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4971|回复: 0

曾强:煤龙呼啸而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mmexport1757759732358.jpg
  曾强,山西大同人,1967年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大同市写作学会副会长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300多万字,出版散文,文化专著和文艺评论著作9部。



     煤龙呼啸而过
  
       □曾强

   一

  “呜——呼隆隆,呼隆隆,呼隆隆……”

  小时候好几次经见:外村亲戚在我家,听到这种声音竟然倏地支棱起耳朵,然后警觉地四下张望。娘顿了一下,笑着安慰:“没事没事,过火车呢。”我看了也差点笑出声。

  是呢,少见多怪嘛,这有啥可奇怪的。我们周士庄村北的京包铁路线经常过火车,这种轰响以及强烈的震动我在娘胎里就习以为常了。更值得骄傲的是我村还有个车站,火车通过都要鸣笛。汽笛尖锐而飘逸的,肯定是绿皮客运列车,我们习惯叫票车。村人进(大同)城,也就15公里,那时交通落后,大多人还能蹭车票往返。过站更多的则是黑乎乎的货运列车,汽笛沉闷而笨拙,主要把大同的煤往北京方向拉运,然后又把粮食、建材甚至坦克等各类物资拉到大同或西部更远的地方。

  那时候,我下学拔草总愿意到村北的一些田间地畔。目的当然不光是给羊或兔子拔草,还一定要沿着可以自由过往的铁路线走,或许可以拾点道钉或闸皮卖了换钱,买些纸或铅笔橡皮;也会捡些火车飞溅下来的精炭块供家里生火做饭。如果运气再好,碰到车站卸水泥,就尽可能多捡破了的牛皮纸包装袋,回家洗洗,压平,晾干,裁剪装订起来还能当两面写的练习本,多好!更重要的是,我就想看看身边呼隆隆远去的火车,企盼何时能带我去看看西边的大漠、东边的大海……

  二叔是铁路工区的养路工。在我高中及中专的暑假,二叔就组织村里一些民工包括我到铁路沿线“打洋镐”,就是夯实铁道枕木下的石子。苦虽重,手茧积得老厚,可那是一天两块钱的高工资呢,自然也锻炼了我的体力。寒假当然也不闲着,常去大同车站刨冰,即把铁轨两侧的“暴冰”除掉,防止火车脱轨……每当一列列火车平稳运行在我曾参与修整过的铁道线上,心里总会平添了一份喜悦。

  父亲因此似乎受了些**。他的头昂起又低下,说新中国成立前他也是铁路工人,在大同铁路当装卸工,只是因为干活太猛,患了“遽伤”,不能再受重苦,不得已才回了村……于是,高考时我就想,我也要进铁路,既了却父亲的一桩心病,也为晋煤外运做点贡献。我虽然填报的各档第一志愿都是铁路院校,可惜,我最终还是像父亲一样与铁路无缘,也像我的村子,紧靠铁路,但只是一个跟铁路有关的站点。

  二

  “呜——呼隆隆,隆隆隆……”

  人生很多事情大概就是因缘际会的巧合。中专毕业后,我本来有机会出国,却造化弄人分配进了一家县营企业,地址还偏偏位于本村周士庄——兜兜转转中我又回到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原点,每天还是与火车的鸣响与震动共眠。

  我所在的企业生产单晶硅,主要供出口。成品每吨一包,都从周士庄站或大同站运抵天津港,然后海运出国。我先被任命为厂办主任,很快又到生产一线当冶炼车间主任。虽然没有直接跟铁路打交道,但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高品质工业硅即将装运火车,脑海里不由得“呼呼呼”飞驰出一列列腾旋着阵阵黑雾的煤龙。

