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26084|回复: 1

文艺家良渚文化遗址城头村采风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3 04: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1be5d8ea58da1056dc79f4b9c2906a8.jpg
     

      编者按:复兴镇城头村有一方近200亩的荷塘,这里是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夏日,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娇艳欲滴,婀娜多姿,接天莲叶让人如沐春风。日前,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了“夏日访荷”采风活动,参与者积极采写荷花文章,摄影师拍摄了一组组荷花作品,展现美丽乡村的迷人风景。

      
      夏日访荷
  金志庚

mmexport1723648726575.jpg
  峥 嵘 方向东 摄
d2fab7b145a2dc750cc5378931f7fb5.jpg
  独 秀 蔡国华 摄


  盛夏时节,我携我区部分摄影师赴复兴镇城头村采风。城头村地处淮阜交界处,据《淮安简史》载,早在东晋义熙八年(412),朝廷设山阳郡,下辖山阳、盐城、东城(今淮安区复兴镇城头村)、左乡四县。可见东晋时此地已为一县城。

  虽然烈日如火,热气炙人,但摄友们一下车即奔赴采风地。只见近200亩的荷塘,被一大片绿冠覆盖,这里原来并非是观赏荷塘,而是种植莲藕的水塘。虽无连片荷花,但绿色荷叶中夹着数点荷花,可谓万绿丛中数点红。有状如亭亭玉立少女般的荷花,有刚吐花结盘的莲蓬,偶尔有蜻蜓、小鸟在荷叶间飞过,使人领略幼时上学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诗情画意,如沐春风,令人陶醉。

  荷藕,是标准的“国货”。早在《诗经》中即有记载,荷花的别称有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华、六月花神、灵草、玉芝、芙蓉、中国莲。因荷花品质高洁,成为历代诗词大家的咏哦之物,吟咏荷花的佳作数不胜数。如先秦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制茭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佳句;唐李白“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可见诗人观荷之细;李商隐的“唯有缘前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道出了荷花在含苞待放时的美艳;卢照邻的《两池荷》称“深香绕曲岸,园外霞华池”使人如入仙境。荷花之美,又引来了文人墨客吟哦作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勾魂摄魄。历代画家,以荷为题,泼墨成画,其中齐白石的墨荷可谓精品。

  到了宋代,咏荷诗词之作更多。曾在淮安写下数首诗作的杨万里,曾一口气写过十首诗歌赞美荷花,其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正好印证了城头村荷塘的奇妙,以致使摄友们顶着烈日不停拍摄,一时兴趣盎然,流连忘返。

  在采拍荷塘美景之余,摄友们实然发现荷塘边还有一座石碑,碑上刻有新石器——汉的“城头村遗址”字样,为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这里原不是荷塘,我幼时从上海来到这个居有百十来户的大庄台内。这个庄台十分奇特,三面环水,只有东西两个堤坝可以出入,老人说,庄子可谓“固若金汤”,连土匪都进不来。新中国成立后,大约在互助组时,分到土地的邻村农民突然发现这个庄台下的屋基地竟藏有黑油油的泥土,有的像是草木灰,于是便有人来购买此地居民的屋基地,挖出黑土,运回作肥料,不想挖时竟发现不少陶罐、瓷器、石器、箭镞。因此地为淮阜交界之地,原为盐阜地区管辖,一时无人问津,更不知这是一个大宝库。当时,庄上居民一家看一家,竟将屋基地全部卖了,搬到周围的村子居住。因当时卖一块屋基地即可建一座新房,何乐不为?渐渐这里便挖成了一个大水塘。村里人不知那些陶器是“宝物”,只是拿回家当猪食盆。而那些磨得光滑的箭镞,则成了我儿时与小伙伴们戏耍的玩具。直到我进城到政协工作时,涉猎文史,渐渐悟出这里是宝地,便查找资料,写了一篇《揭开城头文化遗址之迷雾》,不想这篇文章竟被省文物部门发现,并派人来此文勘。经专家认定,这是青莲岗文化遗址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交界处,为良渚文化北端的遗迹。并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后来又派考古队来进一步考古,又挖出了一些陶器、石器,还有一口汉代的宝剑。改革开放后,大水塘初时被人租用养鱼,后又改为种植莲藕,收益颇丰。

  摄友们听我讲述了这段传奇故事后,兴致更高,认为不虚此行,虽逢盛夏,但访荷寻古,受益匪浅,再次拿起相机,在光影世界里穿越千年良渚文化之时空,留下“连天碧莲”“映日荷花”之美景。

  城头的荷塘,不似金湖及其它地方的观赏荷,主要是长莲藕的荷塘,除“接天莲叶”的碧绿,也有数枝白荷点缀其间,别有一番风味。

  荷莲可谓浑身是宝,荷花荷梗皆可入药,而那“藕丝本作缕,莲叶捧成杯”的莲蓬,状如玉盘,可作解酒之物,而到晚秋时,采藕人下水,从淤泥中拔出莲藕,洗去泥污,洁白如玉,可为盘中佳肴。

