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18299|回复: 2

201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0 15: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新书】今年最值得看的文学作品都在这里了!《2017年中国文学排行榜》重磅来袭!


编辑推荐
《2017年中国文学排行榜》系列由一线作家、文学评论家选编,汇集国内众多名家新作,丛书选编秉持艺术性、专业性、公正性原则和文学的良知,旨在及时梳理中国文学创作脉络,管窥文学创作走势,从而以最雄厚的评选力量和最公正严格的评选机制,展现最权威的中国文学创作年度精粹。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由《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选编,评选2017年中国优秀中篇小说7部,包括陈仓、张悦然、叶舟、曹寇等,均为当代文坛优秀实力派作家最新力作,是2017年度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主编简介:
  王干,198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参加工作,历任江苏高邮市党史办公室、文联干事,文艺报社编辑,《钟山》杂志编辑,江苏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专业作家。现为《小说选刊》副主编。

2
《2017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由原《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选编,精选2017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20余篇,包括苏童、迟子建、鲁敏、乔叶、张翎等新老作家,所选作品,贴近现实,风格多样,代表201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

主编简介:
  贺绍俊,男,1951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3
《201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201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作品目录
640..webp_副本.jpg

倾听心灵的回响       1      铁 凝
马的眼镜                 4   莫 言
母亲百岁记              8   冯骥才
那根命运的手指       11   张 炜
短促的美丽             22   李国文
水乡招魂                26   余光中
桃花情                   35   从维熙
故人往事                45   梁晓声
一条鱼和它的池塘    67   周 涛
精 英                    77   韩少功
人民的乳汁              81   王愿坚
行走在东山              90   范小青
我的世界下雪了       98   迟子建
郭沫若为何热爱屈原 103   洪 烛
僜 人                     108   凌仕江
一间教室的记忆        120   徐贵祥
良性的感觉就是恩     125   石 英
我多想让他再恨我一回 133   周 明
三千年遐思               138   任 蒙
学书六十年,而今才知砚 148   曹乃谦
板凳不坐蹲起来         154   吕向阳
我一直叫你家海         163   裘山山
自己和心的距离         168   葛水平
生死杨村                   178   袁 方
林中小木屋                191   谢德才
邦达兵站                   194   杨献平
老之将至                   198   舒晋瑜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211   吴克敬
神女泉                      218   王宗仁
杨柳依然青青            235   侯健飞
冬 季                      262   冯秋子
隐逃的倭瓜               267   蒋建伟
翠亨村的深处            271   陈亚军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 276  吴佳骏
在虚拟中到达            283   范晓波
甲居藏寨                  296   郭 伟
京城记忆(外一篇)  299   苗 莉
寂静的美神               307   王 韵
舒 平                     313   魏丽饶
涛 涛                     325   荆淑敏
母亲的簸箕              330   黄圣凤
梦里依稀看淮安        338   赵日超
思想的蝴蝶              343   张佐香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由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选编,收入2017年中国最具价值散文40余篇,包括莫言、冯骥才、铁凝、余光中、梁晓声、韩少功等名家新作,全面展现了2017年度散文创作风貌。

主编简介:
  周明,著名作家、编审。历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宗仁,男,陕西扶风人,笔名柳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

4
《201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由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选编,对2017年中国诗歌创作全貌做了一次精彩的呈现,文学性与思想性兼顾,老中青三代兼顾,各种风格兼顾,是诗歌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精品排行榜。

主编简介:
  邱华栋,著名小说家、诗人、评论家。曾为《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现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蓝色》《绝色喀纳斯》,长篇小说“北京时间”系列,以及《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骑飞鱼的人》《单筒望远镜》,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把我捆住》,书评集《和**一起生活》,建筑评论集《城市漫步》,诗集《花朵与岩石》等。多部作品被译成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英文、越南文等。

5
《2017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由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选编,精选了2017年间国内优秀思想随笔作者的精品力作共计30余篇,包括王蒙、莫言、冯骥才、李敬泽、张炜等名家,全面总结和梳理了2017年度的中国思想随笔创作成就。

主编简介:
  王必胜,湖北荆门人。中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家、资深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1979年到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编辑、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6
《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由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选编,从2017年全国公开发表的数万篇微型小说沙里淘金,精选而成。选取的作品代表了本年度微型小说的最高水准,作品或讴歌生活中的**,或针砭社会中的假丑恶;或充满哲理,或诙谐幽默,或夸张变形;既有文坛名家作品,又有专门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的作家的作品。作品既有可读性,又耐读,融艺术性与可读性为一体。

