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4440|回复: 3

2024“话说龙年”春节作品选登(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5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2024“话说龙年春节作品选登(一)
邮箱:    1165568832@qq.com



“年”的随想
  □淡然涵凝

  年前网购了四本枕上诗书,美得让人心醉。内容还未顾上读,但是,书到家后,受到全家人的喜爱。这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用精神食粮充实心灵世界。
  对我来说,衣已可遮体,食也可果腹,有屋可避雨,有床可酣眠,已是非常知足。剩下的就是自己想办法填充自己的心灵空间——用各种喜欢的书籍和无尽的知识。

  除夕之夜,先生的表弟来给公婆拜年,二老很开心,我们也非常开心,一起度过了一个特别且有收获的除夕。我们聊了很多,这个表弟是个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很善良的人,自己手写人生经历和感悟,大概十几页了,我很赞赏,鼓励他继续写下去,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大年初一上午,堂嫂、大嫂和堂哥、大哥,以及公婆的一众小辈们,来给公婆磕头拜年。这是中国传统的拜年仪式,亲戚们沿袭和传承下来。我为他们点赞。

  初一下午,我做了一件年前未来得及做的非常有意义的事,组装好了“龙”饰物,摆放在玄关,家里立刻“龙味”十足。我喜欢动手去做任何事情,体验其中的乐趣;也喜欢体验不同的人生角色。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体验各种乐趣。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我和先生用一桌子精美的饭菜招待大姑姐和二姑姐,感谢她们多年来对二老和大家庭的付出。

  大年初三,是祭奠亲人的日子。给天堂所有的亲人点亮思念的心灯,愿我们的思念结成长长的线……通达天堂。

  这一天,城市的街道没有热闹的景象,热闹都在各自的家乡。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两边的大树上都悬挂了红色装饰物,心里特别开心,这才是过年呢。

  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色,红彤彤、鲜艳艳,看着内心就很兴奋。

  小时候,我贪婪地守在窗口,痴痴地听爆竹声,慌慌地守岁,睁着困倦的眼睛不肯去睡,恐怕“年”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悄然远去。

  如今知道了,无论我对“年”多么留恋,多么不舍,无论我多想拉住年的手不想让它离开,它都不会为我多停留一秒。“年”有自己的使命,它告诉我,它的离去是为了让我明白,除了年,还有更多寻常的日子。

  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听到一首歌《如果要写年》,恰好听到这一句:“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用耳朵、眼睛、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是的,过年,要懂得感受每一个瞬间,而更重要的是感受寻常日子中的每一个瞬间,如常的日子才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天,把对“年”的感情倾注到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年”来过。


