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
——怀柔山水游记
(一)逃离喧嚣
五一假期,驱车向北,路上车行缓慢。收音机里交通台播报着路况信息:北京四九城出城方向全是拥堵。想想那时若俯瞰全城,无疑是一幅蚂蚁巢穴的景象。这等喧嚣纷杂,更让人焦躁不堪。等进了怀柔界,车流才渐渐稀少,一种解脱的感觉应孕而生。终于,逃离了城市的喧嚣。
(二)海子家
不远处起伏的山峦就在眼前。两旁的绿树竞相展开胸怀,迎接着浮躁的都市人。穿过怀柔县城,顺着山势蜿蜒而行。峰回路转,小桥流水处,村舍散落在山谷间。一潭碧水的四周,游人悠然垂钓。午后的阳光在涧水里跳着光怪陆离的舞姿。喜鹊的鸣叫,回荡在幽寂的山谷,平添了几份惬意。
这室外桃源般的景致,使我们决定在这里住宿。路口处,村人上前热情地迎接远道的客人。我们选择了半坡处一所农家院,主人是个憨厚的青年男子,中等身材,他脸上挂着腼腆的笑,招呼我们走进他家的小院。院子的凉台上,大家围坐在泡好茶水的圆桌前问主人姓氏,他一指房檐上的牌子:“海子家。”看着那付简陋的牌子,再看着主人脸上憨厚而又自豪的微笑,大家不禁为刚才的选择欣慰不已。
很快,海子端上农家饭菜,满满的一桌散发着别样香气,诱惑着我们的辘辘饥肠。油炸花椒叶、山蘑菇炖柴鸡、拌野菜、还有焦脆的烤红鳟鱼,每每在唇齿间留香。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喜悦,顷刻就在院落里实现。期间,海子来回游走在厨房与我们之间。不时征询饭菜的口味如何。等他再一次来到桌前的时候,看着空空落落的盘碗,脸上依然是憨憨的笑。
傍晚,四面环山的小院里暮色浓浓。窗帘上橘黄色的灯光洒落在庭院,斑斑驳驳的。一弯新月,跃出山梁。点点的星光更是让人沉迷。山风拂过,有股初春的寒意。睡意来了,梦里夜鸟的低鸣坠落在枕畔间。
这是一个安然而又无梦的夜!
(三)那山,那水
似乎是清晨的公鸡唤醒了黎明的曙光。
伸个懒腰,有一阵清新的风从山口处迎面而来,朝着大山走去。大山在曙光照射下,半明半暗。我们爬上山顶的时候,朝阳已把山峦装扮得焕然一新。山谷对面,有人禁不住放声大喊,回声悠悠传来。山花苏醒了,紫色花瓣上晶莹的露珠,滚落在寥落的杂草间。再看山下,村落上空升起袅袅炊烟。
有苍鹰无声地划过天际,追寻它的脚步在山峰与山峰之间流连。转个弯,眼前豁然开朗,犹如一幅画卷,轻轻舒展。柔柔地拨动内心的情弦。
这弯湖水,远远望去,山于水中,烟迷山色。说它静若处子,又时不时地从湖面跃出一两条散步的鱼。说它不安分,却分明还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倾城佳人。此时,人在画中走,画在眼前生,舍不得说话怕惊扰眼前的美景,只是发出一声悠长地满足的叹息。
收回远眺的目光,三两不知名的鸟儿掠过水面,停留在湖岸的桃树上。为这怀柔的山,怀柔的水谱出了清脆悦耳的旋律。
轻轻地带走一丝诱人的风,还有那一湖如梦如诗的烟波。转过一道山梁,山道的凉亭内,敲棋声此起彼伏,不觉让人生出望峰息心的感慨。此时更兼有耳畔的松涛阵阵,丝竹飘渺,这些个诱人的景致让人又再次地想起《桃花源记》中的陶渊明,平生但得田园乐,不做官场名利客。想着做人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此了。
我想,如果可能,我也愿意学那山野的樵夫,江海的渔人,落他个逍遥自在。
(四)别离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夕阳点燃山谷的时候,我们与海子告别,海子与我们一一握手。转身之时,海子叫住我们,递过一个满满的塑料带,憨憨地笑着说,山里人没什么送……
车子在山峰间穿行,微风徐送,更多地是清清淡淡的山野气息,若有似无。
车里还有一种暖暖的香气,不像深谷幽兰的芬芳,更多的是一种泥土里根的气息。“是什么这样香呀?”大家一起询问道。回头,才看见海子给的塑料带被风吹开了。原来是它————金黄的玉米贴饼子。此刻,它正静静地散发着温馨,犹如那山,那水,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