  没多久,因闲暇写些新闻通讯,我被调到大同县委通讯组工作。其时,全国最大的铁路煤炭运输编组站——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就在此辖区。下乡采访,我经常看到大秦线上的重载列车从眼前“呼隆隆,呼隆隆”风驰电掣而过,心中既惊异又自豪——在京包铁路边长大,我还是比较清楚铁路的一些情况:钢轨每隔20米左右都有拉开1厘米左右缝隙的接头,所以列车大铁轮碾过就会发出“咔噔咔噔”的声响;装煤车厢一般是60节车皮,车厢核定载重大多是60吨,也有50吨的,一趟列车最多拉运3600吨煤炭——这简直就是村人都认为的运煤巨龙呢!哪承想,大秦线上的钢轨已经变得无缝,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剧烈震动和轰响。运煤专列更长,有多长?我没数过,有时也想再数一数,可数着数着就眼花了。不过,我从报纸上和亲友的口中得知:当时大秦铁路列车拉运的煤炭一般在5000吨,那差不多有100节车厢吧。100节车厢!5000吨煤!这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想象的体量,听听都觉得骇人。

  更叫我觉得巧合的是,我的姐夫和妹夫竟然也都是大秦铁路的员工。这既像是命运对我的一种刻意“重逢”,更像是对我的一种莫名亲近。  姐夫就像列车的精细保养师,负责对电力机车使用各种油品的化验检验。说实在的,我最初并不认为姐夫的化验能有多重要,直到有一次他说因油品质量问题,昂贵的进口火车头在高速行进中出了故障,影响到全线列车运行,我才真正理解他为啥总是那么尽职尽责。妹夫一家就住在湖东铁路家属楼。他先在大秦铁路当信号工,后来觉得当火车司机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就执着地考上了司机,长年奔跑在大秦铁路线。妹夫休班的时候,我们谈论开火车,妹夫说,火车只是对过去人工添煤的那些蒸汽机车的习惯叫法。大秦线上的列车原来是进口的电力机车,后来逐步被大同或株洲的国产机车取代。车速快了,拉煤多了,要求技术也高了,责任随之增大。这就需要他们经常学习培训,驾驶考核监督也越来越严格。开车除了要技术娴熟,专注认真,还要求开车期间不能交谈,更不能打瞌睡等。看得出,妹夫对火车司机这个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态度越来越端严,内心也越来越热爱。

  我很想深入湖东编组站采访,但一直无缘仔细了解。不过,几次到湖东妹妹家做客,看到湖东铁路上的煤龙一天天变得繁忙,看到附近村庄一天天变得美丽,看到湖东地区村民一天天变得富裕,还是满心欢喜。

  再次调动工作后,我从事的是石材开采和加工专业,不是在工厂,就是在矿山,货物运输主要是公路运输,跟铁路就有些生疏。再后来主要从事文字写作,距离铁路似乎更有些疏远。但偶尔看到大秦线上运行的列车,总想象着亲人们驾驶或服务列车时专注而潇洒的模样。

  三

  终于走进了大秦铁路湖东电力机务段。看到眼前身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横成排竖成行静静端坐在凳子上的重载司机,我就像突然检阅了一支威严雄庄的军队,顿时变得神圣而震撼。

  很多人知道大同是闻名于世的“煤都”,不仅煤炭储量大,产量大,而且煤质发热量大,挥发分低,杂质少,被誉为“世界动力煤细粮”。但不一定知道的是,多少年来,从大同运出去的煤炭,供应着全国最重要的一些电网、发电公司和近万家骨干企业。甚至包括一些航天航空领域的特殊用煤,涉及区域辐射26个省市自治区及1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多么巨大的能量源头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能源需求紧张和运输瓶颈的制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演变成了我国当时的“工业饥渴症”。各地工业生产不仅无法保证电力供应,包括我曾经所在的大同县地方国营工业硅厂,甚至连北京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每天面临“拉闸限电”——国家对大同煤炭重载运输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1984年1月,国务院正式成立“大秦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大秦铁路开始建设。

  建设期间,7万多名建设者不仅风餐露宿挥洒辛勤汗水,很多人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沿途群众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一期工程大同至河北大石庄410公里于1988年底修建完毕。从此,大秦铁路逐渐显现出“中国重载第一路”的重大作用:1989年完成运量2000万吨;1990年完成3300万吨;1995年5582万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不是一般的负重前行,更是对人员、技术、设备、设施、服务、指挥、管理等整个系统的极大考验,也成了大秦人确立“争创世界一流,勇攀重载高峰”目标的强大精神支撑。2002年大秦铁路实现了运量1亿吨,2007年突破3亿吨。

