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64696|回复: 1

许文金:张忠毅公祠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2 16:4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张忠毅公祠的前世今生
  许文金
mmexport1719048136068.jpg
  民族英雄张孝忠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胯下桥北侧30米处,有一座院落式的古朴建筑:张忠毅公祠。《山阳县志》及《淮安府志》均有载,文曰:“张公祠,童王桥南,祀宋张孝忠。乾隆十二年里人建。”这是为纪念宋末在江西团湖坪大战中誓死抗击元军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张孝忠而建的祠宇。

  张孝忠其人

  南宋末年,北方蒙古军队大肆南侵,直逼都城临安,宋朝将领节节败退,纷纷投敌;士大夫们也相继逃跑,唯独张孝忠将军,转战各地,誓死抵抗。距今700多年前的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在江西饶州团湖坪,宋元交战,这场战斗极其惨烈。南宋将士在数倍于己的蒙古兵围困下,拚死搏斗,拒不投降,全部血洒疆场。这支宋军的将领就是张孝忠。
  张孝忠,字正纲,原宋末山阳县即今淮安区淮城人。他是被历史烟云湮没的响亮人物;他是一名忠勇报国的英烈和将军。他的英名堪与韩信、梁红玉、关天培比肩,可并称为名列国家正史的淮安四大英雄人物之一。
  张孝忠的事迹,江西《安仁县志》有段生动的记载:“张孝忠,宋授管屯千军大使,隶五郡镇抚使吕文福部下。徳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二月,文福率所部淮兵入卫至饶州,杀使入江州叛降元。公不屈,率其徒淮士百余人,走湖广投检校少保高达。四月元兵攻江陵,达降。公又不屈,走洪州;是冬洪州又降。走信州。时谢枋得为江东提刑,公率所从赴谢;谢喜得淮士,授承信郎帐前都提点,推心膂任之。公感激,筹策部署咸获其用。二年正月,元吕师夔徇江东,公御之。陈于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之团湖坪,相持教日,大战者屡。矢尽,公挥双刀击杀百余人,前军稍却;元后阵大集,绕出宋阵后,于高岗山立元赤帜后众惊溃,俄矢中马鼻,马介系又绝,乃步战死亡。元兵义之求之,仆尸中叹曰:壮士!壮士!取衾覆之,而安仁为元兵所据。”
  从中可以看到张孝忠的神武。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张孝忠和他率领的一众淮军,称得上是一支“永不倒战斗队”。在关系到宋王朝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刚肠义胆,誓死报国。与他结伴的几个抗元将领吕文福、高达以及洪州守将先后成了软骨头和投降派;唯独他金刚不倒,转战沙场。最终得江东提刑官谢枋得的重用。在宋元生死之战团湖坪战役中,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却仍能义薄云天,相持日久,“大战者屡”。更神武的是:在弓弩用尽的情况下,仍奋勇杀敌,“挥刀击杀百余人”。令人动容的是:在坐骑鼻子被敌箭射中,战马失控的生死关头,仍奋力抵抗,直到战死!此番壮烈,连元兵都叹为观止,连称“壮士”;以致不忍暴尸,“取衾覆之”!这些情节,在《山阳县志》《淮安府志》及《宋史》中皆有类似的记载。
  《安仁县志》还有一段神异的记述:大意是:在元军取得团湖坪战役胜利,很快占领了安仁县城后,发生了一件怪诞的事:张孝忠英魂犹在,又显神威了。“忽夜半(安仁县)城东南方鼓角齐喧,喊哮腾勇,若千军万马状。元军急起视之,时微月淡星,见公骑白马舞双刀,云雾中往来冲突,元将拜而谢焉。事定,士人时见其持刀走马,长恨不平。”可见张孝忠牺牲后,其英风浩气,仍长留天地间,敌军闻风胆寒,民众奉之为神,邑人为他塑像立庙。
  张孝忠誓死保家卫国的壮举,可谓感天动地,义薄云天。在外敌入侵,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忠勇报国,尤其在众将节节败退,几任上司贪生怕死,先后投敌的情势下,仍能誓死不二,忠勇报国,坚决率部抗敌,至死不降,更显高风亮节。他血战成仁,完全称得上是为国家民族守疆护土而刚毅殉国的民族英雄,理当青史留名,万载流芳!

