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6555|回复: 0

刘岸:碧水绕丹山,茶香飘万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5 21: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碧水绕丹山,茶香飘万里
     刘岸

mmexport1727274997607.jpg
      刘岸,一级文学创作、出版系列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厦门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澳门文化旅游报》总编、厦门文学院、《厦门文学》杂志社原院长、原主编。全国第五次、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迄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10余万字,出版《子归城》(四部)《天职》《骗你不是人》《尘土飞扬》《刘岸小说选》《小说家的技巧》《追逐藏獒》 《冰河谷》等长篇小说、小说集及文学理论著作20部;创作影视作品八十余 部(集)。先后十余次获全国及省级以上文学、影视创作奖。

  一 碧水丹山

  武夷山,绿水碧如画,奇峰皆朱丹。南朝诗人江淹称之为"碧水丹山"(见《江文通集》),后人叹服。自此以降,“碧水丹山”就成了武夷山的别称,千年没变。

  到了明朝,有个人就把它刻在了石崖上。

  题刻者姓名不可考,落款仅存四个字:"大明建文",其余漫漶不清。记得我第一次目睹此石刻时,心中五味杂陈,万千感慨够写一本书。建文,这在明朝是个多敏感的字眼啊。为了寻找拥有过这个年号的那个人,朱棣皇帝“奉天靖难”,寝食难安。下令海禁,还让郑和七下西洋……

  后来,我实在对这个失踪的题刻者难以释怀,又找不到他的下落,就把他写进了小说《子归城》。说他因落款不慎,被朝廷通缉。北上赴京伸冤,不成。又南下流亡海外,遂成富商。最后因思念一口武夷山茶,竟潜回故乡,隐姓埋名,当了下梅村的一个茶农,终其一生。

  这个人在我的小说里被取名石一曲,因为他刻“碧水丹山”的石崖在九曲溪畔,那地方叫一曲。

  二 碧水九曲溪——红茶之源

  武夷山是茶叶的天选之地。碧水、丹山,各有代表,皆出好茶。

  九曲溪,水绕山而流,山依溪而列。是武夷山的最美之地,“碧水”的集中代表。

  九曲溪全长7.5公里,盈盈一水清澈晶莹,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其色如碧玉,其形似蟠龙,又萦回九曲,因而得名。

  放筏九曲溪,一路浪花飞溅,水光潋滟。座座赤色峰岩,倒映溪中,恍若一幅幅连续播放的3d画景。“溪边列岫岩,倒影浸寒绿”,连放排人自己都这样赞叹。

  我想,九曲溪这名字肯定不是放排人取的。放排人最得意的该是从源头飞流直下,一直漂流到刻有“碧水丹山”的摩崖下。但九曲溪的命名却是逆流而上,最低处称为一曲,然后二曲、三曲……依次攀升,直到最高处九曲。显然,这是文人士大夫由浅入深,逐步进山的结果。

  九曲溪的源头在桐木关。武夷山是闽赣界山,桐木关是两省关隘,也是世界公认的红茶发源地,正山小种的原产地。

  红茶属全发酵茶。起源有种流行说法,说:过去茶运落后,无论走陆路还是走海路,到达欧洲都要一年。某年某月,就有一批茶叶在途中完全发酵,变黑,有了异味。但洋人不懂,把它兑了牛奶加了糖,一喝味道不错,再喝就上瘾了。于是红茶诞生,风靡世界。

  其实这是讹传。您去一趟武夷山就知道:茶,是以茶树新芽叶为原料,让一片树叶在制茶人手里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结果。工艺讲究而复杂,至少包括萎凋(使鲜叶失水,变得柔软易揉)、揉捻(将鲜叶揉成条状)、发酵(精致而微妙的人茶合作。茶,据此分类),以及烘焙、干燥等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决定着成品茶的身份和品质:是涅槃的凤凰,还是一堆树叶的残骸。

  所以途中发酵说,仅从制茶工艺上讲就不能成立。

  不过.,红茶的诞生,看上去还真的像是一次意外。

  我说过了,鲜叶成茶是其生命的涅槃重生。制茶人必须争分夺秒。当天采摘的茶青(鲜叶)必须当天开始制作。否则茶青会自动进入萎缩、发酵程序,最终使鲜叶变成败叶,而不是茶叶。

