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67223|回复: 10

2024“话说龙年”春节作品选登(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10:3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2024“话说龙年春节作品选登(二)


      喜  迎  龙  年 春 节
      晨    崧

   龙 耀 長 空 紫 气 腾 ,
   中 华 奋 楫 啟 新 程 。
   依 规 治 党 凝 神 力 ;
   理 政 为 民 振 国 风 。
   打 虎 除 狼 清 腐 恶 ;
   拍 蝇 灭 蚁 保 安 宁 。
   九 州 特 色 鸿 图 展 ,
   大 道 同 心 砥 砺 行 。
   (   甲    辰    年  )

      晨崧,又名肖锋,本名秦晓峰,曾用笔名,小锋、锋刃。中华诗词学会 原副会長,现为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長,现为顾问,中华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長,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長,中国大学生文学联合会 总顾问,中国八雅文化联盟总顾问。


mmexport9f12b475b336c72b311eefeb14a085dc_1706432111285.jpeg

牛帅兵,现为中国书协新文艺专委会委员、全国第十一届文代会代表、重庆市书协副主席《水墨兰亭》总编辑。


     人间烟火处 年味渐浓时


  黄小秋

     一入腊八,年味便如一串又长又响的鞭炮,瞬间点燃了整个小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那些玛瑙般的干红枣、金黄的大板栗、晶莹剔透的桂圆……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一颗颗、一粒粒,宛如童心般可爱。
  我那时最盼望的年味小吃,是父亲炸的松肉,也叫“绵羊尾”。在那个物质还匮乏的年代,工序繁琐的“绵羊尾”,只在年头年尾才能吃到。父亲把面粉和鸡蛋按比例搅和在一起,再倒进小块的五花肉丁。他的筷子灵巧地掀动,五花肉丁很快混入面粉糊里,像一群绵羊藏进了山林,难寻踪影。接着,父亲将大量菜籽油倒入锅中,烧红的锅底立即发出爆笑,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
  “滋滋——滋滋——”一个油泡的独唱已变成了一群油泡的合奏。父亲吩咐我把柴撤去些,并且远离灶膛,谨防被油溅到。接着,他夹起一坨淡黄色的面粉块,丢进了油锅。“噗嗤——”油花四溅,奇香扑鼻,面粉块在热油里起起伏伏,拖着长长的尾巴,渐渐变得金黄可爱——第一只“绵羊尾”就此诞生了。接下来,第二只,第三只……一群“绵羊尾”相继赶入油锅,开始在热油中歌吟,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着即享口福的欢乐。而父亲就在这片歌吟中,全神贯注地盯着“绵羊尾”的颜色变化,瞅准了火候,把那些刚好炸得金黄娇嫩的“绵羊尾”夹到大碗里,决不允许一只漏网的“绵羊尾”烧焦了,惹一锅子焦味。
  目睹面粉团蜕变成香气扑鼻的“绵羊尾”,四兄妹的馋虫早被勾出来了。最先出手的,定然是小弟,就在父亲把大碗放在桌上之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了一只“绵羊尾”塞进口中。“哇,好烫——”随着一声尖叫,弟弟口中的绵羊尾又以闪电之速,吐到了手掌上。在母亲心疼的嗔怪声里,他只吹了一吹,又迫不及待地塞回了嘴,一边得意地砸巴着嘴,一边做出满脸的陶醉样,完全忘记了刚刚被烫的狼狈。
  父亲瘦削、冷峻的脸上露出了慈爱的笑容,他示意我们四兄妹,可以先尝一块刚出锅的“绵羊尾”。看着我们同时塞“绵羊尾”入口时,他的嘴角弯得特别明显,能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品尝爱吃的食物,就是一个父亲幸福的愿景吧!
  而我们四兄妹低头喝着软糯香甜的腊八粥,品着又滑嫩又香软的“绵羊尾”,嚼着嘎嘣脆的地瓜片时,年味在幸福的咀嚼里变得绵长,一个大写的惊叹号也在心里炸开:一贯严峻的父亲,在飘香的腊月里,竟然变得那么温暖,那么靠近我们的心窝!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一年又一年,柴火“噼里啪啦”烧得旺,油锅“噗嗤噗嗤”唱得欢。虽然当年灶前守候的兄妹四人都已各自成家,但围在父母身边守候幸福时刻的那份温暖,一家人怀着珍重的心情,在每一个小小仪式里欢欣迎接新春的热忱,一如那飘散的异香,在时光的沉淀里愈加浓郁……
  (黄小秋,笔名蓝璎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成员。)


mmexport1706426352985.jpg
  黄亚洲,作家,诗人,编剧。浙江杭州籍。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主席。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委。


mmexport1708615942801.jpg
     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等发表,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选及初中、高中、中考试题。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十余部。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第六届中国 《大河诗歌》双年度诗歌奖等。




