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5410|回复: 0

赵敏︱运河滋养的古镇 “中国大运河慈善文化征文”获奖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0 00:3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中国大运河慈善文化征文”散文二等奖作品——河南作家赵敏的《运河滋养的古镇》。作者通过道口烧鸡“义兴张”的故事写出了运河畔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慈善精神,简约清新朴实的文笔也展现了古老运河孕育滋养出的古镇风情。

  运河滋养的古镇
  赵  敏

  说到河南安阳的滑县,很多人知道它是一座历史名城,从遥远的岁月里走来一个又一个有名的历史大人物。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翟让,创建的瓦岗军占据了中原。卢怀慎,唐代的宰相,一位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宰相。卢杞,唐代的一品大臣……

  但随着朝代的更迭,这些名字随岁月消隐在时间的刻度上。
  可滑县更有名的是它的西北方一座古镇:“道口”。它的名字响彻整个中国,因为那个古镇有誉满全球的中华“第一鸡”。从清朝顺治十八年开始,“第一鸡”就名满天下,至今己有三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美食家比比皆是,喜乐淘淘。“道口烧鸡”名满天下,古镇就誉满天下。隋唐运河沿古镇曲穿而过,已滋养古镇几百年,引来多少食客在此驻足,徘徊,徜徉。于是,古运河的清流中多少诗篇随波翻涌,一代代文人骚客与诗赋相伴,而与“道口烧鸡”不是平行而过,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mmexport1723221365617.png
  道口古镇

  道口古镇历经沧桑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繁荣昌盛。“道口烧鸡”随运河的水运北上南下,走向了五湖四海,它不被滚滚红尘淹没,是运河的交通给它带来了新生和光明,除了它超常的色、香、味品质,是“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它的盛誉传向了八方。

  运河给了道口生命的魅力和灵魂。“道口”也从不辜负历史赋于它灵魂的滋养。几百年来,随着古镇名气越来越大,今天,你从河南省会郑州去滑县,或者从安阳去滑县,在汽车客运站一定找不到郑州至滑县、安阳至滑县的字样,滑县的称谓统一被“道口”二字代替了。“道口”因河而生,因河而兴,“道口”,是运河文化的产物。

  运河穿道口古镇1800年,至今余脉绵绵不绝。

  “道口烧鸡”从清朝乾隆年间成了贡品。遗落在隋唐大运河汹涌澎湃的故事如运河的水一样几百年来不会消亡。道口烧鸡“义兴张”的故事与运河的水运及商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也随运河蜿蜒流淌几百年。民间一辈辈流传,一段道口烧鸡的故事被演义,被赞颂,美名传扬。他传承下来历经的苦难与辛酸在官府的正史里记载的很有限,可记载在民间的野史里却有不少,一段美食的歌谣就这样在运河里流淌着,沉淀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

  他与清朝宫廷御厨刘义结拜的故事,他做善事不求百姓回报的故事……他就是“道口烧鸡”的创始人张炳。

  据《滑县志》载,在清1661年顺治十八年之前的一百余年间,道口烧鸡已经随张炳的老祖爷爷问世,但封建世道太黑暗无光,百姓生存艰难,官府的苛捐杂税压弯了穷苦百姓的腰,民不聊生。张炳的烧鸡铺并未有任何特色,生意清冷。1799年,黄河以南出现百年间从未有过的大旱,贫苦的百姓们饥饿而死,无家可归。

  一天夜里,大雨滂沱,伸手不见五指,张炳看无生意可做,早早关门而歇。半夜,他在睡梦中被喊门声惊醒,他不敢开门,就趴在门缝里听了一会儿,听到门外有妇人哭声,说:好心人,救救我儿!张炳赶忙打开了店门,门外一家三口在大雨中淋得像落汤鸡,一个小儿在妇人的怀抱里奄奄一息,脸色通红,男人跪在店旁的大雨里悲切地哽咽,张炳把一家三口让进屋里,拿出两套自己的干衣服让夫妻俩换上,又端来一碗鸡汤给小儿喝。

  张炳不知道,这家的男人叫刘义,是豫菜、淮菜师傅,刘义的老家在淮安,25岁时跟随母亲回河南的外祖父家里,从此,留在了河南做生意。这次家里遭遇百年大旱,生意做不成了,才出来逃难。这两身粗布衣裳,这一碗鸡汤,给刘义留下了深深的抹不去的印象。又过了十年,刘义终是为救他一家的那碗鸡汤欠恩而不安,他从清宫御膳房出来,专门来到滑县找张炳,走过安阳,走过滑县,走到道口,一路上他听到许多难民说起关于道口烧鸡店铺的老东家张炳用鸡汤救人的故事,他想张炳的鸡汤一定救的都是像他一家逃难的那天晚上他儿子那样快要饿死的人,他很感动,加快了脚下的步子赶往张炳的烧鸡铺。