  可那年,——《中国茶经》记载是1568年,桐木关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茶青刚采回,一支乱军闯进了村。那是个动乱年代,茶农见状,慌忙躲入山中。结果人茶分离,乱军却很有纪律地睡到了茶青上。当晚,没有茶工守护的茶青自动萎凋、发酵。发酵的茶青热气腾腾,与士兵们的汗臭体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寒夜里的大兵们一定睡得很香,可能还做了美梦。他们不会想到翌日走后,回家的茶农是如何捶胸顿足的。茶农看到茶青因积压发酵,形、色俱变。只得哀叹着把死马当活马医,赶紧将茶青再次搓揉加工,用马尾松柴块烘干、锅炒……

  出来的茶叶呈乌黑色,还带有一股松烟味。当地没人要,只能挑到几十里外的茶行贱卖。不料,这有特殊气味的小种茶竟意外畅销,日趋红火。并以其汤色红艳,被称为红茶。

  这便是红茶的起源,也是正山小种的来历。地点在九曲之上的桐木关。

  史载:桐木关小种红茶诞生后,各类红茶相继涌现,“坦洋工夫”、“滇红”,“宁红”,“祁红”、“湘红”等等。为了区别,桐木关人便把自己的红茶取名“正山小种”。“正山”,正确、正宗的意思;“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

  正山小种冲泡后汤色橙红清澈,香气清高,带有松烟香,入喉又有天然的桂圆味。即便加入牛奶一起冲泡,茶的香味依然浓烈。故1604年,荷兰商人将其带入欧洲后大受追捧。1662 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嫁妆里就装了正山小种。从此,红茶进入英国宫廷,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形成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

  这些,九曲溪的茶农都知道,且津津乐道。让天下人都喝上自家的茶,是他们的梦。

  三 丹山有岩韵

  丹者,红也。丹山,就是红色的岩山。

  我在《子归城》里写过:上古仙人彭祖(即篯铿)为了长寿,在山里多处炼丹,常引发山林大火,弄得民怨不止。他的两个儿子篯武、篯夷便开掘九曲溪,引水灭火。后人感念这哥俩,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武夷山。

  我这么写,是想告诉天下人:武夷山的山,被神仙的大火烧过,呈红色,所以叫丹山。

  其实,我知道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所以看上去多为赭红色。

  我还知道,赭红色岩山的中心地带有个九龙窠,可谓丹山代表。它名气很大,誉满天下的“大红袍”就出在这里。

  金秋十月——我说的是农历,公历是十一月。《中国作家》杂志社组织采风,我们一行七八个人登上了九龙窠。 这是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四周峭壁连绵 逶迤起伏。九座陡峭突兀的峰岩如九条腾空欲飞的巨龙。古人视峡谷若游龙之窠穴,故名“九龙窠”。

  .六棵大红袍原母树就在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人们引颈张望,驻足拍照,惊叹这身价过亿元的存在。而我环顾“游龙之窠穴”,却有置身炼丹炉之感。恍然间就看到四周烈焰熊熊,悬崖峭壁被真火烧得彤红。后来大家在崖壁下合影留念,我摩挲那些被氧化黑化的苔藓岩表,还有隔世穿越之感,觉得它们是千万年前烟熏火燎的遗迹……

  我相信,茶是有灵魂的。我知道,大红袍的灵魂一定与那个给它披红袍的状元无关,也与皇上是否御赐其名无关,更与“猴采茶”、勘婆婆种茶之类的民间传说无关。

  可它跟什么有关呢?望着九龙窠赭红色的悬崖峭壁,我又想起了彭祖炼丹,山林起火的神话。

  “大红袍是彭祖炼出的一味仙丹。”我对同行者说。

  他愕然。看着我转身离去,依旧愕然不动。

  我离去,是因为我知道我说的不对——不,是不科学。

  科学的说法是: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多阴等,是种茶的最佳环境。九龙窠正是如此,它多岩谷陡崖,遮荫避阳。谷底清泉细流,夏季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冬季岩谷冷风弱,气温变化小。山场土壤均为风化岩石,通透性好,富含微量元素……故大红袍出在这里属天造地设,自然选择。

  这些我懂,也认可。可我还是觉得缺点什么,否则天下符合上述条件的茶场多矣,为何只有武夷山出大红袍呢?