    龙年说龙
  赵进


  玉兔追风千里志,金龙拱日万家春。转眼,兔儿爷欲交接力棒,蹦蹦跳跳回天宫述职报喜,甲辰龙年摇头摆尾将至,龙年驾到,品一杯提神龙井,又该说一说神龙了。
  自古,对龙的崇拜与敬畏,已深深融入泱泱中华血脉,世代以龙的传人为豪。关于龙及龙年来龙去脉,数千年有蛇说虫说等众说,源于蛇较为神似,而龙年可溯春秋时期,由人们心中的精神图腾、护佑风调雨顺的保护神,渐渐演变为过年生肖。每当龙年过年,张灯结彩格外喜庆,无论是写的剪的绣的,还是家家户户门窗上贴的,可谓四字:龙飞凤舞。
  龙的形象,由抽象到具象,堂堂古人不凡想象,又可谓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神一般存在。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比。春分直上九重天,秋分能沉百尺渊,极具高贵之尊、祥瑞之气……
  龙的神话颇多,《伏羲氏》与《女娲补天》尤为代表。相传,龙帝,即玉皇大帝,华夏始祖黄帝化身,骑龙升天后又为天帝。龙与帝同为神灵,光其东海龙宫,由虾兵蟹将重重把守,足见万物之长。虽奉神龙,却鲜活于人们心中,化作像形云朵,众生无不仰望。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里,龙是浓墨符号璀璨明珠,底蕴极其深厚,骨肉龙脉传承了几千年,尊龙拜龙喜龙好龙爱龙佩龙,雕龙画龙塑龙铸龙舞龙说龙。现今,古老华夏巨龙,早已从东方腾飞世界。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古诗写龙如此唯美,佳句绝句颇多。《骊龙》诗曰:“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室,表智即称龙。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
  以龙马精神为代表的成语词汇,通透间散发龙翔九天,大展宏图的能量;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寓意美好祝福;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腾四海,象征藏龙卧虎的人民军队昂首向前。
  就像“二月二龙抬头,所有烦恼不用愁”顺口溜,关联龙的歇后语也好似鲤鱼跳龙门那样有趣,诸如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不认一家人、国舅爷坐龙廷——借着香风上了天、寒冬腊月摆龙门阵——冷言又冷语、海龙王找快婿——水里来水里去……
  龙文化博大精深,宛若龙堂凤阁的圣殿,又若北京故宫盘龙的“四梁八柱”和九龙壁那般灵动厚重,自有二龙戏珠之妙,龙头凤尾之彩,纵然神笔吴承恩,笔走龙蛇亦描绘不尽,只能泼墨
写意“画龙点睛”。中国红中国龙,值此龙腾盛世、年味“龙龙”之际,送赠一副对联聊表心愿——上联:喜庆爆竹送玉兔;下联:吉祥梅花迎金龙;横批:龙年说龙。

mmexport1706414858518.jpg
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摄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mmexport063b275983902b9d9ca9fe3f9999ab42_1706432098141.jpeg