母亲的腊八粥

  徐新

  岁月总是悄无声息地流过,令人难忘的腊八节又匆匆向我们走来,儿时美食腊八粥的诱人香味再次轻袭着我记忆的门扉。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人们平时吃的主食都是以粗粮为主,那时能吃上一顿腊八粥,常常让人回味良久。记得到了腊八那天,母亲早早地起来,开始拼凑腊八粥的原料,大米、红豆、花生仁、芋头、玉米、萝卜、荠菜、青菜,先清洗干净,再把红豆、花生仁等原料浸泡在水中。到了下午,母亲早早地从地里收工回家,把准备好的食材放入锅内,开始熬煮腊八粥。我兴奋地抢着添柴烧火。母亲告诉我,先要用旺火将锅中的这些食材煮沸,而后要用文火慢慢地熬粥,这样容易煮透,粥也好吃。就这样,我坐在土灶口,按照母亲的吩咐进行操作。半小时后,锅里的水沸腾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白白的芋头和萝卜,赤色的红豆和花生仁,黄色的玉米粒,这些食材和大米一起在沸腾的水中翻涌浮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水开了以后,我向灶膛里添柴的节奏慢了下来。在小火不疾不徐的催生下,腊八粥由稀慢慢变稠了。母亲就把已切好的青菜、荠菜加了进去,估摸着又向锅内加了两勺盐,用铲子把腊八粥上下拌匀后,稍顷就可以出锅了。
  这时,天已经暗了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母亲把盛好的腊八粥刚放到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虽然烫得呲牙咧嘴,但心中实实在在的欢快,而敏感的味蕾一下子被点燃了,黏稠滑嫩的粥喝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一股暖暖的惬意很快在全身上下流淌起来。父母看着我的馋相,嗔怪道:“慢点吃,没人和你抢啊。”他们一边说,一边把我爱吃的芋头、花生仁夹到我碗里,直至我吃的小肚溜圆为止。一大锅腊八粥一顿是吃不完的,第二天母亲又用饭盒把腊八粥装上让我带去学校中午蒸热了吃。初中以后我去外地读书,毕业后又在外地学校教书,每年腊八节,学校都还没放假,但放假回去,我总能吃到母亲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
  后来,我读了一些书才知道,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但民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一说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演变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又成了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就是一个佐证。也有的说,腊八粥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四十多年时光一晃就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吃腊八粥已是平常事了。现在的腊八粥内容也丰富多了,各种豆类、干果应有尽有。而超市里的现成的八宝粥花样繁多,味道也是很不错,但总觉得不如当年母亲亲手做的腊八粥好吃,更没有了多年前围着灶台急切期盼腊八粥出锅时的喜悦。而每到腊八节,童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腊八粥的温馨场景却萦绕于怀,久久难以忘记……
  徐新,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作协会员。

  人间烟火处 年味渐浓时
  黄小秋

  一入腊八,年味便如一串又长又响的鞭炮,瞬间点燃了整个小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那些玛瑙般的干红枣、金黄的大板栗、晶莹剔透的桂圆……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一颗颗、一粒粒,宛如童心般可爱。
  我那时最盼望的年味小吃,是父亲炸的松肉,也叫“绵羊尾”。在那个物质还匮乏的年代,工序繁琐的“绵羊尾”,只在年头年尾才能吃到。父亲把面粉和鸡蛋按比例搅和在一起,再倒进小块的五花肉丁。他的筷子灵巧地掀动,五花肉丁很快混入面粉糊里,像一群绵羊藏进了山林,难寻踪影。接着,父亲将大量菜籽油倒入锅中,烧红的锅底立即发出爆笑,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
  “滋滋——滋滋——”一个油泡的独唱已变成了一群油泡的合奏。父亲吩咐我把柴撤去些,并且远离灶膛,谨防被油溅到。接着,他夹起一坨淡黄色的面粉块,丢进了油锅。“噗嗤——”油花四溅,奇香扑鼻,面粉块在热油里起起伏伏,拖着长长的尾巴,渐渐变得金黄可爱——第一只“绵羊尾”就此诞生了。接下来,第二只,第三只……一群“绵羊尾”相继赶入油锅,开始在热油中歌吟,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着即享口福的欢乐。而父亲就在这片歌吟中,全神贯注地盯着“绵羊尾”的颜色变化,瞅准了火候,把那些刚好炸得金黄娇嫩的“绵羊尾”夹到大碗里,决不允许一只漏网的“绵羊尾”烧焦了,惹一锅子焦味。
  目睹面粉团蜕变成香气扑鼻的“绵羊尾”,四兄妹的馋虫早被勾出来了。最先出手的,定然是小弟,就在父亲把大碗放在桌上之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了一只“绵羊尾”塞进口中。“哇,好烫——”随着一声尖叫,弟弟口中的绵羊尾又以闪电之速,吐到了手掌上。在母亲心疼的嗔怪声里,他只吹了一吹,又迫不及待地塞回了嘴,一边得意地砸巴着嘴,一边做出满脸的陶醉样,完全忘记了刚刚被烫的狼狈。
  父亲瘦削、冷峻的脸上露出了慈爱的笑容,他示意我们四兄妹,可以先尝一块刚出锅的“绵羊尾”。看着我们同时塞“绵羊尾”入口时,他的嘴角弯得特别明显,能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品尝爱吃的食物,就是一个父亲幸福的愿景吧!
  而我们四兄妹低头喝着软糯香甜的腊八粥,品着又滑嫩又香软的“绵羊尾”,嚼着嘎嘣脆的地瓜片时,年味在幸福的咀嚼里变得绵长,一个大写的惊叹号也在心里炸开:一贯严峻的父亲,在飘香的腊月里,竟然变得那么温暖,那么靠近我们的心窝!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一年又一年,柴火“噼里啪啦”烧得旺,油锅“噗嗤噗嗤”唱得欢。虽然当年灶前守候的兄妹四人都已各自成家,但围在父母身边守候幸福时刻的那份温暖,一家人怀着珍重的心情,在每一个小小仪式里欢欣迎接新春的热忱,一如那飘散的异香,在时光的沉淀里愈加浓郁……
  (黄小秋,笔名蓝璎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成员。)

