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61774|回复: 1

庆祝第40个教师节作品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7 10: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教师节抒怀
  丁 一

  1985年9月10日,我国以法律形式颁布了这一天为教师节。我于1977年从部队回锡,因办学需要,由于专业对口,市里相关部门调动我和另外几位专业教职人员创办了交通技工学校,从此,我在该校执教了十几年(注:现该校已升格为交通技师学院)。期间,我顺利读完大学以及后来修完研究生学业。记得第一次过教师节,我写了一章散文诗《老师,辛苦了》,发表在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上,后被多家报刊转载,还被相关音乐工作者谱了曲,在一些电视台播放,当时影响甚广。近40年过去,我早已从教师岗位转岗到新闻单位。值得一提的是,退休后又重操旧业,被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和清迈大学相继聘用。教师节临近,我已先后收到国内外多条微信问候,感慨颇多。
  小时候常听祖母忆先人,祖母小脚,识字,略通医道,她那一代知书达理的女性不多。祖母云祖上多代单传,大多以教书为业,私塾先生也。我的天祖做过御赐京官,高祖是九品芝麻官,到了曾祖又回归私塾先生之列。20世纪30年代后,倭寇入侵,国运不济,时局动乱,私塾先生这个职业朝不保夕,祖父这一代兄弟三人,均弃祖宗旧业,经商谋生。祖父则在苏南一带以跑单帮糊口。祖父爱唱戏,父亲曾在40年代末开了一家规模不算小的无锡西新大戏馆,直至1957年公私合营。新社会初始,父亲遵遗嘱,培养两位叔叔入学府深造,小叔继承了祖业,二叔执业行医。50年代末60年代初,父亲亦曾在南京航空学院谋事多年。
  每年的教师节这天,都会收到来自海内外不少学子的祝福词,家庭微信群里也总是很热闹,都是弟、妹贺我与姐夫、姐姐的祝词。姐夫和姐姐是省名校高三数理化老师,姐姐还担任过校长助理、教务处长,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之誉,退休后长期被华东理工大学附中聘用。甫登三尺讲台来,40多年过去,鬓生华发。我始终认为要对三尺讲台有敬畏之心,要对在校读书的学子有惜才之心。老师因学生而成其为老师,学生则不因老师的存在而仍是学生,因此,我们每个人终生都是学生。中唐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如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备:“勤奋好学、学识广博和职业操守”。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一个“缘”的关系,这是生命情感的表达,这是教学关系中革命性的智慧。这是一个宗教和哲学的命题。人是会犯错误的动物,这是理性价值的基础,因此,人要在不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灵慧的学生。而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读书的人是有尊严、有底蕴、有气场的,读书人自带光芒。读书人的一生,始终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互交的关系。
  前不久,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党政办、教学中心、学工处的领导先后来电,关切地询问我身体如何?并告知了新学年的学科、授课年级及课时。清迈大学研究生院BB博士也发来慰问函。我已是古稀老人,承蒙校方抬爱,安排我继续讲课,我感到很欣慰。在我还走得动时,能继续为求学的学子“授业”,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踏实、也很充实。
  丁一,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暨清迈大学研究生导师。


