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6337|回复: 0

丁一:一株文学中的幽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株文学中的幽草
  丁 一

mmexport1739888968272.jpg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孟冬时节,拜读着这部厚厚的《陶涧生文集》,是无锡锡通物流董事长陶涧生近几年来日写千言的选本。第一卷共选了他《读书一得》《生活感悟》《记事状物》《为人处世》《诗心小雅》等五个部分,计175篇近30万言。文稿中的每一篇我都认真读过,有他对许多古代经典著作的读书心得,如黄钟大吕的《道德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记》《资治通鉴》《金瓶梅》《红楼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博大精深的格言,有对生活中的某事某物都很戳心的一些独特感悟,也有四时八节、风花雪月的散文、古体诗和现代诗。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字,细微处的真诚、兴趣、记忆,与某段过往对话相关的人物与事件,或一事一议,或掌故秩事,或小品杂文,都映射出他对工作和生活的在乎与用心,而且这些文稿都是他在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后一挥而就。在这凛冬将逝,春归有期的甲辰岁末,他请我为文集作序,我欣然命笔。
mmexport1739888684327.jpg

  陶涧生网名幽草,幽草指幽深地方的草丛,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生不息之意。《诗·小雅·何草不黄》中有:“有芃者狐,率彼幽草。”诗句,中唐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也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陶涧生是无锡市著名的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行草专业委员会主任,无锡市王羲之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锡山区书法家协会会长、锡山书**院长,还担任着无锡市锡剧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2007—2015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的培训长达8年,拜师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导师崔胜辉潜心学艺。陶涧生走进方家的视野,如今声名如雷贯耳,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作品多次发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杂志》,获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2011年教学成果展荣誉奖,无锡市“群芳奖”金奖,“梁溪之春”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书法类金奖,2013年获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优秀奖等奖项,2024年北京《中国散文家》大型双月刊专门派记者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mmexport1739888681671.jpg

  书法艺术之美,不在艳丽,不在平均,更不在平衡,主要在于线条,善于打破平衡而求得新的“平衡”,显示出书者用笔力道、运笔的筋道、书法的味道。陶涧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专攻“二王”行楷或小草,每一幅都书写得十分用功,或遒劲有力,或温婉细腻,静穆萧然、气象弘大,用笔凝练且空灵、墨色浓淡相宜、线条挥洒自如,布白间深承唐宋气局,又能在传统中有所突破,信手写来并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卷舒适意,在临摹与创作的互为渗透中,将自己的笔墨语言打磨得清新自然,醇和雅正,通篇气定神闲,大家风范,无形间令人景仰,几可与书圣王羲之贴乱真,不仅展示了他的精湛技艺,更透露出他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感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胡传海,直言陶涧生的作品首先在书写中追求“风神俊爽”的精神内涵,一下笔就随类而生,触遇成形,神化自如,变化莫测的艺术特性表现得十分完整,笔端优雅地在纸面上跳跃,做到了情理双畅,在“志气平和”的书写中,都能做到“势和体均”和“平正安稳”,这需要相当的功力。
mmexport1739888959969.jpg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他同住在朗诗绿色家园小区,是隔着一幢楼的近邻,说来有些不可思议,10多年间我们竟从未在小区里碰到过。自从前几年在一次由他捐赠给江南文化团体一笔数目不小的起动资金时,认识了十分低调的陶涧生,就像打开一本书,相谈甚欢,十分投缘。陶涧生是土生土长的江南无锡人,1977年恢复高考,他是无锡县“老三届”以外的文科状元,当时他的高考成绩超出录取线好多分,进“北大”“清华”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与被选择,他被录取在江苏师范学院(即现在的苏州大学),鲁迅先生说过:“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在人生的长河中,能让他迅速成长的,莫过于遭遇挫伤。为此他还哭了回鼻子。虽然他犹豫了很久,准备第二年再考,可即使考得再好,结果又会怎样呢,现实毕竟是现实,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到中文系报到后,与无锡著名作家吴翼民分在同一个班级,吴翼民任该校学生会宣传部长,陶涧生任团委宣传部长,他的锡剧唱得特别好,称得上专业水平。大学毕业后陶涧生回老家做了10年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因了我的职业关系,采写书画学术名家是我的份内事,以名人效应加厚刊物的分量,因而我们的书友之缘从此开启,在与他的深入交流切磋中,对他的为人处世有了较深入了解,这份情谊也就愈发醇厚起来。