查干湖的年        
张顺富  

     我的家乡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查干湖畔。家乡渔业资源丰富,辽金时代的帝王贵胄都曾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家乡的节日文化是辽金文化与中原文化水**融的活化石。特别是春节过年的风俗,更能体现白山黑水渔猎文化与农耕文明无缝对接的特色。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初,家家户户开始磨黄米,蒸年糕,蒸豆包。磨豆子做豆腐,把豆腐冻上;杀年猪,把猪肉冻上;凿冰下网捕鱼,捕回大鱼,在院子里用冰块冻着,留着过年用。家家写春联、剪挂钱儿、剪窗花…… 就准备过年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这天,扫尘,祭灶,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至此,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从小年这天开始,我们小孩子盼年的心情越来越高涨,跟着大人到供销社买鞭炮,买糖果,买新衣服……过年,大人小孩都要穿得里外三新。随着年的临近,全村老老少少精神面貌,村容村貌都为之一新。      到了年三十这天,家家早起,小孩跟着大人贴春联。我家正门春联是:精耕细作丰收岁,勤劳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民富。粮仓贴上:五谷丰登。马棚贴上:六畜兴旺。猪圈贴上:肥猪满圈。鸡窝贴上:金鸡报晓…… 用大红纸写上美好祝福。门楣窗棂贴上花花绿绿的挂钱儿。家家户户都布置得红红火火。 贴完春联,开始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天价响。除夕这天早上,人人都要吃块年糕,寓意年年登高,日子越来越好。查干湖产鱼,有鲫鱼,大胖头鱼,鲶鱼,生鱼片,饺子,发糕……丰盛的年夜饭,是庆祝过去一年丰收的喜悦,是希冀新的一年美好愿景的开始。劳动人民希望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除夕夜,家家放鞭炮,放烟火,烟花璀璨夺目,把全村装扮火树银花的不夜天。新年钟声响起,小孩子们也舍不得去睡觉,守岁到天亮。有的困得不行,吃个冻梨或冻柿子,振作精神,继续玩耍,都希望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     大年初一这天,全村鞭炮声又此起彼伏响起来,整个正月,鞭炮声是连绵不断。 年三十熬了一宿的人们,初一,放过鞭炮后,大都得睡上一觉。大年初二开始,开始走亲戚拜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各种民俗活动,相继展现。正月初七人日(小孩)十七(中年)二十七(老年)……十五元宵节,一直到二月二(啃猪头),“不出正月都是年”的民间说法,一直延续。        
     农民劳动了一年,冬闲了,从“二十三”过小年,一直到庆祝大年后的“二月二”,“年”才算过完。查干湖的年,在一个多月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有“冰湖钓鱼比赛”,有“扭秧歌踩高跷比赛”,有“二人转演出”,有“个人划冰速度赛”,有“冰上冰车拉力赛”,有“冰上拔河比赛”……人们在“年”中,过得欢畅、快乐、愉悦!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人的年,越过越丰富,越过越现代化。仔细品品,我还是惦记想念查干湖的年……
     张顺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mmexport1706414868076.jpg

果盘里的新年
  朱辉

  回忆童年,老婆总说穷怕了,连话梅都没吃过。对此我予以了纠正,这可不赖穷。她的童年处于80年代,那时候即便“万元户”在武汉也很难买到话梅,许多人甚至没见过。我们想吃,都得托去上海出差的亲戚带。那时在武汉能够买到类似话梅的零食只有三种:“树皮”(杨桃制成)、“鼻屎”(盐津枣)和山楂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多了一样果丹皮。相比之下,果丹皮算是最好吃的,却也不如话梅。
  上世纪80年代有一点和如今一样,过年时每家每户的桌上都会放一些果盘。除了瓜子、花生,便是“四大金刚”——翻饺、京果、云片糕、麻糖。其中京果似乎是“四大”之首,“出镜率”最高。
  京果怎么看都是很土的零食,何以能挂上“京”字招牌?我曾百思不解,好在后来有了网络,一搜索知道了它是清朝时期的贡品,可能当时的皇上爱吃。京果是糯米油炸而成的点心,有三个主要品种。大京果形似饱满的大花生,外面包裹雪白糖霜,俗称“银包金”。小京果形状与之相似,口感更脆,俗称“金裹银”。最常见的是酥京果,形似鸽蛋,甜得腻人。除了摆在桌上待客,京果、麻糖还被包装进礼品盒,过年时被人提着走亲访友。这样的礼盒体积大、重量轻、价值密度低,很适合当时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记得那时有些亲戚到我家拜年,每每在楼下大喊大叫,母亲到阳台上答应。这一唱一和,周围邻居们就都看清了亲戚手里提着的硕大礼盒,面子就有了。
  随着经济发展,如今拜年早已不再追求礼盒的视觉冲击力,真正爱得瑟的人,往往会送体积小、价值密度高的礼品。这种改变自然也体现在了果盘上,如今即便市郊人家,过年果盘里都鲜见麻糖、京果、云片糕,取而代之的是巧克力糖、蜜饯、开心果……至于话梅,早已成为90后、00后年轻人的热门零食,过年时销量更低不了。本地还诞生了一家名牌企业,出品的话梅、桃板、酱芒果……似乎比上海货更走俏。
  最近三四十年,每个家庭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比如我们从上海移居而来,年夜饭从最初死守上海风格,渐渐已经演变为湖北菜为主,兼有一点江浙、湖南味道。这种改变源于家庭成员走南闯北,带回了各自认为好吃的做法,怎么好吃怎么做,最后成就了一桌海纳百川的年夜饭。我们并不觉得这样就忘了本,过日子就得务实,最好还能有点创新。
  过年时果盘里的内容肯定还会有变化。这是必须的,新年如果不出新,老是年复一年一模一样,那还叫什么新年!
mmexport1706414832315.jpg