 在花海中跳舞的老师
  马 俊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教我们,姓李。她看上去真年轻啊,笑起来脸蛋红红的,像个小孩。
  我放学后,上五年级的堂姐对我说:“你们班的学生可有福气了,你们老师是正儿八经师范学校毕业的!”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包括校长。他们一边教书一边务农,有时候教书反而像他们的第二职业。我们的小李老师可就不一样了,她吃住在学校,把学校当成家,她还说我们班是个大家庭。
  小李老师讲课真有趣。她说好听的普通话,除了教我们语文算术,还给我们上音乐课。有时候我们学描写景色的文章,小李老师会把全班同学带到学校外面,让我们看天上的白云和飞鸟,看田野里的庄稼和花草。她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上学是这么好玩的事。
  一个秋天的上午,小李老师忽然神秘地对我们说:“咱们学校南面有一片草地,现在花儿都开了,开成了花海,特别漂亮,咱们去看看吧!”我们立即喊起来:“好啊!”。
  来到那片草地,眼前真的是一片“花海”。那时我才知道,一种事物多了可以用“海”来形容。花海,草海,人海,一直到现在我写文章都喜欢用这样的比喻。花海中多是明黄的野菊花,也有别的颜色的小野花,漂亮得仿佛一幅画。小李老师展开双臂,忘情地呼喊:“太美啦!”只见她跑到花海中央,开始唱歌跳舞。人兴奋的时候总是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她唱的是当时流行的一首歌《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她穿着浅绿色的裙子,像一只绿蝴蝶在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美。
  天知道那样的场面对孩子们有多么巨大的感染力!我们女生学着小李老师的样子,也跳起来。我也笨拙地挥着胳膊,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舞蹈,我感觉自己四肢都不协调了。我一回头,瞥见王小妮也在跳,她的动作滑稽极了,可她的神态又极为认真。我看到她的样子,很想笑,还有点想哭——为着小李老师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天高云淡,花海灿烂,一个老师,一群孩子,正在上演一场关于舞蹈的启蒙。也就是从那一刻,我对小李老师的崇拜之情潮水一样涌来。
  后来,我们整天追着小李老师,跟在她的**后面,模仿她说话和走路。那段时间,我觉得放学都是一件沮丧的事了,因为放学要回家,就看不到小李老师了。记得有一天晚上,王小妮打着手电筒来到我家,想让我一起去学校找老师。那个安全的年代,家长不担心我们的安全,况且学校离家很近。
  我们找到小李老师,她让我们吃花生,我们还一起唱歌。我问她:“老师,你永远都不会走了吧?”她笑笑,有点羞涩地说:“不会,我对象是邻村的。”我听了心花怒放,觉得她对象都带了光环,什么样的男子才配得上这么好的小李老师?
  谁知,上完三年级,过了一个暑假,我们回到学校,小李老师竟然调走了。当时我和王小妮都哭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并且再也没有她的消息。多年后,我幼儿师范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城里,但我坚持在一所乡村教小学,而且坚持了很多年。因为我的对象是“邻村的”,我在那里扎根了。
  那位在花海中跳舞的老师,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就离开了。


难忘第一个教师节
  潘新日


  说来也巧,我第一年上班,就赶上了教师节。
  那天,老支书老早就来到学校,他是来找校长商量庆祝教师节的事的。老支书是地道的农民,因为他识字不多,对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显得格外客气。
  从校长室出来,他特意拐到大办公室,乐呵呵地问我们,第一个教师节,你们想要什么?我们刚分过来的几位年轻教师都很腼腆,自然不敢搭茬,倒是那些有些资历的老师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喊去旅游,有的喊发钱,大家七嘴八舌地喊个不停,老支书挥舞着双手示意大家停下来,很爽快地对我们说,就按你们说的,每人发50元现金,村里出钱,大家集体到武汉旅游。他的话还没说完,办公室就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我一直认为,第一个教师节是最隆重的,从乡到县到中央都召开了庆祝大会。我们自然没有资格参加县以上的大会,便在乡大礼堂开会,就是那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场面,一千多人的大会,主席台坐的满满的,下面也是黑压压的一大片。
  我们学校有六名老师受到乡政府的表彰,他们咧着嘴站在主席台上,手里拿着大红的证书,让我好生羡慕,在台下暗下决心,来年教师节,我一定要戴上红花上台领奖。
  老支书说话算话,在教师节的第三天就安排校长带我们到武汉旅游。
  挤上火车的那一刻,我们激动极了,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大城市旅游,许久都是默默地聆听着绿皮火车“哐嘡、哐嘡”地向前跑,眼睛死死地盯着窗外,眼看着它们一个个的向后倒……
  兴趣劲总有过了的时候,坐了这么久,大家已经厌烦了火车从一个山洞到另一个山洞,开始围在一起闹嗑。为主的当然是出席县里的模范教师王老师,他正口若悬河地描述参加县里表彰大会的所见所闻。
  我们都被他吸引过来,一个个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他自豪地说,你们不知道,县委礼堂多好,会议室里的桌椅全部漆得光滑铮亮,可以照见人影儿,坐在上面别提有多舒服了,不像乡里的大礼堂,全是水泥座位,还没有桌子。我们住的,靠,一人一间,县委招待所里的被单白得你都不敢往里钻。生活上,八个人一座,早上都是十几个菜,油条、鸡蛋随便吃,中午和晚餐更丰盛,晚餐还有酒,叫啥郎酒,听都没听说过,好喝极了……
  大家都没见识过这种场面,想象着那种氛围和滋味,心里热乎乎的。
  我们学校资格最老的民办教师冯老师砸吧砸吧嘴,遗憾地说道,出席县里的劳模都这么好,那出席市里、省里和国家的不更好,话里带着无限的感慨和向往。
  校长见大家都很羡慕,也明白我们的心思,就对我们说,大家好好教书育人,我一年一个推荐大家,争取大家都有机会评上出席县级以上的模范教师。校长的话音还未落,车厢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弄得整车厢的人都向我们看。
  到达武汉,我们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住进洁白床单的宾馆,因为没有钱,住在了私人的小旅馆,而且是滚大铺,十几个人一间房,就这,大家也是高兴的,毕竟,我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
  武汉真大!
  我们去了黄鹤楼,去了武汉长江大桥,去了归元寺,去了博物馆,去了动物园。大家都被武汉的都市风情迷住了,沉静其中,徒生无限感慨。
  夜里,大家在一块聊天,表现出了一个山里人的粗陋和见识。这次旅游,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原来老以为县城就是最大的城,现在看来,大家心目中的城市,在这里,只是它的一个小角……
  不过,有了向学生炫耀的资本,可以向他们描绘武汉的所有陌生的见闻,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走进城市。
  所幸赶上了了第一个教师节,才有了人生中最大的隆重,踏上归程的那一刻,我们看见欢庆第一个教师节的标语,还在墙上贴着,红红火火的样子,多想我们此刻的心……