mmexport1739888689536.jpg
  文集中《不妨读读苏东坡》的哲理散文,陶涧生写了历来被视为文学史上的颠峰之作的《赤壁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壬戌之秋的农历七月十六夜,苏东坡与好友乘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看着三国时的折戟沉沙,想着自己被贬黄州的悲凉,心中愁云惨淡。可这时江上一阵清风拂过,他抬头看见圆月高挂,心情陡然畅快起来。原来,人生最好的享受,不是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禄,而是触手可及的清风明月。《赤壁赋》是苏东坡仕途失意,被贬黄州,人生极其低谷阶段的作品。老东坡人生得意时,也是**厚禄:“礼部尚书”,“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落魄来到黄州,带着“黄州团练副使”这个极小的官职,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内心开始自省。在黄州这块土地上,他进行了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找回了一个真正的自己。艰苦的物质生活,甚至肚子也吃不饱,他自己亲自垦荒种地,还苦中作乐地用极其简单和普通的食材研究美食。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进行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苏东坡在黄州的《赤壁赋》以及一批巨作,宣告了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连尘埃一起照耀,《赤壁赋》淋漓极致地展现了那种豁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很难做到事事如意。每对挫折时,读读苏东坡那些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故事,都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智慧和启示。人最有魅力的时候,也是最有能量的时候,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眼光,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存在感,不在乎行为是否合群,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对周围一切的人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时候,人生也就达以了一种道的境地。

mmexport1739888962734.jpg
  在《为人处世》栏目中,有一篇仅200余字的短文《人品》,不妨全文录之:“人最大的资本不是美貌,不是金钱,也不是才学,而是人的好品质。好的品质就像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它是一个人最硬的实力。人品,是最好的学历。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一个人学历再高,若是没有人品加持,也很难走得长远。善良是最好的名片。善意就像空气一样会流通,到时会有正面的能量还给你。用善心做善事,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在成全自己。高尚,是最好的通行证。唯有好德行,能够决定人生命运;唯有好德行,才能守住人生的幸福。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以好品格做底子。塑造好品格,才能成就好人生。世间所有的福报,都是你良好品行的积累。”为人处世是人生的大学问,“为人”就是做人,“处”就是处理、接触,“世”就是外界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事物,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对待事情以及事务的处理方式与方法,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人的一辈子都在为人处世中活着。《为人处世》文章虽短,却给读者点明了人的一生应如何为人如何处事。荀子言:“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人品是修心养德、修身处世之本,是做人的起点。《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是对人品最好的诠释,更是中国人修身齐家、伦常纲纪的道德规范。《人品》虽短,做人的道理却说得很透。

