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3509|回复: 0

陈国栋丨居山面海话台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3 21:4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居山面海话台州
  陈国栋


  1

  作者简介
225833a1k4g1x1g4xmzk8x.jpg.thumb.jpg
  陈国栋,云南昆明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大地文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研究员、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方文学》《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移民管理报》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评论两百万字。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获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唐朝诗人杜甫描写的台州山海形胜、风光旖旎,曾经让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人们常常用“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七山一水二分田”来形容台州的地理格局。说起居山面海,台州的山很多,其中海拔1314米的大雷山是台州的一个重要自然景观,也是临海林场大雷山分场所在地。而台州的大陆海岸线有740公里,岛屿多达928个。

  登上大陈岛

  在台州的众多岛屿中,有两个岛屿我是比较关注的,也曾多次动了想去看看的念头。

  一个是一江山岛,距离陆地30多公里。一江山岛是由南、北两岛组成,面积分别为0.65平方公里和1.1平方公里,两岛被一条约有200多米宽的海峡隔开。就是在这样一个东海上极不起眼的小岛,1955年1月18日这天,人民**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全歼岛上盘踞的**守军1086人,震惊中外。这次战役是我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动用陆军4个营,空军187架飞机,鱼雷艇、登陆运输艇137艘,各种船艇144艘,总兵力投入1万多人。

  另一个岛屿就是大陈岛,距离北面的一江山岛约有17公里。大陈岛分为上大陈岛、下大陈岛,两岛中间相隔一条2.5公里长的天然水道,水深在22米左右。大陈岛由29个岛礁组成,距离台州市主城区52公里。大陈岛以山地为主,主峰凤尾山坐落在岛的西部,海拔228.6米。大陈岛东西最大距离5.8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7公里,陆域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上大陈岛面积6.84平方公里,下大陈岛陆域面积4.86平方公里。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解放。失去外围屏障,**军直接暴露在我人民**大炮射程中。1955年2月13日,**守军撤离大陈岛,大陈岛回到人民手中。

  1956年到1967年,大批军垦官兵、垦荒队员、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纷纷向垦荒地集结,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垦荒运动,如军队屯垦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垦荒、知识青年垦荒支边、共青团志愿垦荒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先后有三支青年垦荒队。第一支由北京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去了北大荒,第二支由上海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去了江西共青城,第三支由浙江省的温州、台州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去了大陈岛。

  1956年1月,温州青年垦荒队踏上大陈岛,揭开了大陈岛垦荒的序幕;1960年7月大陈岛垦荒结束,前后共有5批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陆续在大陈岛安家落户,参加大陈岛垦荒建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做过近十年的青年工作,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青团中央组织号召开展的志愿垦荒运动这段历史有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去过北大荒,了解过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工作、生活情况,也到过江西共青城了解过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那段历史,唯独没有去过大陈岛,不了解温州、台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的这段历史。2023年5月,我到台州市天台县参加第四届徐霞客诗歌散文奖颁奖活动时,向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会主席王楚健提出了想去大陈岛的愿望。当时王楚健告诉我,上大陈岛的难度很大,最大的问题是气候。从台州市椒江区坐船到大陈岛有50多公里,大约需要两小时三十分钟,东海的风浪大,很多人会晕船,还有就是只要出现八级大风就不开船了,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满足我的愿望。

  2024年国庆长假结束后的一天,我给王楚健打电话,请他帮忙联系沟通组织作家到大陈岛上采风的事宜。王楚健说,近期东海风浪大,受台风“潭美”影响,到大陈岛的船时开时停,气象预报说27号至28号上午,天空放晴。于是近二十名作家在10月26日这天,从各地向台州聚集。

  暮秋的风是多情的,不仅吹熟了庄稼,让主人赶快收获,而且还将浪花推到岸边。当我们到达台州后得知,由于28号中午海上的风力达到八级,28号开往大陈岛的船停运。听到这个消息,我满腔的热情一下凉了下来,开始修改采访计划。

  晚上七时,王楚健告诉我,经与有关部门协商,明天一早我们坐渔政的船去大陈岛,28号赶在中午起风之前返回。听到这个好消息,作家们的创作**一下就被激活了。

  10月27日一早,我们一行就来到椒江码头,登上渔政3310号船。船长姓颜,今年65岁了,是一个当过海军,开过军舰,海上航行经验极为丰富且有个性的船老大。

  上午八点半,随着开船的鸣笛声响起,3310号渔政船离开码头,以每小时18节的速度向东面的大陈岛驶去。

  此时的天空湛蓝,蓝得就像被洗刷过一样,没有任何杂质,给人一种纯净清新的感觉。海面上没有风也没有波浪,可谓是风平浪静。

  船上的作家们有的在会议室看介绍大陈岛的纪录片,有的在甲板上看蓝天大海,有几个作家在驾驶舱与船长交流,听船长讲海上的故事,有几个作家有点晕船只好闭目**。

  在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海上航行后,船在大陈岛梅花湾码头靠岸了,我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大陈岛。