教我们明诗理的许老师
张衡


  许老师有着如黛般的青眉。她总是穿着裙子,最喜欢的是碎花长裙,每当她提着电脑微笑着走上讲台,我都觉得是碎花在春风里重新盛开,如沐晨风。最让我喜欢琢磨的是她的眼睛,一寸秋波,两眸春水。真想不到即使已至中年,她的眼睛还能这样清澄。引人注目的还有那浓厚乌黑的长发,微卷,犹如黑色的流动瀑布悬垂于肩膀的一侧,她总是用那纤纤素手轻轻拢一拢那柔软、妩媚的长发,那发梢更是齐整光亮,阳光下闪闪烁烁。
  许老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中国古典诗词。“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词呢?”这是许老师第一节课讲的第一句话。见没有人主动举手,她走下讲台,微笑着来到我身边,向我示意。大概老师看我在写着什么,以为我有非凡的见解,其实我只是在百无聊赖胡乱涂写。我拘谨地站起来,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我根本没思考。全班同学齐刷刷看向我,让我芒刺在背。再看向老师那期待的眼神,我大脑一片空白,仿佛被看穿了一样。我努力定了定神,想了想,”可以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是之前在书上看到的。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诗歌的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叶嘉莹先生讲过,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她用温婉柔和的声音为我们娓娓道来,宛如泉音,又如击玉。
  许老师特别推崇苏轼。她认为,苏东坡的一生其实过得很自由,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像一叶扁舟缥缈江湖,因为他无所畏惧。老师鼓励我们要有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这对学术研究很重要。接着,许老师便从苏东坡的诗、文、词、书、画入手,剖析他的思想,令我们受益匪浅。许老师在讲《水调歌头》时,为了让我们感受苏东坡在中秋团圆之时,即使面对与兄弟的聚散无常,依然满怀期待的乐观热诚,甚至当堂为我们用古音古调吟唱。浅浅淡淡,如清风过耳,如月华倾泻,我们沉浸在古曲中,顿觉空灵蕴藉,奇逸绝伦,身心竟也回到了千年前的夜晚,不知今夕何夕,超然物外。许老师唱完了,曲调我也早已忘记,可是诗词古音的震撼时至今日仍然在我心中激荡回响。
  大学毕业十多年了。回望这十多年,有得意之时,也有困窘之境。摇摇晃晃一路走过来,诗词便是我的精神力量,而许老师正是我的摆渡人。“为什么读诗?”因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精神净土,而诗歌里就有慰藉人生的养分。“为什么要让更多人走进诗歌?”当我们通过读诗,与诗人生命碰撞,那些诗歌便会源源不断迸发出勇气、力量、希望和美好。诗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寄托。许老师以学为航,以知为帆,以诗词为舟,带领着我们在古典文学的瀚海之中,乘风破浪。如今,我也是一名老师,每当我讲到诗歌,我总情不自禁地想起许老师,学着她的样子,不遗余力地带孩子们读诗品诗。每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背诵诗歌时,我总会感到血脉喷张,分外动容,这不就是传承吗?这不就是希望吗?