主编简介:
  《微型小说选刊》创刊于1984年,是国内首家专门选载和发表微型小说的文学旬刊,先后获得“江西省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以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定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倾听心灵的回响
铁凝

    这段时间,身边许多朋友都在谈论《朗读者》。他们中有些是文学界的同行,但大多数从事的工作与文学并无直接关联。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罕有交集的身份,然而当谈论《朗读者》、谈论节目里那些经典篇章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温柔与感动。我愿意相信,在这一刻,我与他们共享着同一个幸福的身份,那就是祖国文学的阅读者、人类心灵的倾听者。
    我同时注意到,由《朗读者》而兴起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媒体传播和好友热议的层面,它已经渗入到广大的人群中,成为一种生活场景:许多城市都设置了“朗读亭”,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可以走入其中,朗读自己喜爱的篇章并进行录制,他们的声音和形象将有可能出现在《朗读者》节目的正片之中。听说许多城市的“朗读亭”外都排起了长队,也有读者为了录制3分钟的视频,在亭外耐心地等待了足足9个小时。
    《朗读者》已经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它向我们证明,诚挚、深沉、优美、健康的内容,在今天依然能够获得普遍的关注,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常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匆忙浮躁的时代,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平庸而匮乏。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只能部分地认同。当下的生活固然匆忙,很多时候,我们也的确面临着浮躁的问题;但即使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同自己内心相处的时间相对有限,人们依然会本能地渴望着纯粹、辽阔、有质量的精神生活。近年来,以《朗读者》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文化类节目广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引导人们放慢生活节奏,倾听内心的声音,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朗读者》中出现的文本,很多是经过漫长时间检验的名篇佳作;即使是出于今人之手的篇章,此前也多已在读者间广为流传。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当得起“经典”二字。何为经典?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想,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它们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这种力量,并不会因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朗读者》里的许多篇章,都是我早年间的挚爱;那些熟悉的文字,关乎爱与恨、喜与悲、生与死、豪情与希望,曾经深刻地启示、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今天的年轻读者依然会为之鼓舞、感动;其中有许多句子,我至今能够脱口背诵,它们在新一代读者心中同样激起了深沉的回响。好的文学就是这样,它能够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的代代传承之中,把种种高贵和美好的品质传递给无尽的后来人。
     朗读,就是朗声诵读,是倾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倾听他人的声音。通过口的诵读与耳的倾听,汉语和它内在的气质、精神,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心灵。古老而长新的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独特韵律,这韵律不仅是美的,而且包含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我们共同的情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朗读者》使阅读成为了认同的过程,一个人在朗读中寻求更为广大的联系——通过这美好的母语,我们不仅彼此看见,我们还得以彼此听见,我们得以完成彼此身份的响亮确证,由此结成血脉相连、情感相通的共同体。
    现在,《朗读者》里的诵读篇目已被整理成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将有更多的读者阅读和朗读这些作品,从中感受**的力量,感受文学的力量。同时,这一切也是对包括我在内的写作者的提醒:一个人内心的声音在广大的人群中持久回响,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这更是一份严肃庄重的责任。我们会更深刻地记住这份提醒,认真地写下去,把心交给读者,把更多的好作品献给我们的人民。
                                 原载《光明日报》2017811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我们是干部专修班,学制两年。怀中老师只担任了一年主任,便被调到总政文化部任职去了,但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文学系邀请怀中老师去讲课,因老人家年近九秩,怕他太累,便让我与朱向前学兄陪讲。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绛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地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文艺》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同学们不来上课造成的尴尬却要我们几个来上课的承受,这有点不公平,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一次学校组织学员去郊区栽树,有两位同学躲在宿舍里想逃脱,被我揭发了,从此这两人再也没跟我说过一句话。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街上碰见了某一位,我热情地上前打招呼,他却一歪头过去了,让我落了一个大大的没趣。由此我想到,揭发别人,是一件得罪人最狠的事,但不揭发,心里又恨得慌,这也算做人之难吧。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原载《文汇报》2017315