  20世纪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对人世间的一切曾有这样的结论:世间所有的必然皆源于偶然之交汇。陶涧生诗歌《眺望太湖》应征了博尔赫斯的哲学判断,这首描写太湖的诗一扫诗学陈规,也谈不上什么诗歌的流派,他只是用读者熟悉的诗句表达了时光的馈赠,充满对自然的敬畏,有点《离骚》的形式,有点陶渊明的味道:太湖浩瀚兮/放眼几百里/清澈湖水滌我心/湖中鱼儿戏 水波潋滟兮/清风一缕缕/世间纷繁离我去/碧波低低语 白云悠悠兮/水鸟翩翩飞/浪涌夕阳映我身/帆影浮天际。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指的是《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定风坡》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道尽各种心绪或伤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了千古绝唱,只有诗的语言,能如此精致而凝练。因而诗歌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诗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门文学艺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有着超乎寻常的、生生不息的魅力。诗歌也是一种说话方式,说出自己的情怀、胸襟和旨趣。《眺望太湖》如同被太湖的湖风打开的一扇窗,朴实而简洁,描绘太湖壮丽的景象。而那首《秋月》:你从遥远的天际/缓缓地走来/带着满身的银辉/和那温存的万种风情 你从那片薄云背后/慢慢爬上树梢/揭开了柔美的面纱/挥洒着耀眼的光华 你那**的身影/圣洁华丽的姿色/灿烂了多少人帐然的黄昏/抚慰着离别的忧伤 你让人那样热切地期盼/欲解流年相思的苦涩/慰藉海角天涯的飘零/迎来久别之后的团圆 我站在遥远的天边/深情把你守望/无法忘怀那梦里的缠绵/和对你无尽的眷恋。写得更是骨感丰满,寓意梦想与追求,真切而清晰地呈现自然的隐秘与真相,陶涧生赋予了这两首短诗鲜明的个人情感,传达出细腻而含蓄的情绪,让读者窥探到他对充满无穷无尽偶然性和可能性的时空,感受太湖的浩淼与秋月的神奇,作出音乐般律动的感叹与赞美,也使读者能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独特与深刻。

mmexport1739888687001.jpg
  我国是散文的大国和强国,中国文学中散文的储备是最丰厚的,从先秦诸子始,汉赋、豪放派、婉约派、田园派、唐宋散文八大家、桐城派、公安派等,都有着散文文本的一定范式和体系,但散文里并没有规矩,鲁迅先生说散文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而“亲情”几乎是散文写作的一个常规题材或表达领域,“亲情散文”就成了一个文学的概念。陶涧生的文集里有不少散文体裁,如《记事状物》栏目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深秋时节芦花开》,开头一段就引人入胜:记得小时候,村子的北边有一条张荡河,那是我们几个伙伴玩耍的地方。河岸,有一块芦苇,我常在苇塘边学吹“笛子”。那“笛子”是用一根粗粗的苇管自制而成的,笛膜也是就地取材,用芦苇秆里薄而透明的芦苇膜。每当芦花飘飞,我吹着《白毛女》中的曲子:“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少年不识愁滋味,笛声依稀芦花里。村后的那一片芦苇,是小伙伴们的乐园,春天气温回暖,就在这芦苇边摸螺丝,捉河虾,夏天光着身子潜水挖河蚌……娓娓道来,似有秋芦在眼前晃动,把童时和玩趣写得入木三分。写到近结尾处,他的笔锋忽然一转:“古代文人,常借芦苇悲秋伤怀。白居易的《长恨歌》篇首‘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借芦花渲染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比兴手法,咏叹佳人,求而不得,忧思缕缕。”这一段深入的描写,写出了不一样的秋芦,写出了人性的咏叹与无奈,这就不是单纯的“亲情散文”写作手法了。我曾在《我的散文观》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有一部被拍成电影并获得无数奖项的小说,写的是天《天下无贼》,天下本无贼,可自从人世间有了穷人和富人之后,天下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贼就到处都是,一代一代,一批一批,无穷无尽。有一对贼夫妇,在火车上见到一位比他们穷得多的农村小子,农村小子包里面装着5万元救命的钱,本来他们偷了这一趟后金盆洗手隐名埋姓生养孩子做良民,不再在贼道上混了。可另一批手段更凶残的贼,也要偷这农村小子5万元救命的钱,可这对贼夫妇偏偏良知未泯,动了恻隐之心,决定阻止同类的贼行。可那批贼杀人不眨眼,竟把护着农村小子垮包的那个曾经的贼男人给杀死了,小说的最后是那位挺着大肚子的妇人,为了未出世的小生命,在一家餐馆里拚命吃着盘子里的菜,两颗清泪像断线的珍珠,把人心都哭碎了。她一定要好好培养这个遗腹子,不再走他们的路,让天下永远不再有贼, 事件情节的人道精神和人格力量是那样强大。赵本夫先生所表达的‘人的贼性与贼的人性’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真是一唱三叹令人唏嘘。这样的母题并不复杂,人人都读得明白,不过它们又确是大智慧下的朴素与真情,没有相当的功力,不可能完成这样的母题。但它们又同样可以入化为散文,同样也是散文的母题。”