  垦荒精神不老

  从登上大陈岛主岛到第二天一早离岛返程,也就20个小时的时间,而采风的有效时间不到10个小时。为此,我们来到梅花湾边的一家条件比较好的民俗酒店,放下行装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采风。

  我们先来到大陈岛的最高峰凤尾山,俯瞰全岛,瞭望远方航行的轮船。大陈岛以海岸地貌景观为核心,蕴含火山岩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等30处地质遗迹。在垦荒纪念碑前,我们学习了解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垦荒队员建设大陈岛的故事。

  在海边的黄鱼养殖基地参观时,我们知道大陈岛的黄鱼在浙江是非常有名的,一条一斤左右重的黄鱼售价可以达到100元。大陈岛有四个黄鱼养殖基地,年产量达9000吨,年销售额10亿元,其大黄鱼的产量产值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岛上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参观景区时,我们沿着东西向参观了腾龙岭碉堡群,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防备**军反攻大陆而修建的工事。我们还参观了大陈岛地质公园,到了五彩礁、观日亭、思归亭、甲午岩、旗峰映日等景点,观赏了大陈岛的美丽景观,对大陈岛的旅游事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夕阳西下时,我们的足迹已遍布在下大陈岛的4.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大陈岛六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

  1956年1月31日,首批来自温州的227名青年垦荒队员踏上了大陈岛。当时大陈岛没有码头,他们坐驻岛部队的小船到了岸边,由**战士将青年垦荒队员背上岸。

  上岛后,青年垦荒队员们看到的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凄凉荒岛。**部队撤逃时,带走了岛上的居民,并在岛上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水井里撒了毒药,房屋被破坏,所到之处,都有触雷的危险。驻岛部队从1955年2月开始,在大陈岛的土地上先后排除地雷13000颗,为大陈岛的开发建设扫清了障碍。**军埋下的地雷中,有一种是塑料壳化学地雷,排雷器无法识别,导致十多名战士在排雷中牺牲。

  为了尽快开发大陈岛,在驻岛部队的帮助指导下,青年垦荒队员们也学会了排雷与避雷,他们一边排雷一边开荒,创造出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垦荒队员们利用牛、羊在前面扫雷,人在后面垦荒的办法,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同时利用岛上的青草发展畜牧业,从而初步实现了自给自足。

  大陈岛地处台风频繁过境地带,夏秋季节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就在垦荒队员们上岛当年的8月初,一场强台风正面袭击了大陈岛,队员们上岛半年来的垦荒成果付之东流。安身的房屋倒了,新建的猪舍牛棚包括刚刚垦荒出来并种下庄稼的地都遭到了严重损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垦荒队员们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在部队指战员们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恢复了生产。上岛的第一年,垦荒队收获番薯10万多斤,马铃薯4万多斤,蔬菜5万多斤,还有花生、绿豆等农产品。针对岛上植被容易受台风暴雨侵袭的情况,垦荒队员们与驻岛部队指战员采用树籽点播的办法,让树苗根系深深埋入土层中,提高了成活率,一年就种植了2万多株柑橘、杨梅、水蜜桃、葡萄等果树苗,为大陈岛的绿化成林奠定了基础。

  从1956年2月大陈岛的垦荒起步到1960年7月,垦荒队员完成垦荒的历史使命,垦荒队建制正式解散的四年半时间内,岛上军民共植树450万株。如今的大陈岛,绿树成荫,绿意葱茏,这景色就是当年垦荒的成果。

  这四年半的时间内,先后有467名青年垦荒队员在岛上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大陈岛的建设与发展。四年半的时间,他们与驻岛部队指战员一起,解决了岛上吃水难、照明难、交通难的问题,修建房屋2000多间,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他们还新办了农牧场和养牛场,饲养猪、牛、羊、兔等7496头,是1956年的10多倍,渔业捕捞量也达到了1956年的6倍。