  盛夏访荷,在百亩荷塘中咀嚼苏东坡的“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的诗句使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谈到荷花,不禁想起一代伟人周恩来。当年,毛主席率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北京城“赶考”,初时,毛主席住在北京香山,周恩来因筹划建国,入住中南海的丰泽园,为工作方便,经周恩来、彭真等劝说,毛主席终于同意入住中南海,周恩来便将丰泽园让给毛主席,而自己则入住西花厅。西花厅是周恩来进京后工作生活了26个年头的地方。地处西华苑,西华苑中除了一处周恩来邓颖超喜欢的海棠,还有一长廊,长廊末端有一亭,亭下有一池塘,塘中有数株荷花,故亭名“不染亭”。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周恩来十分喜欢,这句诗也正是周恩来一生清廉、圣洁的写照。

  盛夏时节,顶烈日,冒酷暑,回家乡寻古访荷,不亦乐乎!


mmexport1723647137109.jpg
依 恋 王 燕 摄

mmexport1723648422202.jpg
荷 韵 李正荣 摄

mmexport1723646434766.jpg
  不 染 王 燕 摄
 

 
 城头荷花开
  赵日超

  周末,我应淮安区政协原副主席、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金志庚邀请一起到复兴镇城头村观赏荷花。听闻荷花盛放,我兴致勃勃,第二天一大早,便与几位摄影家一起来到城头村。

  到了城头村,便看到成片的绿植映入眼底,目不暇接,塘中粉的、白的、黄的、紫的荷花亭亭玉立。阵阵荷香扑鼻,我深吸一口气,恨不得将这股清新装满身躯。

  片片荷叶铺向不远的村落,朵朵荷花立于塘中,妖娆动人。微风徐徐,荷叶微颤,荷花轻摇,片片叶子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热闹地欢歌。金主席思忖片刻,说如此夏日美景,不写篇散文甚是可惜,于是他决定写一篇《夏日访荷》。他还说,小时候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印象特别深刻,意境优美,还脱口诵出:“今夜的荷塘是淡淡的……”我听了,心头微微一颤,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讲这篇散文时解析得很唯美,虽然现在内容已记不太清楚,但那份美好的感觉却刻在心里。恍然间,我也体会到,读过的书就像种下的种子,不经意间,那种子在时间的酝酿下就发了芽、开出了花。

mmexport1723648419952.jpg
        清新 李正荣 摄

  我是复兴镇人,与金主席是同乡,多次与他外出采访。可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城头的大水塘边。听说就是在这个荷塘边,先后走出了四个名人:塘南出了个教授博导,塘北出了个厅级干部,塘东出了个作家,塘西出了个将军。

  实际上,金主席是从城头村这个荷塘东边走出的一位有情怀的作家。他年轻时在荷塘边开始了务农生涯,但骨子里还是个文艺范。他回忆道:记得儿时,荷花在城头村很少见,母亲便在小院里种了不少南瓜。初夏来临,满院子的翠绿瓜蔓妖娆舒展,铺满了小院,爬上了围墙。远远看去,虽不似荷叶美艳,倒也葳蕤葱茏。他后来还写了多篇赞美家乡的文章。

  在城头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省、市几次拨款规划立项,修复,城头村2019年3月20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依据采集标本判断,城头村遗址深受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是目前已知江淮东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对于研究淮河故道沿线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淮安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头村遗址,使这古老的城头文化,再现了4000年前的文明。

  站在城头村荷塘边,金主席给我们当起了导游:“这荷塘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有两片,这片是南区,那片是北区,以这条大道为界;这条贯穿城头村庄子的两条道路去年刚修好,将来荷藕成熟往市场上运输也很方便。这些年真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啊。”明是赏荷,但心眼里总还是挥之不去的乡情,这是放不下的幸福与牵挂。有位歌唱家曾唱了一首《荷花颂》:“迎着阳光你敞开绿色心境……你灿烂了多少人幸福的家园,我要为你放歌在这金色的湖边。”这正好印证我们此时的心境。

  城头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谓是块神奇的土地,改革开放后几乎每家都出过大学生,就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小有成就。春节回乡时都开着“奔驰”“宝马”等高档车回乡。

  这里地处淮安东乡,与阜宁县交界,村里由乡亲们自费筹建了农家书屋,数千册图书继续滋润着下一代孩子们的灵魂。村部体育器械齐全,供人们锻炼身体,还建有养老院,为一些孤寡老人服务。

  在城头寻古访荷,感受这片土地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更感受到原生态的再现。


mmexport1723646014363.jpg
遗 址 姚炳亚 摄

mmexport1723648417595.jpg
荷 塘 姚炳亚 摄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16:0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有意义的乡村采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4 00:46 , Processed in 0.13183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