  刘义终于又见到了张炳。他们不是老友,却胜似老友。刘义给张炳说明了来意,那是暖风吹过的春天,万里无云,在一片澄澈碧蓝的运河边上,二人跪在运河沿上,高举着酒杯,对河起誓:“不求同日生,也不求同日死,祁愿今天能互帮互助,共同发家……”运河已滚滚千年,睁眼看着这一对兄弟就这样结义了。

  有鸟落在运河边高耸的槐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二人都有一种春日到来的感觉。张炳心里很暖,暖的眼中流泪,他知道他的道口烧鸡将随着义兄刘义的到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知道了刘义是身怀绝技的豫菜、淮菜大师,是宫廷淮菜的掌勺人。刘义说30道有名的豫菜他每一道都烂熟于心,他的爷爷在他六岁时就让他背淮菜谱,准确地说是“淮扬菜”谱。

  喜物而不腻与物,人间烟火,事事值得。张炳施舍救人,从不大面积在人前施舍,但只要是求到他家门前的穷苦人,他都会端出一碗鸡汤,拿出一件粗布衣裳,因此,被他救的穷人在黑暗的世道里铭记着他的恩情,走遍天下为他传名。这个民族有五千年的承载与传统,古往今来有谚语在民间流传:家富富不过三代!可山西的乔家在这个民族的商海里却富了七代,就是今天乔家的后人虽不再经商,他们却在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发着紫微色的光亮。

  在这个民族遭遇大难的时候,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乔家开起粮仓,支起大锅,搭起粥棚,施粥,施饭,一直施到年景过去,有了收成之后他们才在乔家的大门外散去。

  “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道口烧鸡的张家富了八代,至今己经到了第九代传人。

  我翻遍了《浚县志》及《滑县志》,找不到关于张炳施舍慈善的义举文字。但是,老百姓口中的那种义举决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放在今天,张炳就是一个低调而善意的好人。道口烧鸡的历史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变化着。你走到道口的每一个地方,老百姓都会给你讲起很久很久之前,道口烧鸡的老东家张炳慈善义举的故事,虽然这故事在运河里沉浮了几百年。

  从顺治十八年,刘义传授秘方给张炳,道口烧鸡出名,运河载运的繁盛里就有了“义兴张”这个业务,走南闯北的生意人途经道口,在运河边下船,为家人朋友捎上十只二十只烧鸡很正常,有的是整箱整箱的带上船,有的是用油纸包好,远寄出道口。
mmexport1723221367741.jpg
  清代“道口义兴张烧鸡铺”

  时光飘散,运河为“义兴张”做了三个多世纪的见证,为道口烧鸡的美名做了三个多世纪的见证。

  民生是朝廷关注的大事,苦难的岁月里大善人们为拯救百姓担起了朝廷要承担的重任。山西富了七代的乔家是这样,传承了九代的“道口烧鸡”的张家是这样。《滑县志》有记载,“道口烧鸡”的第六代嫡孙传人张和礼,解放后的1955年,把传承了三百余年的秘方贡献给了国家,毫不保留地公开了这方绝技。从此,道口烧鸡不仅在祖国的每一地都有销售,还销往香港,澳洲。接纳各国驻华使节和国外来宾。1956年的国庆节,“道口烧鸡”进入国宴。

  其实,申明大义的有志之士们,总是在中华大地饱受摧残苦难之时,每每站在历史潮头顶着凄风苦雨,替家国扛灾受难。清风明月时也有他们的爱意奉献到母亲的怀中。他们知道感恩,知道家国之意的深情及厚重,知道这个民族怎样才能安祥,人民怎样才有福享!

  他们骨子里的一个“善”字,那是普天下的大爱,是生命与人性之爱,百姓看得见,老天看得见,天地人心,人心良心啊!

  刘义耳语传授了张炳制烧鸡的一个秘方。那是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张炳依配方烹制,果然色香味非同一般。至此,生意开始兴隆旺盛。刘义走时,告诉张炳,秘方只可记于脑海里,不可落在文字里保存。张炳应允。从此,秘方存于张炳的脑海,随着岁月的递增,张炳不断地在实践操作中改进秘方的配方及炉膛的火候间隔时间,三个多世纪就这样在他的一代代后人中,循序渐进过去了。

  那个夜晚,张炳送刘义坐上了运河回清宫的水路船只,兄弟俩的手握在一起。夜风吹动着客船桅杆上的蜡烛,红色的光芒跳跃着,映照着张炳和刘义的脸。张炳对刘义说,从明天起他的店肆要改一个名子,叫“义兴张”,意在思念“义友济兴”之情。月色皎洁,透过船上的木窗,落下斑驳的暗影,生出几分别离的意境,河中的雾气升起来了,包围了要远行的客船。层峦叠障,岸两旁树木葱郁,两个人诉说着别离的情怀,眼中蓄满了泪水。