母亲百岁记
冯骥才
    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小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边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世世代代以来对一个新生儿最美好的祝福,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一种遥不可及的人间想往,然而从来没想到它能在我亲人的身上实现。天竟赐我这样的洪鸿福!
    天下有多少人能活到三位数?谁能叫自己的生命装进去整整一个世纪的岁久年长?
    我骄傲地的说——我的母亲!
    过去,我不曾有过母亲百岁的奢望。但是在母亲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萌生出这种浪漫的痴望。太美好的想法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虑。我和家人们嘴里全不说,却都分外用心照料她,心照不宣地为她的百岁目标使劲了。我的兄弟姐妹多,大家各尽其心,又都彼此合力,第三代的孙男娣女也加入进来。特别是母亲患病时,那是我们必需一起迎接的挑战。每逢此时我们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凭着默契的配合和倾力倾情,赢下一场场“赛事”。母亲经多磨难,父亲离去后,更加多愁善感;多年来为母亲消解心结已是我们每个人都擅长的事。我无法知道这些年为了母亲的快乐与健康,我们手足之间反反复复通了多少电话。
    然而近年来,每当母亲生日我们笑呵呵聚在一起时,也都是满头花发。小弟已七十,大姐都八十了。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人只有到了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谁能像我这样,七十五岁了还是儿子,;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还能闻到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深挚的气息。
    人生很奇特。你小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决不会叫你去。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母亲从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一步步向前走。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母亲住在弟弟的家。我每周二、五下班之后一定要去看她,雷打不动。母亲知我忙,怕我担心她的身体,这一天她都会提前洗脸擦油,拢拢头发,提起精神来,给我看。母亲兴趣多多,喜欢我带来的天南地北的消息,我笑她“心怀天下”。她还是个微信老手,天天将亲友们发给她的美丽的图片和有趣的视频转发他人。有时我在外地开会时,会忽然收到她的微信:“儿子,你累吗?”可是,我在与她一边聊天时,还是要多方“刺探”她的身体存在哪些小问题和小不适,我要尽快为她消除。我明白,保障她的身体健康是我首要的事。就这样,那个浪漫又遥远的百岁的目标渐渐进入眼帘了。
    到了去年,母亲九十九周岁。她身体很好,身体也有力量,想象力依然活跃,我开始设想来年如何为她庆寿时,她忽说:“我明年不过生日了,后年我过一百零一岁。”我先是不解,后来才明白,“百岁”这个日子确实太辉煌,她把它看成一道高高的门槛门坎了,就像跳高运动员面对的横杆。我知道,这是她本能地对生命的一种畏惧,又是一种渴望。于是我与兄弟姐妹们说好,不再对她说百岁生日,不给她压力,等到了百岁那天来到自然就要庆贺了。可是我自己的心里也生出了一种担心——怕她在生日前生病。
    然而,担心变成了现实,就在她生日前的两个月突然丹毒袭体,来势极猛,发冷发烧,小腿红肿得发亮,这便赶紧送进医院,**输液,病情刚刚好转,旋又复发,再次入院,直到生日前三日才出院,虽然病魔赶走了病魔,然而一连五十天输液吃药,伤了胃口,变得体弱神衰,无法庆贺寿辰。于是兄弟姐妹大家商定,百岁这天,轮流去向她祝贺生日,说说话,稍坐即离,不叫她劳累。午餐时,只由我和爱人、弟弟,陪她吃寿面。我们相约依照传统,待到母亲身体康复后,一家老小再为她好好补寿。
    尽管在这百年难逢的日子里,这样做尴尬又难堪,不能尽大喜之兴,不能让这人间盛事如花般盛开,但是今天——
    母亲已经站在这里——站在生命长途上一个用金子搭成的驿站上了。一百年漫长又崎岖的路已然记载在她生命的行程里。她真了不起,一步跨进了自己的新世纪。此时此刻我却仍然觉得像是在一种神奇和发光的梦里。
    故而,我们没有华庭盛筵,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张小桌,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一碗用木耳、面筋、鸡蛋和少许嫩肉烧成的拌卤,一点点红酒,无限温馨地为母亲举杯祝贺。母亲今天没有梳妆,不能拍照留念,我只能把眼前如此珍贵的画面记在心里。母亲还是有些衰弱,只吃了七八根面条,一点绿色的菠菜,饮小半口酒。但能与母亲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辈莫大的幸福了。我相信世间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句话。
     此刻,我愿意把此情此景告诉给我所有的朋友与熟人,这才是一件可以和朋友们共享的人间的幸福。
                           2017.9.23
                          原载《北京晚报》20171015






发表于 2018-3-25 12: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祝贺各位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04: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中的精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2-27 00:44 , Processed in 0.07031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