  后来——就是我们即将离开时,我忽然看到了红色的“岩韵”二字,在幽暗的峡谷峭壁间独映艳阳,光彩夺目。那是康熙皇上的御笔,镌刻在天心岩上。庙堂气象,高高在上。

  那一刻我似有所悟。到底是皇上,见多识广,洞察秋毫。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里啜了几口大红袍,便悟到了其灵魂之所在,挥笔写下了“岩韵”二字。

  “岩韵”二字,神来之笔,不仅写出了大红袍的灵魂,更写出了整个武夷岩茶的灵魂。

  武夷岩茶,出自丹山,自带岩韵。

  何谓岩韵?是“岩骨花香”?“香、清、甘、活”?“茶底硬”?“骨鲠”?是,也不是。仔细分析,人们连味道的立体感,虚实性等都说进去了。其实它就是茶农所说的“岩石味”,是一种来自旷古山岩,味感醇、厚、坚挺,能在人口齿间持久回味的感受。

  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灵感受,甚至是一种无可名状的审美体验。

  它来自丹山,非丹山莫属。我更愿意把它叫做丹山岩韵。

  丹山岩韵,天下无二。原因却不是科学家能解释的。

  科学抵达不了的地方,人类的精神世界便草长莺飞异常活跃。至今,我一想到“岩韵”二字,眼前还会浮现出千万年前彭祖炼丹的情形。只是我看不清那真火,不知是什么珍木灵草在燃烧……

  我猜想,丹山岩韵,与彭祖有关,与大火有关。甚至我能想象出武夷丹山在大火中涅槃重生、岩韵附体的多种情形。

  这么说,彭祖炼丹,引发山火,烧红丹山,有功无过?

  四 茶乡有梦飘万里

  碧水之上,红茶滥觞。丹山之中,茶有岩韵。这都是武夷山独有的精彩。但好茶不该养在深山人不知。鲜叶成茶,凤凰涅槃,是要远走高飞,去远方绽放,让四海飘香的。

  这,茶农都懂。久了,也就成了他们的梦。

  武夷山下的下梅村,依山傍水,茶市悠久。村落布局尊阴阳五行之理,合八卦乾坤之象。村中流水,名曰当溪,穿村而过,通连梅溪。两岸有南北街市,皆明清古建,图写禽兽。老井名居,画彩仙灵……

  这里,曾经就是个茶农寄托梦想的所在,也是他们的梦想起飞之地。迄今走进村子,你依然能感觉到百年前的茶香,如梦一般生动地在楼台庙宇、清水阁榭间飘荡。而伫立当溪,面对这条长约900米,水深数尺的人工运河,你则不能不感慨茶乡人民梦想的悠久和坚韧。

  当溪本是一条自然过水沟。宋代,村民为方便茶运,开凿了一段人工河。但水浅,舟船竹筏还是只能停靠梅溪。康熙年间,富商邹家出巨资,率众人扩建当溪。将河道加深丈余,南北岸陂改造成街巷。还在当溪各段修筑九个埠头,使运茶竹筏日夜穿梭,出入自由。自此,下梅村开始"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见《崇安县志》)

  村民告诉我:改扩当溪,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心中都藏着个梦:让武夷岩茶从自家门口,更多更快的走向远方,飘香世界。

  有梦的地方,时间长了,就会长出传奇。

  清乾隆二十年,一个传奇式人物出现了,他叫常万达,山西巨商。那时的下梅,已是武夷山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但睿智的常万达看了一眼朝阳下的当溪河水和船运码头,就知道下梅人还想让梦飞得更高、更远。

  他带着几个西客(晋商),在附近茶山转悠了两个多月后,就站在当溪岸边,提出要购买附近荒山。村民以为笑谈,随口开了个离谱的天价。不料,西客们竟当即掏出银票,签字画押。

  茶乡人知道遇上了和自己一样有梦的人。于是,邹家带头,众人跟随。大家与常万达等晋商合作创业,建立景隆等茶庄、商号。就从脚下的当溪起步,铺开了一条连接中、蒙、俄三国的万里茶道!