mmexport1725921039111.jpg

教师节有感(对联)
严永年

    黑板传知,粉笔含情,心血恒滋怀梦者;
    老师倾力,后生立志,振兴必仗出群才。

    效蜡炬竭泪放光,效春蚕食叶吐丝,斯人若此;
    颂园丁乐培桃李,颂教苑喜输梁栋,此日如斯。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0:1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花园的灯
  沈贵芳

  前些日子,我在朋友圈晒出发表的文章,见到高中时期的文学社指导老师第一个点赞,似有春风拂面,心生欢喜。
  加入文学社,也许是因缘际会。那时候,我中考失常,意兴阑珊地来到这所学校,无心学习,一心想把文学社当作精神的后花园。社员大会上,我见到了老师。他眉目温润,一身普通的衬衫透着一股诗意气质。讲起文学社的历史,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最后一句话直抵内心:“写文章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那几年,文学社社社员诗歌繁盛,散文小说并茂。当我还专注于小我情思的抒怀时,社友们已在历史的风云里感叹社会的变迁,解构历史、针砭时政……不时让我惊叹。我从来不敢轻易将作品示人。有次,社里组织即席作文比赛,比赛前一天,老师特地找到我,嘱咐我务必要参加。我心头一颤,有些受宠若惊,询问老师原因。他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看过你不少文章,你的文字功底很好,要多展示一下自己呀!”
  他大概不会知道,那两句看似无心的话,收获了我多少感动,重塑了我多少信心。以至于后来,我从事的工作虽与文学无关,但只要想起他如灯的目光,也暗暗告诉自己,要坚持笔耕不辍,对得起老师的肯定。
  后来,我鼓起勇气,主动申请成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定期出社刊,我们几位编辑经常相约放学后,窝在小小的活动室里一起装订。这繁忙的装订时光,无疑成了我们文学社生活中最亮丽的一段。在装订间隙,老师不忘为我们“开小灶”。他介绍给我们很多精彩的诗文,有很多我现在还记得,比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沈从文的《边城》等。兴之所至,他也会站在电视柜上,为我们朗诵海子和顾城的诗。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对故土文化的眷恋。他常带着我们到处游荡,去樟林古港看红头船,去陈慈簧故居感受建筑之美,去潮州湘子桥边纵谈阔论到日暮。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我才发现用潮州方言朗诵古诗词之美,并一度为之沉迷,从而走上朗诵之路。
  精神视野一宽广,我经常文思泉涌,不时利用夜修的零碎时间来写作。老师住学校宿舍,夜修结束后,我带着草稿,披着一身的月光去找他。老师总是掐准时间,冲好工夫茶,笑盈盈地站在门口等我。悠悠茶香中,我翻开前一晚交给他的草稿,顿时怔住了。短短的近千字文章,他的评语竟有七八百字之多!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评语里有对我文字的褒奖,也有对阅读书籍的建议,更有对我的鼓励。这又何止是一篇评语,分明是一颗跳跃着的赤诚之心啊!夜阑人静,我竟找不到一个形容词来表达我的心情。何以报答?唯有用更多的文章来回报老师的厚爱。文章越写越多,评语接续而来。月光和茶韵,见证着我文字的成长。
  在我来不及回望时,高中结束了。老师也不再指导文学社,改为从事行政工作。此去经年,文学社这方后花园的沉静和纯粹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我们常常以文学社的名义到校园看望老师,聊起后花园的种种轶事。谈笑间,我们彼此心领神会:老师,就是后花园的灯,暖暖的,最惹人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0-31 01:27 , Processed in 0.05604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