  四年半的时间里,大陈岛上还建起了发电、修配、造船、水产加工等设施,开办了邮电、商店、饮食店、医院、文化站、小学、幼儿园等。岛上军民共同总结提炼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始终是激励垦荒队员们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1960年7月,垦荒队完成垦荒的历史使命后,正式解散,队员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还有100多名垦荒队员继续留在岛上,为大陈岛的开发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大陈岛采风期间,午后两点,在我们住的民宿旁,有一位老者在海边垂钓。我与老人聊起了大陈岛的历史变迁。老人姓焦,今年82岁,身体很好。他说:“我当年上大陈岛参加垦荒时才15岁,一晃67年过去了,岛上的变化也很大。如今,交通、生活都很方便,孩子们都在市里工作,平时也经常回来。我在岛上习惯了,身体也没有什么大毛病,没有起风的时候,我就出来钓鱼。”看着老人装鱼的水桶里已有四条老虎鱼,我接过老人的鱼竿,穿上用红虾做的鱼饵,将鱼钩抛在海里,一边垂钓一边与老人聊天。

  2022年5月6日,全国首个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35千伏柔性低频海底电缆在大陈岛顺利入海,结束了大陈岛只有单电源的历史,为海岛发展、群众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该工程同时也首创了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并结合风机低频接入技术,构建了陆地海岛风电互联系统,对大规模海上风电中远距离低频送出有开创性的指导作用。

  伟大的时**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着时代的发展。六十多年来,大陈岛的垦荒精神激励着三代大陈岛人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海上家园而努力奋斗。

  如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但没有过时,相反还需要在各行各业传承弘扬,因为“垦荒精神”已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垦荒精神”不老。

  种树也种下了信仰

  “艰苦创业绿荒山、忠诚敬业守青山、改革创新拓金山”的拓荒精神,是临海林场老中青三代人总结提炼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全国林草系统流行的,“南有塞罕坝”的说法,就是指台州的临海林场。

  2023年11月30日晚,第十届“感动台州”人物颁奖典礼在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演播大厅举行,临海林场三代护林人的代表倪里奋、屈卫明、潘学飚荣获第十届“感动台州”人物称号。

  在“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1957年,临海市林场的前身九支山林场成立。如今,临海市林场下设兰辽、大岙、九支山、大雷山四个分场,全林场管理森林总面积5.8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55万亩,森林蓄积量为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3.53%。

  1957年临海的荒山上被人种下的小树苗已成长了67年时间。67年来,三代林场人秉承“艰苦创业绿荒山、忠诚敬业守青山、改革创新拓金山”的拓荒精神,把信仰、执着、苦干、坚守、奉献深植于广袤大地,扎根荒山、聚木成林,将这里建设成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富集、生态功能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林场,厚植了美丽台州的根基,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临海特色的“两山”发展之路。近年来,临海林场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林场”“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台州市模范集体”等荣誉。

  2024年10月28日下午两点,我们一行来到临海林场场部,通过信息指挥平台的大屏,观看了四个分场的植树造林情况后,与林场的十多名职工一起座谈交流。座谈会上,耄耋之年的第一代拓荒人倪里奋,已过花甲的第二代拓荒人屈卫明,以及“85后”的第三代拓荒人代表潘学飚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了老中青三代人不忘初心,在荒山上种树造林,守护青山,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奋斗足迹。

  倪里奋是第一代拓荒人的代表。1963年,18岁的他和7名同学来到九支山林场。回想起当年垦荒造林的艰苦岁月,他说,当时的九支山、大雷山都是当地老百姓不要的“帽子山”,山高路远,每年造林前,都得开山辟地。这两座山的上山路极窄,只可一人过,两边便是陡坡,仅靠前人脚印才得以艰难攀登。在土壤贫瘠的山上开荒植树没有捷径,种下的树死一棵就得补一棵。冬天,刺骨的西北风吹得皮都要裂开了,可仍要加快进度。他们住在破庙里,外面下大雪,庙里飘小雪,实在太冷,就拿书本压在被子上,洗过的衣服就像石头一般硬。夏天,蛇虫鼠蚁随时侵袭,林区楼下,野猪狐狸经常出没,更加剧了心中的孤寂。一到周末,许多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家、想念父母,有时还会偷偷地哭一场,然后一抹眼泪,转身又开始开荒种树。

  不仅要植绿,还要守绿。开荒是与自然搏斗,守山则是与人抗争。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棵杉树抵得上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因此白天造林,晚上护林员们还得卡点值守。

  倪里奋说,艰难岁月里,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信念就是:为荒山绿化出一份力。多么朴实的语言,这就是第一代林草人执着的信念。