  龙年说龙
  赵进

  玉兔追风千里志,金龙拱日万家春。转眼,兔儿爷欲交接力棒,蹦蹦跳跳回天宫述职报喜,甲辰龙年摇头摆尾将至,龙年驾到,品一杯提神龙井,又该说一说神龙了。
  自古,对龙的崇拜与敬畏,已深深融入泱泱中华血脉,世代以龙的传人为豪。关于龙及龙年来龙去脉,数千年有蛇说虫说等众说,源于蛇较为神似,而龙年可溯春秋时期,由人们心中的精神图腾、护佑风调雨顺的保护神,渐渐演变为过年生肖。每当龙年过年,张灯结彩格外喜庆,无论是写的剪的绣的,还是家家户户门窗上贴的,可谓四字:龙飞凤舞。
  龙的形象,由抽象到具象,堂堂古人不凡想象,又可谓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神一般存在。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比。春分直上九重天,秋分能沉百尺渊,极具高贵之尊、祥瑞之气……
  龙的神话颇多,《伏羲氏》与《女娲补天》尤为代表。相传,龙帝,即玉皇大帝,华夏始祖黄帝化身,骑龙升天后又为天帝。龙与帝同为神灵,光其东海龙宫,由虾兵蟹将重重把守,足见万物之长。虽奉神龙,却鲜活于人们心中,化作像形云朵,众生无不仰望。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里,龙是浓墨符号璀璨明珠,底蕴极其深厚,骨肉龙脉传承了几千年,尊龙拜龙喜龙好龙爱龙佩龙,雕龙画龙塑龙铸龙舞龙说龙。现今,古老华夏巨龙,早已从东方腾飞世界。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古诗写龙如此唯美,佳句绝句颇多。《骊龙》诗曰:“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室,表智即称龙。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
  以龙马精神为代表的成语词汇,通透间散发龙翔九天,大展宏图的能量;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寓意美好祝福;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腾四海,象征藏龙卧虎的人民军队昂首向前。
  就像“二月二龙抬头,所有烦恼不用愁”顺口溜,关联龙的歇后语也好似鲤鱼跳龙门那样有趣,诸如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不认一家人、国舅爷坐龙廷——借着香风上了天、寒冬腊月摆龙门阵——冷言又冷语、海龙王找快婿——水里来水里去……
  龙文化博大精深,宛若龙堂凤阁的圣殿,又若北京故宫盘龙的“四梁八柱”和九龙壁那般灵动厚重,自有二龙戏珠之妙,龙头凤尾之彩,纵然神笔吴承恩,笔走龙蛇亦描绘不尽,只能泼墨
写意“画龙点睛”。中国红中国龙,值此龙腾盛世、年味“龙龙”之际,送赠一副对联聊表心愿——上联:喜庆爆竹送玉兔;下联:吉祥梅花迎金龙;横批:龙年说龙。