mmexport1719048199719.jpg
  张秉权老人为孩子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历代后人对张孝忠的尊崇

  张孝忠本武人出身,他组织一支淮军,勇赴国难,战死沙场,其忠勇刚毅的侠骨豪肠感动并教育了华夏大地一代又一代人。当年他在江西战斗过的地方,至今还传唱着他的故事。团湖坪古战场,位于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西北6公里,此地至今仍留有“击鼓冈(当年交战击鼓的山冈)”与“棺材坑(当年埋葬死难者最多的低洼地)”等小地名。(见于《余江县志》)
  张孝忠牺牲后,被江西当地人厚葬于团湖坪,并建有“忠臣庙”以示纪念。
  位于锦江镇西北4公里的云峰乡团湖村,曾建有“团湖庙”,占地128平方米,庙前有大戏台,还有棵数百年老檀树,也是因纪念张孝忠而建。此外,还建有纪念张公的“张王庙”等。

mmexport1719048229018.jpg
  江西古迹团湖坪古战场及团湖庙遗址

  《安仁县志》载:“张王庙,在惠宁庙左之前,祀宋忠臣张(孝忠)公之神。康熙十四年庙于火,十九年知府黄家遴率知县胡绩显重建。嘉庆十六年,合邑士民重新捐建,规模壮丽,又捐有祀田十六亩八分,旱地三亩五分,明列庙碑前。每岁春秋二仲月上戊日(上旬第五天。即每年的二月初五日和八月初五日)。县令捐奉致祭。道光六年,公拨祭费,详下忠勇祠传令列左”。
  张王庙也好,团湖庙也罢,这些庙宇,都有同一个指向,专为纪念张孝忠而建。其中有官建,也有民助。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圮坏再建;祭祀时,有的仪式隆重,有的庄严肃穆。可见张孝忠的爱国壮举早已渗透人心。
  对张孝忠的讴诵,历代皆有名人佳作传世。明代理学家,白鹿书院掌门人胡居仁赞诗曰:“闻说团湖古战场,宋元曾此决兴亡。谢张忠义昭千古,兴者已亡亡未亡。”
  张孝忠的忠勇刚毅,感动元,明两朝皇帝。元元统二年,张孝忠被追封为“翊灵威烈忠毅张元帅”;到了明洪武三十五年,“礼部勘合置牌位,称号如前,春秋两祭。”(参见《安仁县志·卷十一》)
  张孝忠的事迹,早已被载入多种地方史册,而且被写入《宋史》。有网络作家,以张孝忠英雄壮举为题材,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可见张孝忠的高风亮节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世代难衰!
  可惜,历史有时也会错位。到了元至顺年间,有位叫欧阳玄的史官,写了篇《玉真山祠记》,专为张孝忠鸣不平。其“论曰:《宋史》未为(张孝忠)将军立传,仅见谢(枋得)公传中。”意思是,凭张孝忠将军的功德,《宋史》应该单独为他立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没有鉴别就难成比较。在“十四万人齐解甲,没有一个是男儿”(借用花蕊夫人语)的境况下,张孝忠能以死殉国,其节其义,其忠其勇,青史理应为之大加褒扬。所以欧阳玄秉笔直书道:“宋自景定以来,元师南侵,刘整以泸州降,吕文焕以襄阳降,陈奕以黄州降,吕师夔以江州降,范文虎以安庆降,吕文福、高达相继以所部降,皆天朝之贵官宿将,一旦反戈,丧心易面,为敌前驱。而(张孝忠)将军以麾下末弁,数颠踬于兵亡帅叛之余,弃逆助顺,卒至身经百战以死。呜呼!何其烈也!”欧阳先生仗义执言,堪为至论!