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摄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mmexport1708135243784.jpg
舒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


  我家“年度关键字”
  杉柠

  饭桌上,我问女儿:“你的年度关键字是什么呢?”她答:“是‘顺’!”我说听着挺平常,有什么深意?她说:“我今年刚上初一,遇到很多困难,刚入学时也有很多焦虑,但都被我一一克服了,还算顺心顺意;今年读英文报也从磕磕巴巴到流利顺畅地读下来,同学们都夸我语感好,这算不算顺利?”我一一点头。她又说:“今年我不想做的事,在和爸爸多次沟通后,他尊重了我的意愿,他从倔强变得温顺,说出的话也比以前顺耳了。希望以后我们能顺畅地沟通吧!”她爸瞪了她一眼,接过话茬:“是吗?我倒是希望你明年能再早些起床,每个上学的路**通灯都是绿灯,这样你就一路顺行,不用天天在路上拼命催我了!”大笑之余,我们举起饮料杯,共祝新的一年能“顺风顺水顺财神”!
  女儿说:“爸,你也说一个你的吧。”她爸摸着那鼓鼓的肚皮,说:“我的年度关键字是‘戒’!”“此话怎讲?”他答:“今年体检脂肪肝又严重了,烟抽多了,肺也不太好,胃偶尔还隐隐作痛,医生说让我‘戒’烟、‘戒’酒,饮食少荤多素;每次去店里买衣服,遇到好看的款,肩宽合适的包不住肚皮,肚皮合适的又不显身段,太为难了,想当年我是多帅气清瘦的小伙啊!”女儿笑得“咯咯”,说:“爸,你不仅要‘戒’烟、‘戒’酒,还要多动。你下班回来,天天盯着我的作业,都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说着,给她爸夹了一块涮羊肉:“爸,你先吃饱了再减肥吧。至于你说的那些戒,都要慢慢来,急不得。”看着他们俩的互动,虽说平时常有斗嘴吵闹,此刻倒是温馨不少。
  接下来,我倒了杯橙汁,悠悠地说了一句,我觉得我今年的关键字是“勇”。“我从去年开始,就关注写作这一块,但一直是自己看书摸索,不敢实际尝试。看朋友圈有人在纸媒发表常常羡慕又迷茫。后来,终于遇到一位良师指导,才写出一篇篇佳作。今年我一直在默默耕耘,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践行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自己很勇敢。”说到这里,我又谈起在书写路上遇到的很多负面声音,比如:“挣那点稿费又不能糊口,要面对现实去生活”“写作需要天赋,这行饭不好吃”,我发现自己在日积月累下,拥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自己能勇于扩大舒适区,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求平衡,遇到困难奋勇向前,越挫越勇!”先生听我说完,激动地端起杯子,号召女儿:“来,为我们家出了你妈这位勇士干一杯!”
  我们在总结中进行了展望,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讨论会,我们仨一致同意以后每年底都开展这样的温馨会谈。
mmexport778740c351f28da4254a8bcebf5b113b_1706432068916.jpeg