  几百年间,尘埃里蕴藏了多少世间往事,隋唐运河经道口古镇千年不息,见证了风和月的残酷,也见证了祖先给予它的爱意和温暖。运河滋养着古镇,古镇在运河的怀抱里绵长而久远地生存。

  我来到道口的时候,是十月的日子。正值秋阳明媚之际,温和,暖意融融。道口的老街紧临着运河岸边,现存的街道都不宽,有20多条,街道的路面铺设每条都不一样,有人告诉我,街道几百年来都是原貌风情,从未修整改造过。有长条青石铺就的,斑驳的青石上叠印着年代久远的痕迹,车辙走过的坑凹明显地印在青石上。看着今天的人们依然从青石上踏过,千年的往事就会随青石踩上的脚印,瞬间涌入行者的大脑,祖先用智慧的脑和巧匠的手为我们留下了绚烂的运河文化,那些古铜色的木建筑,街两旁的店铺门面都向今人诉说着我们民族绝顶的智慧和艺术匠心的精致。有的古街上的路是用细沙碎石子铺就的,有的是用尺把长的方砖铺就的。

  方砖棱对着棱,一排排向前伸展,路基朴拙古味十足,实实在在,看着就让行人倍感安全放心,走在上面,稳稳当当。这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铺就的长街、面铺。它已经几个世纪让先辈人与后辈人绵延不断从这路基上走过,却依然结结实实,今天还在供我们踏踩。

  路上的方砖成人字型,在路面上行成大写的花纹,昭示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及深远的生命轨迹。

  每一条古街,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一块方砖,每一粒细沙仿佛向今人阐释,中华远古文化的脉博跳动的悠远与古朴的壮美。古镇因水运通达,商业繁盛而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豫西北重镇,是隋唐运河沿线最杰出的典范。这一段运河,还称卫河,是明代初改称并沿用至今的。许是古镇的后人早已领略到古镇风情在中原的绝美与文化的深厚,对自己置身在这样美好丰富的资源中,懂得除了享受外,还应加以保护。至今卫河水清洌甘甜,饮一口你就会穿越到古镇的前缘。

  走过一面街,又走进大集街,顺南、顺北街,这几条街是紧靠着运河的,陪同者对我说,街因古镇而生,是因为水运和商运的方便,道口每一条街从清至今都是应运河走向自然而建的。可想运河几百年中的水运交通有何等位置的重要,商运码头的繁华也是可以想象的。道口的古建筑遗存几千间,古码头近十座,古香古色的庙宇,民居,商号等多座遗存,至今完全保持了原有的形制和结构。道口镇的水运镖师后人,至今仍传承着家族源远流长的深厚功夫,几个世纪之前的手工工艺还完好如初。百年的老味道在运河清流中时时飘过来,让你清晰地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脉博就在古镇与地脉间跳动。就在你的身边流连不去。你仿佛就是明代、清代的柳巷美人,手持花伞漫步在古镇水域周遭,有“古镇青雨,桑麻故里,狭道石居,且止且行”的韵致。当然你依然是今日二十一世纪时尚新潮的浪人。
mmexport1723221353807.jpg
  道口古镇

  你仰起头就看见了古道口处的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草野花,遥看去一片青绿,细看来依稀有嫩芽在枯草中蓬勃生长,欣欣向荣。有十月的轻风吹来,道口的运河边上仍有古船在河中游动,桅杆上方的灯笼随风摇动,分不出这是十月的秋烛光,还是桅杆之上的星光。

  不同于遮天蔽日的柳絮飘散,湛蓝色的天空里,风与运河,水与花,与这天地万物,都呈现出古镇的繁忙,特有的温柔景象。不用想象,这是真实的,你只要走到古镇的运河旁,向各个方向望去都是遗风比邻,商铺连绵。彼时的古镇就出现在眼前了,上下数里船桅如林,繁忙喧嚣的街市人来人往,车马络绎不绝,三百余年的市井烟火在这南北经济文化的浸染交融之下,一直渗透在古镇的血脉精髓里,使古镇有古老而又年轻的风范。这是运河开放的张扬,这也是这个民族传承文化的开放和张扬。

  今天的道口,保持着原始的历史遗风,环境秀外慧中,运河清流依旧。生态好,人居环境条件好。农田、林木、村舍掩映在百年的绿荫之下。你来到古镇,会立即改善自己的心情,月缺时你可以挑灯阅读,月圆时可以饮茶赏月,运河的风带来花香宜人,雨来时可临岸听雨,就算雷电霹雳,你也可躲在祖先为我们准备好的水色木居看书吃茶,逍遥自在。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赵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大地文学》《奔流》《莽原》《人民艺术家》等刊物。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370多万字发表,著有小说集《梦为远别》,散文集《原野》,散文随笔集《尘缘》,报告文学集《风景独话》等15部,多部(篇)获奖,收入各类文学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7:41 , Processed in 0.0508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