除夕年夜饭
  张勇

  为这一顿饭
  奶奶等啊等
  几缕华发
  高兴成雪花的姿势
  母亲反复推敲着
  每一个人的口味
  用整整一年的功夫
  调味出这桌饭的
  灵气和笑容
  喜悦的青花瓷
  盛满香喷喷的故事
  碰在一起的酒杯
  撞出春晚丰富的表情
  高兴的筷子
  夹起春夏秋冬
  亢奋的小勺
  舀起热乎乎的憧憬
  新年的钟声
  敲进新年
  甜丝丝的梦与
  福祥

春节话对联
  严海禄

  华夏大地上,每逢过春节,家家都会贴对联,又叫贴“对子”,现在又都习惯叫贴“春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的一部分,是随着春节这个时间点定名的。而对联的应用更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承久远的一种文学形式。相传早在公元960年的五代后蜀时已经出现。当时的作用:一是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二是驱邪避灾作用,又叫“桃符”。是把要表达的字写在一寸多宽的、薄薄的桃木板上,掛在两边门上,这就是“桃符”的来历。王安石有两句诗也佐证了这一点:“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換旧符”。
  宋朝年间,这种对联的形式,又被应用到一些厅堂、楼亭的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联”。
  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曾传旨,无论是官是民,在农历新年时,家家都要贴对联。他很喜欢这种文化氛围,大为提倡、以示庆贺,同时也显示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在这期间还流传有一段佳话。有一年除夕晚上他微服私访,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对联,让随从一打听,原来这户人家是以阉猪为业的兽医。朱元璋略加思索,亲笔为其题词:“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一出,万人称颂。既大气磅薄,又诙谐有趣。正是由于皇帝提倡,在明朝“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更被应用到各种场合,达到一个**。不仅名胜古迹用它,官厅试院、楼台亭阁应用上了。就连婚丧喜庆、新房祝寿等情况也都用上了。到了清代更是达到了**又高湖。时至今日“对联”这种文化形式,亦是经久不衰,每逢一定场合,人们争相用对联祝贺,有时口口相颂,津津乐道。
  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就是要上下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助词对助词。平仄协调就是上下联最后一个字,要求仄起平落。即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就像前面提到的朱元璋所题对联。
  “双手劈开”对“一刀割断”;“生死路”对“是非根”是对仗工整。而上联最后一字“路”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根”为平声。仔细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了。但上面所说的也有例外。那叫承上启下的对联,也讲得通,那就另当别论了。要求也设有上面的那么工整了。
  我上中学时,初三第一学期的语文老师是位名叫周德新的男老师。在一次辅导课上,他讲了郭沫若小时侯的故事。郭沫若六岁时就上了私塾馆。他往往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认真看老师写字时笔划走势,早早就露出与众不同的智力。私塾馆不远处有座寺庙。有一次郭沫若和几个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庙里的和尚找到先生告状。先生责问学生,但无人承认,先生很生气。出了一上联:"咋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谁不对上,不许回家吃饭,谁对上了免罚。谁知郭沫若略加思索,对曰: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大呼奇才,很高兴,连其他同学一齐免罚。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下人,从小就听说过有关对对子的故事。“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这半幅对联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此联至今一值悬于文楼饭店,流传於古镇百年,无人附和。即使有些人暗地里对了,也不够贴切。也许经常在心里盘算这一对联,前不久竟然做了一个梦:话说乾隆年间淮城北门里住着一户姓郑的人家开磨坊的,家中富庶,他有个女儿叫郑小燕,那一年农历九月听说河下文楼汤包又上市了,便约了闺蜜一同去河下尝鲜。母亲徐氏见女儿久久不归,便带上帮工一同去河下迎女儿。这位郑大妈虽说这么大岁数,但也不大出远门,不知文楼门朝哪,所以一边走一边打听。竟然向我问路,把我的梦惊醒了。于是便有了:“主仆妪、走街巷、寻女问路盼左右”的上联。 “主仆妪”对“小大姐”;“走街巷”对“上河下”;“寻女问路”对“座北面南”;“盼左右”对“吃东西”。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感,不知能否为世人认可,且作一次尝试吧!
  总之,中国的对联艺术薄大精深,林林种种、浩瀚无垠。不是短短几句就能写尽它的美,道出心中对它的喜爱。好在每逢春节人人都能想着它,处处能看到它。真可谓是:年年春节无穷尽,岁岁对联一片红。