儿时的春节

王忠珍

2024年2月,我将度过81个春节。依我回顾,农村农民至少我的家乡车桥镇高舍村农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春节,当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春节,其时虽无“春晚”,也无电视看,且没有摆脱贫困,但农民总是带着极其欢愉的神情,迎接春节。
丰衣足食并不代表人人都会感觉到幸福,而长期处于黑暗中人突然走向光明,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几千年封建社会,20多年民国政府都剥夺了农民基本生活要素——土地。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1948年在淮安实行了第二次土地改革,每人分得二亩地。用老百姓的话说:“民主”政府来了,拨开乌云见晴天。”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民心目中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救星。农民经过多年的动乱、灾荒的苦难日子,终于过上太平日子。那种精神上的欢愉溢于言表,欢乐的神情全面冲淡了贫穷的阴影。
春节到了,可以痛痛快快玩两个月。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都在“忙年”。依稀记得当年许多“顺口溜”:二十四送灶爷、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磨小麦、二十七别着急……大年初一拱拱手,陈年的款子未到手”。家人添点新衣、鞋、帽。清理住房内外环境卫生,而且必在腊月二十四日“送灶”前,“扫陈(尘)”。吃物上百分之百自产自销品种。蒸馒头,淌水糕,压方糕,炒米,搓汤圆,晒干腌制的鸡、鸭、鹅、鱼、肉。从1954年到1957年这几年,农民日子最舒坦,过年村上近五成人家腊月杀猪过年食用。一般一头猪要养**个月,养猪喂粮糠,野菜,泔水等,绝无任何“配方饲料”,那猪肉扑鼻香。农民有了田,心中踏实,干活有劲头,日子有奔头。过春节时口号是:“正月里过年,二月里赌钱,三月里理摸种田”,“过了正月半,‘家伙(盛食物器具)才空一半”,全是实情。春节时所谓赌钱,男的不过打朴克,其时叫“打夯”,按点子大吃小,王最大。一场下来,输赢至多四五元。妇女玩纸牌:俗称“八十四”,输赢只有二三毛钱左右。
一进腊月门,大人就嘱咐家中小孩,禁说若干话,禁做若干事。从头一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两个月里禁说的忌讳话如:某样食物吃光了,不能说“光了”“完了”“没了”等字眼,而只能说“满了”。打碎碗碟,寓意新年不顺心,但有老人随口用"碎碎(岁岁)平安”4字破解。加工年饭食品,如蒸馒头、压方糕,磨小麦、舂米等,劳作时间再长、再累,不准抱怨说:“还没做完啦?”“还有多少?”等类不吉利的话,而只能以笑脸维持耐心默默劳作。那年头农村处于落后的小农经济状态,没有任何机械加工粮食设备,如吃米用碓舂,吃面用石磨子磨。好在那时各家也只能有二三十斤小麦而已,一则我们家不长小麦,只长水稻。仅仅是圩头子上长些,或到亲戚家以粮换粮来的,数量多不起来。二则小麦面在那时是高档食品,农民舍不得吃。蒸的馒头,麦面仅仅是皮儿,而主要用的白菜、萝卜等馅儿包,那馅心儿鼓鼓的。吃馒头,是让你吃馅儿,不是叫你品尝麦面。糯米面比小麦面更金贵了。秋后,再穷的人家总要用泥瓮子装几十斤糯稻留着过年做汤圆子吃。稍为富实的人家正月十五和二月二也可吃到汤圆。一般人家这两天也不吃汤圆子,只有在正月里来贵客可用汤圆招待。如儿子谈对象,女儿找婆家时、媒人或新亲上门时吃汤圆,它是“圆子”,预示事情圆满。

