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5075|回复: 0

王忠珍:古城淮安的几次祸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城淮安的几次祸乱

  王忠珍
Image_1747192724776.jpg
  兵燹之祸
Image_1747192728245.jpg
  周世宗屠城
Image_1747192731764.jpg
  元末动乱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这块土地上胼手胝足,征服自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青莲岗文化”。自隋代起直至清末,淮安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特别是作为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新安旅行团的发源地,淮安早已蜚声海内外。淮安自建县(前117年)起,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为射阳,东晋为山阳,宋改淮安)。建城防史(公元411年)亦有1800年的历史。县城史称楚州、山阳、淮安。这座古县城曾经的历史劫难却极其惨重。

  历朝历代天下黎民的劫难,不外乎天灾、人祸两方面。天灾有水、旱、蝗、疫等。人祸,主要是战祸,即兵燹之灾;其次是统治者横征暴敛,贪腐肆虐等。

  古淮安处于徐、海、通、扬四州的中心。东濒黄海波涛,西接江淮平原,淮、泗二水绕流于北,白马、射阳等湖设险于南,既可固通、泰而屏苏、淞,也能通齐、鲁而达汴、洛。境内虽无高山峻岭,却能扼南北要冲,遥控江、河。邗沟和京杭大运河相继开挖,便使淮安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和控制江淮的军事重镇。

  古人称淮安“形势之险,甲乎天下。”“中国(指中原地区)得之可以患江表,江表得之可以患中国”。顾炎武称楚州:“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到了近代,虽然淮河不再是南北天然屏障,但她仍是苏北中心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与周边各大中城市互为犄角,地形上又是平原与丘陵、水面并存,适合多种战争形式的运用,所以它仍然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古往,在我们淮安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多次争城掠地的战争。虽然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所以所有的战争,都是“祸乱”。正义之战称之为“战乱”,反之则为“战祸”。

  淮安这一带在夏商周是淮夷活动范围,古代就发生过多次著名的战争。夏朝,夏王屡攻淮夷。商末,纣王屡伐淮夷。西周时,商纣王后裔武夷串联淮夷攻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宣王征伐淮夷。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王灭楚国(当年淮安全境属楚国)。前202年,汉高祖五年,韩信垓下之战,大败楚军,使刘邦得以一统天下。“兴汉三杰”的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射阳之名始见。

  东汉末年,曹操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治所由扬州北移淮安(古射阳)屯驻养精蓄锐,会歼吕布,南却孙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率水师凿通山阳池伐东吴,后不果而归。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曹叡命邓艾,在江淮之间屯田为兼并吴、蜀积蓄力量。邓艾先后在白水塘(今白马湖),东阳之石鳖屯田,皆在淮安境内。从西晋末年到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淮安一带战事频仍,许多军事将领来淮镇守或战斗。其中有祖逖、桓温、谢玄、刘裕等。《南齐书·地理志》记载,义熙二年(406年)大将诸葛长民由青州退守山阳时,上表安帝奏书曰:“此蕃十载,衅故相袭,城池崩溃,不闻鸡犬,抄掠滋甚,及还镇京口。”可见当年战祸兹引凄惨之象。从五代以后,在楚州(淮安)所发生的极为惨烈的典型战事有如下三例。

  (一) 周世宗屠城

  五代末,后周建国。周世宗柴荣亲率后周大军,以赵匡胤为先锋讨伐南唐。柴荣发民夫,疏浚老鹳河,周百艘齐云战舰南下,沿淮水水陆并进,攻下扬州、泰州后,回师攻打楚州。赵匡胤率军一部在淮河之南,沿岸夹河而进,所经之处,南唐兵闻风而逃。行至楚州附近,赵匡胤又打了一次胜仗,俘虏了南唐大将陈承昭。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冬,周世宗柴荣亲率后周大军围攻楚州,南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坚守不降,守城军民顽强抵抗,攻44天(亦说40天)不克,周兵死伤甚众。柴荣大怒,为报复楚州军民拒不投降的骨气,破城后,周世宗柴荣下令屠城(其时赵匡胤亦在其中),城中人几乎被周兵杀光,城里房舍也大都被周兵烧毁。周兵在楚州城里滥杀无辜,有一个妇女,已经身首异处,而怀里的婴儿还在吮吸无头母亲的乳汁,其景惨不忍睹。此战役史书记载最后八个字:“周兵怒甚、杀戮殆尽”。

