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6079|回复: 0

文艺批评·新书选读 | 王尧《“新时期文学”口述史》后记:在声音的回放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9 2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mmexport1739113376110.jpg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王尧

  编者按: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王尧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8月出版)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了“新时期”的重要的思潮、事件、论争和创作、编辑、出版,向我们回答了“在我们的文学史里,那些足以留名的小说、轰动一时的刊物、影响深远的会议、引发争论的讨论……它们都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此书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是国内首部“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著作,亦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文艺批评”今日推送此书的后记。在后记中,王尧老师回顾其从事口述史研究的缘起,指出口述史研究中存在采访学者、整理资料等方面的困难,令人感到一种热情无畏的学术态度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方法。
mmexport1739113371294.jpg
  
王尧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后记

  在声音的回放中,我生出遥远的感觉。从口述(声音)到开始撰写初稿(文字),积十余年之久,才有今天这样的面貌。从完成初稿再到付梓出版,差不多又是十年时间。在写这篇后记时,我重放了当年的部分录音,这些不同的声音留存了一段文学史记忆。

  口述史工作告一段落后,我想想后怕,如果换到今天,即使我有这样的愿望和计划,也几乎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实施了。时过境迁,亲历者或年迈或辞世或销声,或由于种种原因不再愿意口述回忆。我说告一段落,是因为这本口述史留下了不少空白和遗憾,有待我日后补遗、充实和调整,而这些问题亦与口述史的特点和难点联系在一起。
mmexport1739113385912.jpg
mmexport1739113393915.jpg
  《过去的声音》

  保尔・汤普逊 著

  覃方明/渠东/张旅平 译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 著

  唐德刚 译

  华文出版社1989年

  最早读到英国学者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时,我对口述史方法颇为好奇,这本书是2000年被译介到中国的。在此之前,20世纪90年代初期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在国内学界有过影响,我因此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史工作有所了解。在当时,我并没有用口述史方法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体想法。

  2001年上半年,我在台湾东吴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淡江大学中文系邀请我主持一项总结田野调查的学术活动,由此略知台湾学界的口述史工作。于是,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尝试用口述史的方法撰写中国当代文学史。2001年夏天,林建法邀请莫言和我在大连聚会,策划了后来持续很长时间的“小说家讲坛”。作为讲坛活动的延伸,我们又在2003年出版了“新人文对话录丛书”。我因此和很多作家有了联系,史工作初步展开。在掌握了访谈、储存、筛选、声音转成文字等口述史的基本环节,而且对口头文献、用声音记录历史的方式有了特别的热情和自己的思考后,用“口述史”的方法做文学史成为我的新领域。2003年,我确立以“新时期文学”(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文学)作为口述史的范围,集中精力研究口述史的理论方法,开始做文案和访谈,并陆续发表了部分成果。从那时开始,便有读者询问口述史何时出版。

  尽管我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相对熟悉的是文本和思潮本身,其背后的故事或相关联的人事则知之甚少。因此,除了需要熟悉作家作品外,与文本、思潮、事件、论争等相关的事都有待了解、发现和整理,这涉及作家、编辑、出版家、批评家、文学活动家和文艺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等诸多讲述者。多数线索是在不断阅读和采访中发现的,有些得之偶然。因而,为访问所做的案头准备几乎超过了访谈本身的时间。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一个月,我几乎重新翻阅了一遍80、90年代重要的文学期刊,特别留心一些重要作品的责任编辑,以及在第一时间对作品发表评论的学者,这样可以找到访谈的人选。现在重新翻阅当时不断补充的访谈“地图”,感觉是一次漫长的文学之旅。
mmexport1739113396071.jpg
  汪曾祺
mmexport1739113398253.jpg
  高晓声
mmexport1739113400639.jpg
  路遥
mmexport1739113403069.jpg
  林斤澜
mmexport1739113405243.jpg
  李清泉
mmexport1739113407447.jpg
  李子云
mmexport1739113409838.jpg
  陆文夫
mmexport1739113412040.jpg
  章仲锷

  在确定了受访者之后,如何联系、何时访谈都是件困难的事。有些我想访问的作家,像汪曾祺、高晓声、路遥等已经谢世了。一些作家诗人和相关人士生活在国外,即便联系上,但何时能够访谈则是未知数,这是口述史的整理工作持续十余年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受访者年事已高或者患病。访问林斤澜老师时,他正在医院里看病,是躺在病床上口述的,我非常不安。去北京陶然亭访问李清泉老人,他患眼疾,行走也不便,访谈结束了,他坚持送我到门外,我走到楼道的另一端,老人还站在门口,我为之动容。我访问的前辈中,李清泉、林斤澜、李子云、陆文夫、章仲锷等先生已经辞世。有一些我想访问的人,虽然联系上了,但婉拒口述,我虽然理解,也甚为遗憾。如果有可能,我还是想请教他们。有许多年,我常常一个人背着行囊,在火车和飞机上奔波,访问各地的受访者。

  由声音到文字的转换是另一件困难的事。将录音稿整理成文字,开始是让我的研究生做的,这一工作非常辛苦。但自己在整理这些文字稿时发现,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历史不是很熟悉,他们也未在采访现场,最初的文字稿不免有些差错,所以在整理文字稿时我又重放录音核对和修订。当时没有录音笔,用的是卡式录音机,整理文字时特别麻烦。这次再校订时发现,我手上已经不能播放的这种录音机早已被时代淘汰了,幸好一个学生从淘宝网上帮我购买到了。把声音变成文字,肯定要删除一些内容(包括一些涉及人事关系的内容或者不合时宜的内容),这些删除是否妥当,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把握。将来再版时,如条件允许,或可复原一部分。讲述者的语气、神态和身体语言也是很难复原的,这也是口述史到目前为止未能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中的一些文字稿,我请讲述者做了校对,但多数无法如此。因而,如有不妥之处,责任在我。由于技术原因,部分口述内容未收录,容待以后增补。

  在书稿付梓时,我要向所有的受访者表达我的谢意和敬意。没有他们的讲述,也就没有这本口述史。我向所有协助我完成这一工作的朋友表达谢意和敬意,没有他们的协助,访问工作不可能做到这一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口述史是一项集体性的工程。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特地为本书作序,给予许多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三联书店的责任编辑唐明星老师,由于三联的努力,这本书才有机会和读者朋友见面。对其他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也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为《“新时期文学”口述史》(王尧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8月出版)后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2-22 23:47 , Processed in 0.06782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