mmexport1706426207908.jpg
总之,春节前后忌讳五花八门,事实上,大人们也明明知道,不可能让孩子不说有违大人意愿的话,因而家家户户春节贴对联时,首先要写一个“童言无忌”红纸条贴在锅灶前灶神爷像下面。我家人口多,劳力强,自耕自种,又养鸭子又种田,年年过年杀猪,小日子确实过得舒心。
一到春节,便是大人和孩子们的天堂之日,没电视看,但人们精神是饱满而充实的。小孩整天活蹦乱跳,大人喜滋滋,乐融融的,脸上绽放着春色。那热气腾腾的除夕夜,欢天喜地年初一的拜年活动,初一至初五,快乐的文娱表演节目,许多美不胜收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发表于 2024-2-6 12:4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感谢赵老师倾心收集,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里的烟火年味,在文字里感受着人间的深情,犹如在大年夜里举起了纯酿,是一次精神盛宴的品咂,更是一次与故园的深情拥抱!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6 12: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
李从娥
在孩子们的心中,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欢乐和喜庆,过年就意味着能穿新衣、放鞭炮、吃喝玩乐,不亦乐乎。
离开家乡多年,童年的伙伴现已为人父人母,当年满头乌黑头发的父母现已双鬓斑白。不见时却时时期盼,见到时又不知如何开口,喊声爸妈,相顾无言,泪如雨下。心里的喜悦与泪水交织在一起,品尝起来,年味是那么的馨香!记忆中的过年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优美。
如今,过年的期盼里不再是一顿饺子,一件新衣了,更主要的是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过年了,和家人一起唠唠家常,是过年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的母亲常常说:最怕过年了。长大之后我理解了母亲所说的苦衷:过年了不给家人置办新衣,总觉得没法给年交代;过年了,不给家人做一顿像样的饭菜,总觉得愧对亲人,可是,这些都需要钱,没有钱,似乎一切都不能兑现。于是,平日里我们家提倡勤俭持家,而在过年的时候,父母总会拿出最大的努力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是母亲把所有的希望和祝福都包进饺子,煮成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美味,在我们开心地狼吞虎咽中,母亲笑得比我们更开心。原来,我们的欢心是母亲的恩典。有妈真好!这福气,温暖了我一辈子。
除夕,家家大门上贴上红春联,挂起大红灯笼,增添了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家家赶做团圆饭,各种鸡鸭鱼肉都端上饭桌,亲人欢聚一堂,笑语盈盈,饮酒叙谈,热热闹闹吃团圆饭,温馨幸福的感觉溢满了每个人的心头。吃完饭大家便准备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三十晚上,家家都会烧一炉旺旺的木炭火,大伙儿围在一起,嗑着瓜子、嚼着苞谷花,欣赏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和小孩的嬉闹声,时到零点,爆竹齐鸣,烟花燃放,老的少的满腔欢喜,除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噼啪声中,我们几个孩子齐声吟诵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孩子们给长辈送上祝福语,长辈分发给小孩子们压岁钱,通常是五毛或是一块的。我们喜得合不拢嘴。
我们渐渐地长大,由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变成彬彬有礼的少年,在岁月流转中又变成了深沉稳重的中年。我们过年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在一起玩鞭炮;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在一起偷吃食物;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在一起无忧无虑嬉笑打闹了。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又来了。
一家人亲热地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全家人共享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让我们借此机会举杯:祝福长辈们健康长寿,福如东海;祝福兄弟姐妹们工作顺利,马到成功;祝福孩子们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3 1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佳作,赵主编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 1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作者上榜《淮安区报》,每篇文章都各有各色,版面丰富多彩。《淮安区报》一直接纳新作者,鼓励老作者,日超主编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00: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醉在“年”里
  李春生

  窗台上的迎春花开得美丽而不招摇,人们在炉火的映照下轻轻抖落了翅膀上的风尘,生活的疲惫在年夜饭桌上的谈笑中缓缓地释然了……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特别是生活中农村的人来说,童年生活中快乐记忆最深的莫过于过农历新年了。虽然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总是有一个希望悬在那里,那就是年。在孩童时所企盼的过年,不只是为那一身新衣新裤,也不全是为吃到平时难以见到的食物和得到一些压岁钱,而是儿时充满心间的那份过年的浓浓喜悦,喜欢全家人齐心协力准备年货时表达出的那份温暖和睦。孩子们听着脚踏缝纫机发出的突突声,想象着穿上新衣服的漂亮,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美丽的窗花在窗户上竞相绽放,这都是对来年生活的一种虔诚祈求。
  忙碌多日等到了年三十那一天,闻着锅里飘来红烧肉的香味,看着桌上放着的各种冷盘,嘴里早已是口水直流、肚子也早已咕咕乱叫。当我们一个个被鸡、鱼、肉丸儿、年糕撑得不能再撑的时候,才一个个败下阵来。收拾完碗筷,就是我们每年过年最快乐的时候,那就是品尝过年的糖果食品,花生、瓜子、水果糖、黑枣、核桃、柿饼、果干、冻果子等等,我最爱吃的还是一元钱买四块的大白兔奶糖,它是我们小孩最“奢侈”的消费,一年才能吃到一次。
  新年的钟声伴随着大年夜的阵阵爆竹声敲响了,一条条大街小巷被大人小孩围得水泄不通,锣鼓声、喝彩声和爆竹声合成节日里特有的动人天籁,把整个天空渲染得热火朝天,喜气洋洋。人们在那句最简单的“过年好”中共同祝愿来年的兴旺发达。
  人们似乎对过年的期待和向往都归结到年夜饭上。在热气蒸腾之中,人人不紧不急,任时间徐缓走过。在谈笑之中,生命有从容,有舒展;在吃的纯粹之中,体会亲情的至深至美。过年,实在是要用心去对待,去感受,去经历。其实,过年不仅是停留在以吃喝来满足生理需要的层面上,更是为人们制造一种亲情和表达爱的氛围和境界。
  往事如烟,回忆却令我沉醉在温馨中,重拾童年的快乐,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阵阵的欢声笑语,过年的气息在鞭炮声中映在了人们的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9: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年景
马晓燕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烈,鞭炮声、笑声、祝福声,村里老少爷们“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吆喝声,这似酒般浓烈的年味弥漫着整个村子。