发表于 2024-3-9 20:2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第一篇是我的《年的随想》,非常感谢东方旅游文化网,也非常开心,也拜读了大家的作品,都很好。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5 11: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春运”
  余平

  前几个月我和老婆在市中心购置的新房交付使用了,我们把新房装修得漂漂亮亮,为了方便出行,我还买了一辆越野车。
  我和老婆的父母都在外省,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去看望父母。春运好不容易订上火车票,我们还要忍受火车上的久站之苦,风尘仆仆回到父母家,第一件事就是倒头大睡。
  老婆看着装修一新的房子很是高兴,她对我念叨着:“要是今年能接咱们父母来家里过年该多好啊!”我笑着说:“父母年龄都大了,我们年轻人尚且吃不消春运的旅途之苦,父母更是受不了啊!”老婆思忖了半天,她对我说:“老公,我有主意了,今年由你完成春运任务,开越野车接咱们父母来家里过年。”老婆发了话,我自然双手赞成。
  我连忙打电话和父亲说了这事,父亲爽快地说:“我和你妈正好想过来看看你们的新房子,你开车来接我们正合我们的心意。”我又拨通了岳父的电话,岳父身体不如父亲好,对这事有点顾虑。我开导岳父说:“我的车底盘扎实,乘坐很舒适,一点都不癫人,而且后排座椅可以放倒当床用,您就当是坐卧铺车了。”听了这话岳父才高兴地答应坐我的车过来过新年。
  我身负春运的重任,当然要好好准备一下。我把越野车送到汽车维修厂做了一次保养,保证车况处于良好状态。由于要跑高速,我还在车内装了胎压监测装置,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爆胎的危险,至于常用修车工具,我都在后备箱中备齐了。
  老婆心细,她知道岳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特意为岳父准备了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老婆甚至还在网上购买了一个氧气袋放在我的汽车后备箱里以防岳父在春运的路上有什么不测。我的母亲患有常年老胃病,她平时饮食非常有规律。老婆为母亲精心准备了一整天的食品,干的如法式面包、苏打饼干、夹心蛋糕、牛肉干、五香豆干等,稀的如八宝粥、听装奶茶、可口可乐等,总之是干稀搭配,保证营养。父亲是个戏迷,为人开朗闲不住,我特意买了几张戏曲光碟,里面全是父亲爱看爱听的经典唱段,到时候把光碟装入车内的DVD播放器里播放,父亲在旅途中就不寂寞了。
  我这个春运司机往汽车的油箱里加满汽油就要踏上漫漫征途,临行前老婆深情地和我吻别,她说这辆车承载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春运,祝我们春运途中欢声笑语、一路平安。
  手机号码:15172336820