mmexport1719048168154.jpg
  张忠毅公祠

  淮安“张忠毅公祠”的前世今生

  据《淮城信今录·卷九·香火志》载:“张公祠,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邑武举张鸿飞(名超)输出屋一区,钱若干,遣人走饶州摹绘其容,立像奉祀,即延其后人畀之,世守祠宇。今祠裔读书绵衍其主。”查《山阳县志》及《淮安府志》,均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知,淮安张公祠的建造时间及发起承建人。这位武举很了不起;他家资丰厚,其父张文祥本是岔河一带的首富,后来迁居淮城,在毗邻胯下桥西北方位买了地皮建房造屋,形成一个偌大的“大宅门”。他出于对家乡前代英烈张孝忠的尊崇,不仅将房产辟出“一区”改造成“张忠毅公祠”,还派遣专人不远千里到江西饶州将张孝忠的遗像临摹下来,做成塑像立于祠宇之中,供人瞻仰,而且承担了期间所产生的费用。这就是即今淮安张忠毅公祠的由来。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风雨剥蚀,张忠毅公祠逐渐破旧;乃至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祠宇已有多处损毁,局部墙鼓屋漏;刻有“张忠毅公祠”的五块门楣砖因塌倒而破裂。此种状况,虽然令人扼腕,只有承住子孙尽力修缮维持!
  时间辗转,如今张公祠的产权人张孝忠直系笫二十二世孙张秉权先生已达耆耋之年,系六十年代同济大学毕业的高工建筑师,具有与古建筑有关的专业技术,原在外省工作,七十年代调回魂牵梦绕的故乡为淮安的建设事业贡献了力量,退休后一边继续发挥余热,一边对张孝忠和张公祠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搜集研究,并向有关部门及媒体汇报,因不忍先祖的英风浩气就此被永久湮没,他没有向政府伸手,2022年在有关专家学者关心支持下,自费为张公祠进行了精心修缮,尽力恢复了原貌,并于2023年5月1日起对外试开放,收到了轰动性的效果。如今来到张忠毅公祠,你就会看到古门楣上“张忠毅公祠”五个砖刻正楷大字,十分醒目。进入正门是一方院落,迎面便见一堵福寿影壁,其上镌有“英风浩气”四个金色的大字,令人瞩目。右行数步,便是三间坐北朝南的正屋。堂屋门两侧,上书木刻的一副对联:“团湖著迹,淮水流芳”,其光灿烂,赫然入目。与正屋相对的是三间坐南朝北的房屋,其门与正屋之门相对,显得严整。进入正屋,只见中堂正中供有张孝忠像一尊,披盔带甲,威风凛凛,条几上香烛供奉,令人悚目。东厢房为世代直系长房长孙寝室,保留旧时风貌;西厢房为陈列室,布置有先祖宋末名族英雄张孝忠及张公祠史料和实物,墙壁上悬挂历代名人纪念张孝忠的诗文,几案上存有全套《宋史》以及线装县府志、张公祠宗谱等资料,井然有序,令人刮目。这就是张忠毅公祠的“今生”!她有资格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淮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基地!
  张孝忠是宋末的淮军将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率领淮军驰骋疆场,转战大江南北,威名盖世,刚毅殉国,国士难双,这不仅是淮安人民的骄傲,江西余江余干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华夏儿女的光荣。
  面对张公祠前世今生的遭际,我们不得不扼腕而叹:在一个需要英雄吁喚英雄的时代,我们应该尊崇英雄,绝对不能让他们的鲜血白流。一个没有骨气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发表于 2024-6-22 21:3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很好,有教育意义。文中乾隆十二年应该是公元1747年   而不是1247年,望作者更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9-8 12:34 , Processed in 0.04752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