忙碌一年的乡亲们放下手头活,开始备年货。年货说是简单,其实也不简单,把饲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杀了,把光叫唤不生蛋的老母鸡杀了,把腊货清洗干净,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经研磨、过滤、点浆、挤压等繁复工序,最后熏烤成豆腐干,还要做上一大盆醪糟,家乡有大年初一吃醪糟汤圆的风俗。再炒些花生瓜子、干胡豆,还要去镇上买些瓜果点心、鞭炮烟花、烟叶、高粱酒、甘蔗、米豆腐之类的。米豆腐是家乡的特产,家家户户过年餐桌上都有一盘芹菜或蒜苗炒制的米豆腐,那金黄的色泽,弹弹的劲道、糯糯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在乡下,大人孩子都盼过年,辛苦一年,能饱餐上一顿肉片子。但我最喜欢吃的却是奶奶做的米豆腐。村里好些人家做的米豆腐火候不够,只得去镇上买。奶奶做米豆腐的好技艺是村里公认的。做米豆腐是我们家过年的大戏,奶奶事先把稻草灰放至水里浸泡,制成碱水,而后把淘洗净的大米倒入碱水中,浸泡成浅黄色,再用清水洗净沥干,磨成粉浆,煮至黏稠,晾凉后用手团捏成圆柱形状,最后放入锅内蒸熟。我总是一步不落地跟在奶奶身边,每个环节都不舍错过。待最后揭开锅盖,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米豆腐跃入眼帘、扑入鼻孔,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和愉悦啊!我时常连手也不洗,猴急地抓起一块滚烫的米豆腐,掰一块放进嘴里,烫得“丝丝”直叫唤,奶奶心疼得连连叫我吹吹再吃。母亲曾尝试做过几次米豆腐,切不成片,要么碱味重、口感差。奶奶说母亲还太年轻,火候还不到。奶奶故去后,那味道留在了记忆中。

山村过年的热闹欢腾劲,往往从天麻麻亮、公鸡打鸣就开始了。男人们准备好招待客人的花生、瓜子、烟叶、糖果什物。女人们则叫上妯娌,系上围裙,走进厨房,按照头晚和男人罗列出的菜单,使出看家本领,做出一两桌丰盛的团年饭。山村的年饭一般是八菜一汤,与乡下婚娶同样的排场。这时候,谁家的年饭若想色香味俱全,就要看这家女主人的功夫,这也成了村里女人暗自比拼和较劲的舞台。村里每家女主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都会使出看家本领。有心机的,几天前就得回趟娘家,讨教些做年饭的绝活。这可乐坏了老人和孩子们,这个时候,在他们眼中,原本不太中意的儿媳妇也变得贤惠、能干起来,原本严厉的妈妈竟然是这般善解人意,一年的所有不快均烟消云散。

大人们最开心的是大口喝着苞谷酒、高粱酒,条件好的家庭会买上几瓶文君酒,大块吃着肉,不时吸上几口叶子烟。我们最快乐的则是除夕。早已缝制好的新衣、新鞋美滋滋地穿上,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放爆竹,还能拿到父母和亲戚们给的压岁钱。我最盼望的是吃完年夜饭,跪在堂屋簸箕上,规规矩矩地向长辈们磕上一个头,从长辈们手中接过盼了一年的压岁钱。这时候,母亲和奶奶端坐上方,小心地、细致地、缓慢地展开包着钱的手绢儿,给上一角、两角,最多不超过五角。乡下日子过得紧巴,平素,大人是不会给一分钱的。因此,盼过年,还盼父母领着走亲戚,能再从亲戚处收到压岁钱,那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可随自己的心思自由支配,在我看来,那是件很体面的事。

从初一到十五,是山村过年最惬意的时光。乡邻、亲友互相拜年,老人们穿着干净的衣裳、叼着旱烟袋聚至村坝晒太阳,婶子们凑在一起拉家常、织毛线活、绣鞋垫、纳鞋底,叔伯们三五一堆打扑克、玩长牌,不时唠些庄稼地里的事,村里后生、姑娘、小媳妇则相约到镇上看戏、看电影。我们则如脱缰的小野马,哪好玩上哪玩,大人们这时是不会干涉和呵斥的。常常是年刚过完,就盼着来年春节早些到来。