  青春的记忆与成长
  郭宝丽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生活赋于我们一种巨大和无限高贵的礼品,就是青春。”20岁,是青春最美好的年纪;20岁,是青涩懵懂的年纪;20岁,是风华正茂之时,涉世未深,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每每看到“青春”二字,我就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那时,我刚刚二十岁,年轻、热血。
  到如今已有10多年。我经常回忆在电脑厂工作时的点点滴滴,还经常做梦回去工作,真切的情景让我信以为真,心里很渴望再次回去。先生宽慰说,为了我,放弃你干的游刃有余的工作,这一直是你的心病,要不回去看看吧。
  于是,今年春节假期,再次回到了厂区。
  路过饭堂时,记得有次忘带饭卡,娟花带我去吃“小灶”。打饭时,我唯唯诺诺的生怕被发现是“蹭饭”的,打菜的大姐仿佛看出端倪,微笑着还多打了份荤菜,梅菜扣肉、贵妃鸡,美美的吃了一顿大餐,真是过瘾,偷乐了半天。后来得知那次“蹭饭”实际上是娟花帮我偷偷付了款的,不似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让我倍感温暖。
  我们漫步厂区,前面一个女孩满脸幸福的拎着蛋糕,捧着鲜花从俱乐部出来。我想起有次活动,听到主持人叫我名字唱歌,我脑袋嗡的一声像炸了似的,平时说话都结巴,更何况在很多人围观的台上唱歌。我面红耳热的站到台上,腿跟筛糠似的,手心捏着一把汗。在同事的鼓励下,唱完了一首,台下响起鼓励的掌声时,才松了口气。
  当时生活快乐,工作自信,薪酬越来越丰厚,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多寄一张存款单回家,让自己感到额外的满足。
  如今,我现在是管理岗,工作能力突出。现在想想,多亏她那次赶鸭子上架,让我有了人生第一次上台锻炼的机会,才让现在的我越来越自信。
  正准备去办公区一探究竟时,门卫严肃的说,你们是干嘛的,请出示证件。于是,我们落荒而逃。
  多美好的青春记忆啊!如今这里的厂区、食堂、宿舍都改造翻新,更美了。10多年了,物是人非。不过,我和娟花每年会相聚,她已定居南方,过得很好。可不知道何正彩如今从事什么职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虽然离开这里很久了,但是每次回忆起曾经的日子,都还显得那么清晰鲜活。这里承载了我们曾经的梦想、欢笑、成长和记忆。
 (郭宝丽;笔名:冷露,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人。联系方式:13759733540)

  最忆儿时乡下集
  李万虎

  我生长于西北农村。记得小时候,一过腊八节,天亮后太阳刚露出笑脸,乡民们就踏着厚厚的寒霜,蜂蜂拥拥地往乡下集市上赶,去采购年货。有开三轮车的,有骑摩托的,也有结伴步行的。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集市,一时间集市变得十分热闹。琳琅满目的年货堆积如山,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糖果瓜子、鞭炮对联、服装鞋帽、锅碗瓢盆等应有尽有。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一会儿驻足看看这个,一会儿围在一起看看那个,几里长的大街被填充得水泄不通。
  这时候的集市就像个精灵,活泛着、欢腾着。更像是一幅流动的年画,充满了浓浓的年味。你听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说笑声、小孩的吵闹声和音响里的流行音乐声混杂在一起。放眼望去,赶集的、摆摊的,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喜悦的笑容,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应该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因为有新衣服,新鞋子,好玩的,好吃的,还有额外的零花钱用。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父亲去乡村腊月集市,那样我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炮仗。卖炮仗的老板为了引人注意,隔一会点燃一个不同类型的炮,或噼里啪啦,或“啾”一声直冲云霄,或震耳欲聋。我们围在炮仗摊位前的小孩们一看老板要放炮,吓得捂着耳朵赶紧往边上跑,炮响后,又争先恐后地围上去,挑选自己心仪的炮仗。
  乡村的冬天黑的早,不知不觉间,夕阳竟一拃一拃地在山后面藏起了脸。不过经过大半天的挑选,乡民们都买好了年货。左邻右舍结伴开三轮车来的人,几家人大包小包的年货扔在车厢里,年货把车身压得很低很低。小孩子拿着自己心仪的炮仗爱不释手,满脸的喜悦。大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和喜悦,说说笑笑地开着三轮车回家。
  黄昏的集市还有少许人,但基本上都是在喜滋滋地数着钞票、收拾着摊位的摆摊人,也有个别老板还在忙着应付一些零散的顾客。热闹了一天的集市,在送走赶集的人们后,留下满地的鞭炮屑、包装纸和别的东西。虽说是垃圾,但看上去,内心顿觉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李万虎,甘肃古浪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工作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电话号码:15378969732)

