,还是最喜欢别人叫他“小叶”。
mmexport1702652608251.jpg mmexport1702652611029.jpg
  叶其懂与杨怀远,传承“小扁担”精神

  叶其懂作客“上海发布”

  的确,叶其懂就像一片小小的叶子,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可当你走近,就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用感情浇灌,再将感动传递,结成了一抹绿,一片荫。
mmexport1702652613470.jpg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安亭。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2021年6月,荣获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劳动报》《劳动报》《语文报》和《清明》《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风荷忆情》《风荷忆旅》等12本散文集。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心在山水间》散文集,被载入《2015年上海文化年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荷忆味》随笔集,获201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散文集奖并入选《上海文化年鉴》。《风荷忆情》散文集在北京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图书一等奖。散文作品曾入选《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及《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等几十种书籍,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mmexport170265259621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0 09:32 , Processed in 0.0746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