  唐末的群“雄”割据,其实是一群强盗相互劫杀,受荼毒的首当其冲是广大老百姓。

  (二)金兀术洗劫楚州

  到了南宋,南北达成和议后,淮河成为宋金两国分界线,淮安成为边界重镇,军事地位更加突出。

  金兵在占领海州、泗州、淮阳军等州、军后,从建炎三年(1129年)冬开始围楚州。忠州刺史赵立奉命率部驰援。赵立一路与金兵激战,连胜七仗,方始达楚州。战斗中,流矢射中赵立两颊,不能说话,他便用手指挥,到楚州城后,才把箭镞拔下。次年(1130年)七月(亦说正月),金兵攻楚州城。金兀术向楚州镇抚使赵立借道北上,遭赵立严正拒绝,并斩其使者。兀术大怒,以重兵强攻,并在楚州南北立寨屯兵,断绝宋兵粮道。城内无粮,军民以树皮等充饥。赵立百计守御,屡败金兵。宋高宗命浙西安抚使刘光世督淮南诸将往援,而刘光世部下的王德、郦琼诸部则多不从命。东海李彦先军首先至淮河,受金兵阻挠不能前进,只有岳飞的军队可作后援,但又寡不敌众、无法解围。金兵知楚州城宋军外援已绝,于是加紧攻城。守将赵立与士兵同甘共苦,每战必身先士卒。一次在城头督战中,不幸被雷石击中死去。后其部将程括率部继续奋战。终因金兵压境,把楚州城围得水泄不通,粮草不济等原因,十几天后楚州沦陷。金兵破城后,楚州城全体军民扶伤巷战,英勇不屈,“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即连城里的妇女也都缠扭着敌人一同下水淹死。金兵怒而大肆杀戮,全城军民几乎全部罹难,血流成河。

  长期的宋金战争,淮安一带几经战火荼毒,民众毙逃殆尽,十不遗一,昔日繁华的城市十室九空,满目疮痍,城乡一片萧瑟。兵燹后农村“……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

  赵立的楚州保卫战不久,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以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身份,偕同夫人梁红玉驻守淮安,与金人相抗,“在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韩世忠驻节楚州时,楚州城及其周围地区已成无人区,田园荒芜,屋舍尽被破坏。韩世忠驻节十余年,注重休养生息,妥善接收安置了外地来淮军民,楚州才又炊烟渐稠。

  (三)李全叛乱

  韩世忠被南宋朝廷削职离淮后,楚州又陷入战争的漩涡。

  南宋末年,山东反金抗蒙的农民起义军“红袄军”很活跃,起义军首领李全和另一首领杨安儿等义军(杨安儿之妹杨妙真嫁李全),在李全的统领下,屡立抗金战功,于嘉定十一年(1218年)李全归附南宋,宋廷授予他京东路兵副总管职务,驻军楚州。李全拥兵自重,飞扬跋扈于淮河南北,淮安、涟水倍受蹂躏。此徒反复无常。而南宋掌权的投降派史弥远等,已把抗金的民兵看作是危险的敌人,不去安抚与笼络,而处心积虑加以消灭。宋理宗任命许国为淮东安抚制置使,兼任楚州长官。许国到楚州后,以极其骄横的态度对待抗金民兵,刻意打压义军。并几乎取消了对义军的犒赏。在李全前往参谒许国时,许倨傲自大,李全怀恨在心。特别错误的是乘李全在青州的机会,调集两淮马步兵13万人到楚州城外检阅,对抗金民兵武力威胁。留驻楚州的李全妻子杨妙真及军民人心惶惶。这样一步一步造成抗金民兵分化变质,相互攻杀。于是李全派部将刘庆福回楚州,挑起楚州兵变,趁许国不备,放火烧了官府,府库银两均被刘庆福义军洗劫一空,并刺伤许国,许国逃出楚州,自缢身亡。1227年(宝庆三年)李全在山东被蒙古军包围食尽、投降蒙古军,被蒙古任命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但此时李全尚还有归宋之心。后因宋朝廷彻底断绝义军粮饷。义军怪罪李全,把其兄长、儿子、小妾三人杀死。李全大怒,1228年李全率军南下进攻楚州,以报杀兄之仇。这时李全的抗金义军完全变成了蒙古军侵宋的别动队。宋王朝使彭托、时青往楚州,欲尽杀李全余部。李全南下后,竟然首先诱杀了时青,兼并了时青的部众。1230年李全占据楚州,杀宋将郭统制等。