  年画,最丰盛的儿时精神大餐
  钱国宏

  在我的东北老家农村,一直有着春节贴年画的传统和习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农村的年集才是名副其实的集市。
  过了腊月二十三,父亲就带着我去赶年集。像赴一场千年之约一样,我一路雀跃着,十多里的土路,竟然不觉得有半点的累!进了年集,满眼是人,说笑声、侃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我牵着父亲的衣角,不住嘴地提醒父亲“先买年画!先买年画!”父亲拽着我,艰难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终于挤到了年画的摊床前。卖年画的摊床有三趟,每趟大约有20多米长,各种版式、题材的年画花花绿绿的,被摊主高高地挂在栏杆上或者干脆摊摆在地上,任人们自由观赏和挑选。大人孩子就在这三趟画廊前来来**地走动,精心地选择着自己心仪的年画。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年画墨香,吸一口,令人陶醉!
  年画实在是太多了,光从产地上分,就有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临汾平阳等。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最多的当属《春牛图》《岁朝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另外还有好多是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题材的。手里的钱有限,所以选起年画来就异常的艰难,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黄天荡》是要买的,因为《岳飞传》早已耳熟能详;《西湖借伞》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西游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少时的我心中,孙悟空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就这样攥着几毛钱,从摊头到摊尾周而复始,艰难地斟酌着。最终,在父亲的再三催促下,我一咬牙选出了三幅。摊主把三张年画卷成筒,用胶线箍好。我小心翼翼地抱着画筒,生怕一撒手它就飞了似的……
  午后两三点钟,集市上人流渐稀,父亲和我背、扛、抱着各种年货满载而归。虽然大半天我没停脚儿,但却居然没有一点饥饿感和疲劳感!到了家,我迫不及待地把画筒放到新编的炕席上,大声喊来家人,然后小心翼翼地展开,刹时,屋内便飘出了年画的油墨清香!家人们聚拢过来,擦亮眼睛细细地打量着新买的年画,一边欣赏一边评价个不停。虽然离过年还有几天,但是我的心情已急切得不能再等了,一个劲儿地央求母亲赶紧和面、打膙子、贴年画。于是大伙一通忙活,年画稳稳地贴上东间屋的土墙上了!不过,为了选择贴画的位置,家里人又是争论一番:哪幅画贴在正对门的墙上,这样,客人进屋,第一眼就能看到墙上新买的年画……
  年画刚刚贴好,我就一溜烟地跑出家门,喊来屯中的小伙伴来我家欣赏年画。几颗黑脑瓜围着墙上的年画,不懂装懂地欣赏起来,有的还忍不住用手摸摸年画光滑油腻的纸面,稀罕得不行!此时,家里家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整整一天,全家人都在兴奋中度过。到了晚上才忽然发觉:一整天我居然水米未进!匆匆吃过晚饭,躺在滚烫的土炕上,借着灯光,两眼还不断地瞄着墙上的年画——有了年画的陪伴,每一宿都睡得香甜、踏实哩……
  次日清晨,我像旋风一样跑到别人家去看新买的年画。年画,成了那个时代每个家庭中最隆重、最实用的文化大餐和精神享受!年画是我的“文学启蒙师”——我就是靠着墙上的年画,认识了很多汉字,它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更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同时,年画也拓展和装饰了我最初的梦想:各式各样的年画“告诉”我——该怎样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年画上的那些英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时至今日,它依然影响和导引我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为国尽才,为家尽孝!
  时下,传统年画在年集上越来越少见,卧室的墙壁上也被壁纸占了“领地”。想起来心里不免有一丝遗憾,可细一想,又很欣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年画”,日益强盛的伟大祖国,不就是当今全球最大、最耀眼的一幅“年画”吗?!这幅风光无限的年画,全球都在欣赏哩!
  (钱国宏,笔名快哉风,辽宁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辽南民间文化研究会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8:37 , Processed in 0.06208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