岁月流淌,离开家乡近四十载,故土记忆也已模糊,人世沉浮也已淡然,唯儿时乡下过年时的情景,不时浮现,每每忆起,暖意阵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4 20: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
孙德喜
突然间被唤醒了
嗅觉被冻入眠漫长的严冬
循着腾腾升起的一锅滾热
迎来了浓稠的腊八粥

禁不住诱惑
久违的阳光一家家巡视
屋檐下展示的风鸡、风鹅
树枝上炫耀的咸鱼、咸肉

味道一天比一天浓烈
引来了色彩和声音
知觉越来感丰富
尽管寒风仍然凛冽,冰冻还很坚厚

嫩芽也都忍不住了
憋着一股劲
就等炮竹齐鸣
冲出泥土迎接盛大节日的降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9: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腾虎跃

燕舞莺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1: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年三十旺火堂
  陈迎春

  老家农村至今都流传一句俗语:一家火不火,还看年三十晚的火。大年三十的柴火灶要架得空,烧得通透,红红火火,寓意新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意吉祥,来年万事都会顺风顺水。我家每年大年三十晚用的柴火都是上一年正月初一就开始准备的。正月初一这天,父亲就会率全家人一起出动,进山“纳财”(柴),将一堆柴火和一个大树蔸专门储存在室内,自然风干,备好来年大年三十晚的柴火。
  大年三十傍晚开始,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家家户户将各式花肉汇聚一锅,开始煨年关肉。煨年关肉寓意来年风调雨顺,神圣的仪式和美好的寓意是不能被打扰的,这时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闭门谢客。父亲像往年一样,架上大铁锅炖肉,柴火烧得旺旺的,火苗蹿得老高,一点烟都没有。
  全家人围坐火堂边上守岁,小黄狗趴在堆柴的角落里那软软的枞树叶上,时不时微抬头瞟一眼,两眼惺忪。我喜欢和大人们一起挤坐在长板凳上,周身温暖。围堂夜话,一茬接一茬地闲聊。守岁,是开心的,有利市收;守岁,是严谨的,在此之前,父亲总是会提前交代我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并专门教一些寓意好的说法:往灶膛加柴称“添财”,鸡鸭爪称“抓钱手”,吃鱼称“下河”,骨头称“财骨”,鸡头称“凤凰头”……
  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是重头戏,四方餐桌中央,九样十碗,鸡鱼肉隆重上桌,祭祀祖先后开始吃年夜饭。这一晚,父亲炖完年关肉后,火种是不能熄的,会用灶灰将燃烧未尽的大木蔸炭火掩盖,年初一早上扒开灶灰,树蔸炭火明亮依旧,寓意新年红红火火。大年初一,乡人一般在凌晨三四点起床,6点前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开年饭。6点前吃开年饭是有讲究的,旧时,叫花子特别喜欢在初一早上手拿一叠财神爷门贴,挨家挨户敲门送财神,乡人特别忌讳开年饭遇上叫花子进门。所以,6点早早吃完饭后就上床小眯,**点钟起床,全家给长辈们拜年,然后举家向自己的责任山进发,每人拖棵树回家,寓意“纳财”,来年财源广进。
  如今,农村依然保持柴火烹饪的习惯,柴火做的饭菜特别香,而大年三十的柴火则特别透亮,周身温暖,那袅袅的炊烟,蔓妙升腾那是家的温馨,是幸福的欢欣和召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0:4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组诗)
  季川

  备年货

  把过年的必需品
  都采购回来吧
  把藏不住的好心情
  都采购回来吧

  大扫除

  点点滴滴,边边角角
  请扫除一年落下的灰尘吧
  还有一年中的不顺与困境
  窗明几净地迎接新年

  红灯笼

  像一团火,它可以悬挂
  像一盏灯,风也吹不灭
  多么喜庆的红灯笼啊

  写春联

  写山写水写风光
  写江山如此锦绣
  写梦想写期盼
  写春天的脚步近在咫尺
  写人寿年丰
  写红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吧

  剪窗花

  剪下那些吉祥物吧
  剪下那些期盼与祝福
  剪下新年温暖如春的底色红色

  过年好

  互道一声:“过年好”吧
  踏雪赏梅觅春意
  互道一声:“过年好”吧
  围炉茶话叙新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8:49 , Processed in 0.062028 second(s), 6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