  李全在楚州招兵买马,大造舟船,迫不及待准备南侵灭宋。为解决造船用油脂,李全在楚州竟丧心病狂地杀人熬油作造船用油脂。宋王朝见李全势大,又不断输送粮饷,企图拉拢李全,却不作军事抵抗准备。1230年10月间,李全取泰州作据点,全力进攻扬州。宋镇江守将赵范,赵葵率军进驻扬州,抵御李全。次年正月,赵氏兄弟大败李全。李全被宋军乱枪刺死。宋军乘胜进攻,克复楚州,杀李全部万余人于楚州城,还无辜烧毁楚州城里2000余家房屋,城中哭声震天。李全军余众溃败。

  这场变乱给楚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平民战乱中丧生,大量房屋被焚毁。楚州遭如此兵燹,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难称重镇了。于是,南宋改楚州为淮安军,视为羁縻州,不再屯驻重兵,也不再设置置司,把抗金防线从淮河南退到长江,移军事重镇于扬州。

  楚州人民历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有民族骨气。在保卫楚州城的抵抗中,军民赴汤蹈火,皆所不辞。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帝,倾全力进攻南宋。1275年,元丞相伯颜调集元淮东都元帅孛鲁欢、副元帅阿里伯等部,并力进攻淮安。伯颜派人射箭书入淮安城,力劝宋守将投降,但守城的宋官兵不为所动,拒不投降。伯颜命令右指挥使秃满歹率领精锐二万兵攻淮安城……在淮安与外界的联系被截断,成为一座孤城后,元大军云集城下,猛攻淮安城。尽管形势险恶,守城的军民仍拼命抵抗,军民齐上阵,同仇敌忾,大杀元军,致使元军死伤惨重。据史料记载,元军的尸体把护城河都填满了,最后终被元军攻下,置于元王朝统治。但淮安人宁死不屈、顽强抗敌的精神则永载史册。

  元末,反元大起义中,苏北及淮安地区是反元义军之一张士诚部崛起之地,也是后来各地割据势力相互兼并的主要战场,在苏北及淮安地区的争城夺地之战时有发生。

  1356年徐泗起义军赵君用、彭早住部义军自泗州攻淮安,元廉访史褚不华(一作布哈)死守淮安城,粮尽援绝。义军破城后,褚不华被义军脔割(《元史·褚不华传》)。

  后来,张士诚发兵攻克淮安。1365年,张士诚部将史文炳进驻淮安后,旧城已残破荒芜,使其驻防深感困难,于是在旧城北一里许建筑“新城”一座。

  由于战争、灾难、苏北人口大减。户口凋零,田地荒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据嘉靖《淮物志·卷八》记载战后“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这残存的七户人家是指淮安城中的人口,农村情况是“地广衍,湖荡居多而村落少,居室小,民无盖藏”,景象十分凄凉。所以朱元璋采取了大移民政策。苏北和淮安人绝大多数是“洪武赶散”的南边来的。我们淮安人多数则是朱元璋迁徙苏、淞、杭、嘉各府之民由“苏州阊门”遣送站移民来的。

  明代,淮安多次遭受倭寇侵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几千人从山东日照一路烧杀抢掠至淮安。1559年,倭寇乘几百艘海船犯海门,沿海东掠至庙湾(阜宁)登陆,由马逻、建义直至淮安东面的樱桃园,残杀了许多军民,连明大河卫指挥、千户都阵亡了。最后被明将李逐督军猛攻月余,终将这股倭寇歼灭。河下状元沈坤自费组织“状元军”抗倭,彪炳史册。

  清代至民国的近代,特别是日寇铁蹄践踏两淮,作恶于淮安,人们俱已了解,无须赘述。

  今天我们淮安人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国泰民安、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笔者重新捋出老淮安人、老淮安城往昔曾经的历史劫难,旨在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过去,要有忧患意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珍惜当下和平安定的生活,爱国爱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20 02:39 , Processed in 0.05166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