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1985|回复: 0

诗无达诂,人有初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3 21:3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无达诂,人有初衷
         ——赏析东坡先生词《占春芳》
                        作者/吴劲松

红杏了, 夭桃尽, 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 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 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 除是宁王。
注释: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作者,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梨花,制此调。”《春渚纪闻》载:不知“兼合明光”是何等事,或曰“是荼靡也”。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殆尽。
春芳:在春风中开放的花或花香。
兰麝:兰草与麝香,二者都是大自然生成的绝妙香味。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兼合明光:兼而掺合着明丽光鲜两方面的形态。
宁王:李宪,唐睿宗长子,善音律(尤善吹笛),封宁王。

译文:红杏开过后没了踪影,娇艳的桃花也同样凋谢殆尽,(此时只有海棠花)独自占据着暮春开放。她(本是天庭之花,色香俱佳,被王母娘娘打下凡间后,就失去了以往的天香)不像人间的兰花和麝香,有着自然而透骨的香味(她表面无香,却天香暗藏,只对知音和幽人才传递自己的绝世香味)。  对酒(喝酒赏花时)不要忘了她啊,她就像醉了酒的佳人杨贵妃睡意未醒,兼备着明丽与光鲜的形貌。我只是忧虑长笛把她吹落,但是除了(她深爱的知音)宁王(的笛声外,其他人的笛声是吹不落她的,也是用不着去过分忧虑的)。

赏析:诗无达诂,人有初衷。解诗虽然可以五花八门,但作者作诗时确有他最初的想法和用意。诗无达诂,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办法通达古人之心,解读古诗,必定存在偏差,但方法得当了,还是可以接近和了解本意的。古圣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如何去做,才能掌握本意的方法。危,不正、偏差;微,隐微;精,精细;一,一心一意;允,实、就;厥,其、他;中,不偏不倚的中点,正确的道理。大意是:人的认识有偏差,真理隐微不明,只有仔细地用心深究,才能掌握正确不偏的真理。可惜人们都将“危”从危险、危殆、不安、险恶、贪婪等方面去解读,这样一来,使得解读出来的内容与本意相差甚远,致使这个极其重要的圣人心传内容,几千年来都“思无达古”,让这个行之有效并能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法宝,形同虚设,呜呼哀哉!现在我们就使用“惟精惟一”的方法和态度,去深入研究这首词吧。
        这首词写的是红杏、桃花都开过后,还独自占据着暮春开放的花,她到底是什么花呢?能在暮春开放的花,一般有梨花、海棠、荼靡三种,千年以来,大多认为是写梨花,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是写荼靡,却没有人认为是写海棠。其原因是此花“自然透骨生香”,然海棠花无香。殊不知有着透骨般香味的恰恰是人世间的兰麝,而不是梨花,但解成梨花的人,都把“透骨生香”误认为是指梨花,反认为兰麝没有这个自然属性,解得太过牵强附会了。海棠不是世俗之物,她从天上而来,暗藏着天香、幽香,不是常人所能臭到的,只有知音幽人才有福分分享。所以袁枚咏海棠诗有句: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另外,还专门有海棠无香的典故记载(内容略,可百度)。解成荼靡花的,是因为在暮春时节,能把暮春的花与酒相关联上的,只有荼靡酒了(所谓荼靡酒,即是用荼靡花熏香或浸渍的酒),于是认为苏轼写的就是荼靡花。把“对酒莫相忘”解成:喝着荼靡酒赏花,别忘了佳人就像酒一样漂亮。
        解成梨花和荼靡的人,不管怎样叙述,总有牵强附会的地方,始终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兰花麝香本来就是香中之最,用来比其不如梨花的香,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有几人信呢?比得太过笨拙了;再比如,用酒来比佳人的姿色,这样比形象吗、美吗?于是便激发了我索本探源的兴趣。
        原来“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是用了海棠无香的典故。是说海棠原是天庭里的花、有着美妙绝伦的姿色和天香,被王母娘娘打下凡间后才失去了香味,所以她才不像本是凡间物的兰麝,能自然透骨生香。她的香是天香、幽香,是暗藏着的,她只对知音幽人传递,一般人是没福享用的。对比中,体现出了仙风姿质的高尊可贵之处,也用以暗蕴作者的品德高尚,与世俗存在着不协和差异。兰麝是张扬随便的,海棠是内敛有追求的,这是以对比的方式,从内在品质上描写海棠的高贵。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是用了“醉海棠”的典故。《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时,召见了杨贵妃,当时杨贵妃醉未醒,被侍儿扶掖而至,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唐明皇见状笑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海棠春睡”便是指杨贵妃醉酒后的状态,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女子醉酒或睡态的美丽。这里是用贵妃的醉态和美,来反比海花就像佳人杨贵妃一样,光鲜明丽、醉意朦胧。我们喝酒欣赏海棠花时,不要忘了,此花就如贵妃醉酒般美丽非凡。一般都以花来比喻人的美貌,此处却反以美人来衬托花的美丽,这是从外在形貌上描写海棠的美。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也是用了典故。《杨太真外传》、《北宋乐史》都有记载:说是杨贵妃偷偷吹了宁王的紫玉笛,惹得唐玄宗醋意大发,将她赶回了娘家。唐张祜也写过一首调侃贵妃与宁王深爱的诗《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如海棠般美丽的杨贵妃深爱着宁王,因思恋他,又身不由己,于是,听着他吹笛,就会自然而然地伤心落泪,让其香消玉减,就像暮春的海棠花儿,听着笛声纷纷坠落。这里诗人忧的是海棠花听到宁王的长笛声,除了宁王,别人吹笛还是不用担忧的啊。上两句以杨贵妃比海棠花,这两句又反过来用海棠花来比杨贵妃,美人是花,花是美人,如醉如痴,难以分辩。这两句是景中蕴情,情景交融。
       三个典故都与海棠花有关,这样便能与词中其它句子和内容有机地统一,解来贴切自然,显然地使整体上气脉、意络都更连贯合理,诗意也极大增添,也更具情趣意味了。这或许就是东坡先生的本意吧?诚然如此,要是先生泉下有灵,知道了在千年以后才有人明白他的真实用意,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古今以来,最权威的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了解,与本人的解读对照一下,孰是孰非?并欢迎批评指正。

       写好这篇赏析,意犹未尽,便萌生了赓和的想法,于是步韵作了一首,附于其后:

占春芳  步韵和东坡先生
谁懂你,谁知你,谁识海棠芳?开在红尘千载,世人不辨天香。    暗馥未曾忘,对凡胎、枉负春光。幽馨终向人间漫,今遇宁王。
   
       古今知音确实难觅,写成这首步韵词后,我似乎感觉到孔夫子所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或许是在说:遇到知音,就要不失时机地努力用心弹奏;遇到牛,则不要对牛弹琴,枉费口舌。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多种解读,谁才更“思之达古”呢?
                     2024年5月13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9-28 07:02 , Processed in 0.0414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