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的教育 蒋子龙 古人说:正人先正己,正己正人,方可渐渐正世风。教育孩子,必须跟改变自己和生存环境结合起来。志士苦其心,让孩子看到你的苦心、你的努力,并为之钦服和感动,然后,才谈得上教育,教育也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暑期中,各式各样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夏令营、培训班甚为活跃,收费还挺贵。家长们却兴致勃勃地花钱让宝贝们去“吃苦”。原因是,当下世间有一股风,觉得中国的孩子太娇宠,喜欢拿日本、美国的孩子说事,三四岁就要整理自己的房间,五六岁帮着做家务,七八岁能干些粗活、重活,十几岁可出去打工了……越比较越觉得,中国孩子将来恐怕“只配给外国孩子打工了”。 不知这些娇嫩的“中国孩子”,包括占一大半的农村孩子吗?谁敢说,他们太过娇宠了?主流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农村有些六七岁或十来岁的孩子,不仅担起了全部家务,还要下地干活,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然而让他们感到最苦的却不是这些繁重的劳动,而是不能上学读书。即便有些孩子随着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也难以享受到跟城里孩子相同的读书条件……如果像教育专家们说的“温室效应”将毁灭中国孩子,那么,这些更庞大的“穷苦效应”,能成就广大的农村孩子吗? 即便是中国城里的孩子,或许不整理房间、不做家务,却未必就不苦,比如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苦呢?长期如此,造成他们精神及情感上的污染和扭曲,许多孩子成了“小人精”,大道理背得比当家长的还熟,你说上句他就能接下句,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还没等你说完,他能张口就接上“梅花香自苦寒来”;你刚想说“天将降大任……”,他就滚瓜溜熟地背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有人特别喜欢拿外国孩子做楷模,说美国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将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扔进原始森林,不许带干粮和水,要他们独立生活一周,孩子们饿得受不了就抓耗子吃。不知说这话的专家们,是否进过原始森林呢?中国的原始森林在哪里,如何能带孩子轻松进入?我敢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曾长途跋涉、颇费周折地进过原始森林,进去不一会儿,就不辨东南西北,身上被无名毒虫咬了许多疙瘩…… 在原始森林里,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食物,而是怎么不成为毒蛇野兽的食物,或如何避免走不出来被困死在里边。不要说是七八岁的孩子,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没有接受过野外生存训练,在原始森林里想挨过一周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孩子,别说扔到野外一周不管,就是成天在眼皮底下看着,稍不留神,还怕跑丢了呢。 宁夏有两位家长,信奉教育专家的建议,在假期将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赶出家门,不给钱,不给食物,让他们自谋生路,体验生活。两个孩子在银川市的街头流浪,饿坏了就坐在路边一边哭,一边乞讨,他俩蓬头垢面,满腹怨气。他们心里很清楚,这不是真苦,是“装苦”,是“假苦”,是一种“变态的苦”,是家长心血来潮,拿他们做实验。 吃苦,是人生正常的成长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经历,是生活的必修课,世上一辈子没吃过苦的人少之又少。古谚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苦难临头,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到那时,谁还能说吃不了苦啊。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历代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大苦难,受害者也并非都是不能吃苦的。而且,吃的苦多,与将来是否优秀乃至能否出人头地,也不一定就成正比。吃得“苦中苦”,未必就一定成为“人上人”。 吃苦不是目的,人类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不吃苦或少吃苦。有时,不得不吃苦,或为了不吃大苦而不得不提前“自找苦吃”,都是为了培养品性、锤炼意志。意志是人的主宰,意志的磨练能弥补天分的不足,改掉不良习惯。“吃苦教育”,不是吃苦表演,更不是成年人追慕“好逸恶劳”,却要教育孩子吃苦。被一些人推崇的西方“吃苦教育”,对西方的孩子来说是正常的课程,是自然而必须的,有时,甚至是快乐的。为什么这一套搬到中国就显得不自然呢?当下,大多中国父母,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混个文凭,“流行文化”就是追星、羡慕成功者、做梦都想做老板……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下得了狠心,成了“狼爸”“虎妈”,要把自己的孩子从不良的风气中剥离出来,不让他们受到坏风气的熏染。 “狼爸”“虎妈”毕竟是少数,对他们的做法,也存在着不少争议。但大多数家长可以做到的是,跟孩子不说假话,与孩子一起正视现实。若无力改变大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小环境,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先要做到。 古人说:正人先正己,正己正人,方可渐渐正世风。教育孩子,必须跟改变自己和生存环境结合起来。志士苦其心,让孩子看到你的苦心、你的努力,并为之钦服和感动,然后,才谈得上教育,教育也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2-27 00:24 , Processed in 0.0359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