  屈卫明是接棒进山的“林二代”代表。座谈会上,屈卫明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记事起,我就生活在这片山林中,知道这里的艰苦,我参军的目的就是想离开这里。”

  不曾想,1986年屈卫明从部队退伍时,原准备到林业派出所工作,后来因一线缺骨干,组织上就将他分到了林场。这就是缘分,也是责任、使命。

  屈卫明来到兰辽分场时,下山没有公路,宿舍是石砌的,没有电,吃穿用的全得肩挑背扛。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这位当过兵的人。他不但能吃苦,还思维活络。兰辽分场有2.3万亩森林,占全场总面积的40%,是临海林场面积最大、分布区域最广的分场。他从培育苗木、造林整地、割灌抚育、维护防火线入手,在老同志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成为内行,到兰辽分场的第二年就从普通职工晋升为分场场长。

  进入新世纪,林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经营每况愈下,林场主要靠砍伐木材勉强度日,一线职工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有的为了养家糊口,出卖劳力背毛竹,有的索性买断工龄,主动下岗。

  2003年,屈卫明临危受命接任临海林场场长职务。上任后,他分流人员,提高林区职工待遇,稳住骨干力量,减少木材砍伐量,提高副产品收入,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更新采伐地,迅速提升了森林蓄积量。

  守护青山,是屈卫明这代人的职责所在。他说:“林场没有了树,那还叫林场吗?砍倒一棵树容易,但是培育一棵树多难啊!”

  为此,屈卫明开源节流,争取上级支持,打通了一条条通往林区的公路。道路改善后,致富的路子也越来越宽。茶厂建起来了,一片片珍贵树种也从此安了家。整个林场的木材采伐量,从最高时的每年3000立方米逐年递减,近四年更是一棵未伐。

  林子保住了,但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关键时刻,林场党支部提出“党建强场、转型兴场、生态立场”的生存发展之路,组建了一支党员攻坚先锋队,并充分发挥林场的生态资源优势,将“党建+生态”“党建+产业”的新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如今,林场已是周边县市森林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游客多达十几万人。

  在屈卫明任场长的近20年时间里,临海林场的森林蓄积量从17万立方米提高到25万立方米。如今,种下的珍贵树种有数千亩,国家储备林基地7000亩,俨然成了一座“绿色银行”。

  潘学飚是林场第三代拓荒人的代表。他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硕士生,2015年考到兰辽分场时,已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五年。他是林场的第一个硕士。之所以到临海林场来工作,是想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

  可没想到的是,在兰辽分场工作,平时,十天半个月都下不了山。尽管事与愿违,但潘学飚还是踏实留了下来,实在想念妻儿,就站在山顶,朝家的方向远眺。

  都说年轻人不甘寂寞,在日常的巡山当中,潘学飚还真变出了花样。过去,老员工巡山靠罗盘,既容易迷路,也难免出错。于是,玩转新科技的潘学飚开始想:能不能做一个电子地图?

  不懂,就网上找教程,再自学编程。一个月后,电子地图还真初具雏形。起初,大伙对这地图半信半疑,可到了实际应用时却派上了大用场。很快,导航仪被推广至整个林场,潘学飚成了义务讲师,手把手地教老一辈操作新玩意儿。

  尝到甜头的潘学飚,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也就是从那时起,林场翻开了现代化、智慧化的新篇章。不久后,潘学飚又采购来了一批设备,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搭建了属于林场的森林防火系统。看到兰峰茶厂的生产效率低且品质很难达到标准,他苦心摸索,在揉捻机上加了个定时器,在杀青机上装上变频器,没花多少钱,就解决了大问题。

  现在,一群年轻人还琢磨着如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通过打品牌、换包装等经营手段,茶叶效益连年走高。给年轻人以更大舞台,是一代代林场人的优良传统。

  2024年1月,潘学飚被任命为临海林场场长,标志着林场第三代工作队伍的正式成形。如今的林场,一大批青年接过了前辈交来的育林、护林接力棒,依靠高科技,提高新质生产力,把绿水青山建设好、守护好,把金山银山实现好是第三代拓荒人的职责所在。

  座谈会上,潘学飚坚定地说:“前人植绿、守绿,我们这一辈的职责就是富绿。”

  奋斗永无止境,传承与创新已是临海林场新生代力量最亮丽的标签。临海林场的三代人在种植下一片片森林的同时,也种下了林草人的信仰。

  愿“艰苦创业绿荒山、忠诚敬业守青山、改革创新拓金山”的拓荒精神长青!

  (插图来自网络)

  选自《北方文学》2024年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2-22 14:25 , Processed in 0.06059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