  写散文是消化生活的,是很个人化的一种精神体验或者说脑力劳动,是个人的事,我从没逼迫过自己把散文作为一件神圣的社会使命或曰说教去完成,去强加给他人。我只是有什么写什么,把心里想表达的感情和经历尽量完好地写出来,同时努力把文字创造得美一点,让读者读了之后能久长地记着其中的一二个事或二三句话。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便是散文给读者带去的最大欣慰。写散文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散文到底是什么?散文似乎又什么都是,所有写着或写过文章的人,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过散文文体,甚至只要有一点文字基础的人,都会写上那么几篇。其实有一些写散文的人,最大的遗憾不是写了什么还没有写什么,也不是文字里没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是还并不完全具备着兽的人性或贼的人性那种壮烈的生存态度和情怀,文字背后的良知并不丰厚并不透明,文字的情感与情结真伪难辨,只是用了许多华丽的辞藻无病**的经历和一些形而上的概念,耽搁和埋葬了自己的许多机会,却难以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不知道怎样把要写的东西写出来。如果要问我散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大智慧下的朴素与真情。《深秋时节芦花开》能印征以上这些观点。

mmexport1739888957337.jpg
  从大年夜到年初一,一年365天,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里度过,他说公司就是他的家,要对近百员工负责。命运总是垂青勤奋而有执着追求的人,陶涧生除了近乎完美的工作态度,他更有着极高的艺术禀赋,对文学的追求也让许多作者望尘莫及。在他的笔下处处有漫笔,所见所闻所读所写,皆是一番“遇见”,邂逅让日子充满思考,相逢衍生出排山倒海的深情。陶涧生更是一位有思想的读书人,无论写作书法或处世做人,都有着严苛的自律和克己,从未在岁月中蹉跎人生,他有着君子的儒雅,才子的风雅,幽兰的清雅与高雅。他除了对文学和书艺的痴迷,有着非常人之美,总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感到满足,并期待对社会还能带去一些好处。冰冻三尺,乃百日之寒。为此他日写千言,近几年已积累了近2000篇各类文章。《江南文化》月报自创刊以来,每期都会刊出他一至二篇散文,他说在墨池洗砚和读书写作,是在岁月中捡拾着珍珠,他的方向学作品虽谈不上尧天舜日,光风霁月,但他勤于读书,他说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而写作的目的是认识世界,人是有精神生活和主观思维的,人是改造客观的主体,本质上一直在追求幸福,这些话正是他内心幸福的外化。幸福便是陶涧生在这种状态下的延续。他常常在内心深刻的触动时,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被迫沉默,仿佛所有的词句都显得单薄而不足以承载那份深刻,于是他只写千字小品,对各种煽动社会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的文章与严肃纯文学的作家似乎不太一样,显得有些无法归类。他的文章虽不能让人世间变得更美好,但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善于思考,使阅读的人生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因为读者和书稿里的人生有了相应的互动、回应与共鸣,原有的人生一定程度被延长、被扩大。孔子《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低调而淡然的他,在作品中渐渐独立成他自己,不断激活着荒凉的人心,字里行间皆是灵魂的跃动,他便成了一个耐人琢磨的对象,一个令人有些费解的秘密,一个在商声中跌打滚爬的生意人的文字到底好在哪?又是如何达到这满纸旖旎的?为什么读者能体会到他潺潺文字的风格和情感,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陶涧生30万言文集,像一株生长在文学中的幽草,他的心里明白着。

  初稿于甲辰龙年除夕

mmexport1739888943264.jpg
  丁一,清迈大学研究生导师暨太湖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大陆、匈牙利、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百二虚云》等近40部,获全国一等奖等多个。近40部,先后多次获各级文学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2-22 23:32 , Processed in 0.0669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