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83686|回复: 4

[原创]谈景物诗的角度与层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00: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景物诗的角度与层次
                       ——杜牧《七绝·山行》赏析
        理论研究的多角度多层次,被研究的对象会给人以风谲云诡、多形多姿之感,若对景物诗而言,则诗也会生出万千情趣,无尽佳妙来。试以晚唐诗坛之星,人称“小杜”的杜牧(803~853)的《山行》一诗为例,即作粗浅的分析,权作抛砖引玉。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短意丰,甚为清峻飘逸。怎样赏析呢?先说色彩置配:有寒山之黛、远天之洁;有石径钢青的冷色;有枫林暗红和霜叶鲜红的暖色;还有轻云之白的中间色。色彩之明丽丰繁于此可见。二说虚实疏密。虚实是相对的,诗中有触目显眼的霜叶之实,远上而白云缭绕,近坐而枫林似霞,有空旷辽阔的寒山之虚;也有秋叶之实和春花之虚。前者是空间比照,后者是时间(想象中)的比照。时空之变,咫尺天涯。三说远近详略。有寒山石径和白云人家之远;有石级霜叶之近;并有一个中间层次——游车及枫林。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四说动态变化。“远上”的感觉是步步逼近而又步步远移,斜斜的石径盘曲而上,自有视线追索之乐;步履之态,停车之声,引人遐想,确见清爽幽静;春花秋叶,暗含季节之变;那山、那白云和那枫林之“面”,人家、游车和霜叶之“点”,用石径之“线”一于贯之,由这“点线面”配合而生出动感,实在是令人拍案而立。

      这种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对比的艺术手法,使诗不仅画面感鲜明。而且具有强烈的雕塑感,折射我国古典景物诗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它往往从人的情绪视点出发,根据人的主观注意的强弱,如象电影摄影中的变焦镜头一样,在同一光学轴线上,推近拉远,摇上摆下,使诗人眼睛中的景色与心里具体的意象巧妙的融合,有所选择,有所概括,造成一种既是客观景物之再现,又包括主观意识和想象的“特殊图景”、以达到“情景交融,因景抒情”的境界。而视线对色彩、虚实、声音、动作有意注意的先后,造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听效果。由此,乾坤开阔了,想象活跃了,宏中肆外,荡荡乎,诗意若汪洋也!《山行》的营构乃由远及近,主观注意力不断集中,画面不断缩小。最终将“焦点”对准比二月的鲜花更红更艳的霜叶,使霜叶格外突出,成为诗人此时此刻无限欣喜之情怀的外在的具体客观物。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坐爱”二字,它既表明了这幅秋景图是以人的情绪视点为基础,又表明了霜叶之可爱乃心中之爱。这二字,乃文中之眼,是绝不可忽略的。
发表于 2007-2-3 0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3 08: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解析的很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3 19: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7: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眼光独特,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5 15:55 , Processed in 0.04904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