  这事儿发生在春天。它后来成了一个传奇,一个划时代的大传奇。

  当然,越伟大的传奇越伴随着巨大的艰难困苦。万里茶道,是放飞梦想的阳关道,也是梦想者的生命苦旅。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在邹氏家祠的情形:邹氏家族第十代传人邹全荣,特意请人穿了旧时代的短打扮,挑着扁担、箩筐,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这儿的人,上了岸就是“崇安担(指奔走在闽赣古道上的挑夫)”,就这样挑着茶叶担子,一路走过去。走出闽赣古道,再从分水关,走到河口……

  他还说,邹家人一直把祖传的扁担供在祖宗牌位上,以期永远记住创业之路的艰难。

  事实上,到达河口镇,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山迢递,万里茶道还远着呐!

  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茶帮到达江西河口后,由船帮改水运……尔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换畜力大车北上……至张家口、归化。然后沙漠驼铃……过库伦后,抵达恰克图。”

  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省略号,是因为地点太多,路线太长,不得不省略。

  当然,我也就省略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比如,流传在茶道上的民谣《十想郎》;比如“望夫峰”的传说;又比如荒草中的“孤魂总祭”碑,——不仅当年茶帮路过都会祭奠,近年来,也不断有晋商后裔千里迢迢来此祭祀先人……

  但有梦的人无所畏惧。他们就是踏着艰辛甚至苦难,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地往前走。

  这一走,就走了将近200年。

  最终,他们硬是把崇山峻岭中的石头踏平了,磨光了。把苍凉漫长的苦旅走成了茶香飘万里的梦之途。史载,万里茶道鼎盛时,当溪两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舟楫夜泊,沿溪密布。市井晨炊,丝竹悦耳。“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

  两个多世纪后,甲午年孟冬,武夷山市政府为纪念这段辉煌岁月,在万里茶道的起点建立雕塑,立碑以志,其铭文《万里茶道记》曰:

  茶埠兴盛,茶商纷至。晋商常氏,携资南下。会同邑商,设号景隆。趸购整装,集运北上。跋涉闽赣古道,翻越分水关隘。抵铅山河口,陆转水浮。入鄱阳,渡扬子,溯汉江,过襄阳。休整晋中,再折冀北。取张库官道,历蒙古大漠。马帮接踵,驼队逶迤。终抵俄罗斯,易贸恰克图。武夷嘉叶,誉满亚欧。斯途修远,谓陆路“万里茶道”也。

  这尊巨大的雕塑就立在下梅村。

  雕塑高12米,远观似一艘扬帆的多桅商船。近看可见数片茶叶挺拔向上,集束成玉女峰的婀娜仙姿以及层叠的竹筏。其基座巨大独特,呈半个地球仪状,上面雕绘着横跨亚欧版图的万里茶道及城市、商队剪影……

  《万里茶道记》铭文就镌刻在这基座上。

  要补充一句的是,铭文还记载了另一壮举:虎门烟消,五口商通。洋贾旋聚武夷,崇安茶市再兴。闽茶浮槎,集运海滨。广通洋艘,远销美欧,遂辟海上“万里茶道”也。

  这当然是另一个波澜壮阔的传奇了。它的起点也在下梅。

  下梅是个梦想起飞的神佑福地。由此向北,陆路万里茶道开始:由此向南,海路万里茶道开始。至少有几百年的时间,碧水丹山中的茶叶,是因为它而四海飘香的。

  行文至此,我忽然发现:《子归城》里的石一曲,选择终老下梅,其实很智慧。人在碧水丹山中,还有“岩骨花香”的好茶喝,不是人生大福么?

  有趣的是想到这儿,我竟然有了两句诗:碧水绕丹山,茶香飘万里。

  我想把它写成对联,挂在墙上,沏壶茶,慢慢品。

  (原载《中国作家》2024年第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2-5 17:58 , Processed in 0.06079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