  2008年春,我国遭遇历史上特大的暴风雪冰冻灾害,高速公路瘫痪,全国骨干电厂存煤极为有限,19个省市区不得不拉闸限电。此情此景,党中央高度重视,灾区人民迫切期待,大秦人紧急行动。他们集结精兵强将,调整作业时间,缩短列车间隔距离,最大限度多开列车……众多可歌可泣的平凡而不平凡的故事也在到处传颂。我清楚地记得,为了运煤,当司机的妹夫不仅过年不在家,整个正月也都奔波在煤龙滚滚的大秦线上,回到家一连睡了两天两夜就又出发了。作为技术“大拿”,姐夫有时半夜还要去单位取样检验油品,他说这是特殊时期,绝不能因此耽搁。我的一个同学是大秦铁路的检修工,经常奔波在大秦沿线站点。说到这段往事,他平淡中透出骄傲:“我在茶坞那里顶风冒雪一直干了一个半月,苦是苦点儿,累是累点儿,可让全国人民平安度过巨大灾情,也算咱尽了心,出了力!”

  《国家至上》有这样一段话:大秦铁路自开通以来,接连创下了铁路运营密度、运输效率、干线运量和增运增幅4项世界之最,年运量从设计的1亿吨,目前已经达到了4.5亿吨。2024年10月下旬,我和大同几位作家受邀参加作家林小静《国家至上——来自中国重载第一路的报告》的新书首发仪式。首发式上,林小静老师**回顾了她这部书的创作经历,年轻司机师傅深情朗诵了其中一些章节并演唱了《大秦·美丽的画卷》歌曲,几位荣获国家荣誉的大秦一线劳模,也分别介绍了他们为了保证重载列车安全行驶而刻苦钻研、拼搏奋斗的生动历程。听了这些真实感人的介绍,我顿时心生惭愧:过去对大秦铁路的认识还是非常浮浅。

  四

  2024年11月初,太原铁路局集团公司文学协会邀请我们20多位作家到大秦铁路湖东车辆段采风。走进检修车间,有着近30年工矿企业经历的我顿时感到既熟稔又惊讶:场地上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空气中没有一丝刺鼻或呛人的气味;除了为数不多的工人,更多的是现代化流水线检测设备。整个车间拥而不挤,繁而不乱,紧张而有序——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企业该有的样子呢!

  我和作家们一道,边仔细地倾听讲解,边新奇地观察着检修的流程。一排排铮亮的车轮在工人师傅的操控下,有序通过一条条智能检测线;一台台智能检修机器人360度自由翻转,扫描,测试,工人师傅对检测不合格配件及时维护,更换。再往前,是对车辆转向架更精细的检测,工人师傅或手工擦拭,或风机鼓吹,或精挑细选,或输入电脑。他们有条不紊,动作麻利,技术娴熟……

  车间外不远处,是车辆段的重载文化园区。此时虽已入冬,可湖水潋滟如碧,青草依旧葱绿,月季花刚刚收割,土地里似乎还散发着沁脾的芬芳。铁路作家施玉萍老师带我们绕着扇形文化墙讲解,就像我们乘舟在有温度、有**、有信心、有理想的文字湖中缓缓游走。我们走着,走着,就像走过了冬天,走过了春天,走过了夏天,正走在金色的季节。

  没想到湖东车辆段还有个别具特色的“重载休闲书屋”。这个书屋既有专业技术书籍、科普读物、思想教育类报刊,也有书画桌、围棋、象棋类休闲益智玩具;既有卡拉OK唱台,也有茶水、咖啡供应,为职工业余生活考虑得一应俱全。

  想想上世纪90年代,湖东还是一大片盐碱地,几乎满目荒凉,除了运煤列车的“呼隆隆”声可谓是一片孤寂。30多年弹指过去,今非昔比,这里完全是旧貌变新颜。

  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去,路过大秦线铁路桥时,恰巧列车驶过,呼隆隆,隆隆隆……煤龙的身影连绵不绝,声响一直在耳边萦绕,而我脑际的远方灯火则不断展示出无尽的靓丽、灿烂与辉煌……

  (刊发于《火花》2025年第8期)

mmexport17577597419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9-14 02:43 , Processed in 0.1447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