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73749|回复: 11

【名家进淮安】李存修:漕运启示录(大运河征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4 07: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邀请文化名家进淮安采风

mmexport1643141444836.jpg

漕运启示录
李存修

      如果没有漕运,那么中国就没有如此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没有华东地区在中国的经济领先地位;没有漕运,也不会有中国东部南北一串几十个发达先进的城市,这些城市和它们的乡村更诞生不出无数个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影响民族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史的著名杰出的人物!这一切都离不开连接四省两市、跨越五大江河的京杭大运河,若从实质上说,那就是离不开漕运!
  漕运的根本在于漕,没有漕,哪会有运?“漕”,说明白一些,就是以水转谷。民间说,人生有三大险,其中一险就是船。但是,船更能浮舟,既可浮舟,即能载物。在水道里用船运送粮食,就叫“漕运”。在淮安漕运博物馆里,我见到了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内对京杭大运河陆上和水上整个行程中未从见到的仿真光影水幕视窗,采用光影渲染形式,打造出了水幕影像墙,逼真地展现出了“漕水转谷,千年载运”的中华漕运大观。
  水幕影像让我遐思飞扬,心绪激荡。漕运文化源渊流长,内容丰富广博。千年漕运的辉煌史诗像点亮苍穹的火花,令人感叹!
  从漕运想到民族的历史,有人说他们曾是马背上的民族,有人说祖先是从路上走来的,而漕运呢?我们能不能把它定格为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河渠水网纵横的土地上创造和谱写出了千年漕运的诗史。
  当然,没有祖先的智慧便无漕运的辉煌,具体地说,无水也没漕运,漕运是因水而生。漕运即文化,它是从远古的水文化一步步流传到了今天。
  想到那遥远的古时,商代甲骨文上就有了河川的记录,西周到春秋的《诗经》就已经记下了大小二十几条河流。汉末出现了中国的第一部《水经》,后来的北魏郦道元又为《水经》作了注释,这就是古时著名的《水经注》。此书共有40卷,书中记载下了1252条河流。也就是说,《水经注》为后人研究水利、开发水利和利用水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运河开凿前,中国就有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水系图,这个水系图与郦道元的《水经注》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也属于一种水文化的传承。开凿之后,水系图则有了新的变化,因为漕运与大运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也就有了“漕运水系图”的说法。
  早在华夏文明发源之初,聪明的炎黄子孙便能通过其他河流进入黄河,构筑以黄河为中心的水运蓝图。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火硝烟四起,为了战事的需要,运粮便成了寻常之事。为此一些诸侯纷纷开凿河渠,以供粮运,从而开始了漕运史的篇章。
  到了公元前486年,吴军三破楚越,为了能够进一步北攻强大的齐国,达到与中原诸国争雄的目的,吴王夫差又修凿了邗沟,帮助运粮运兵运物。邗沟南北长达150公里,发端于邗城(今扬州),作为北上坚强有力的据点,并将运河向北开到末口(今淮安区城北),进行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尝试。这样,将长江和淮河两大系统连在一起,连绵数千里,为吴国称雄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间过去了2486年,这应算是一段遥远漫长的历史。当我穿越这段记录下了中华文明的长史,从邗沟开挖的那日,来到今天扬州城内邗沟的岸边,思前想后,多少人情世物皆随大江东去。往事如烟,逝者如斯,但邗沟依旧在此。虽再也没有如云的帆樯,听不见起伏的号子,可昔日的邗沟仍在这里,它就是中国漕运最早的证明。想到这点,我似乎已满足了。
  邗沟之后,自然会想到大运河。一但想到大运河,无人不会想到隋炀帝,因隋炀帝一生的事业、历史和生平是和大运河联系在一起的。隋炀帝继位之后,便将都城迁移进了洛阳,为了进一步解决南粮北调的问题,公元608年正式下令挖凿了永济渠。之后相继开凿了通济渠和山阳渎(即邗沟)之后,又下令开通了江南运河,从而基本上完成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大运河,使南北大运河得已贯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隋唐大运河最早开通始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段。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永济渠东北到涿郡(北京),东南到余杭(杭州)。据史书推断,渠首及河道应在武陡县境内的沁河河道处。而通济渠则在黄河南岸,引黄河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沟通起了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


mmexport1640300437055.jpg
  在民间传说中,隋炀帝下江南是慕恋扬州的繁华。更有人说只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途中表现了无尽的奢靡铺张,所以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有这样一段话:“时舢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数里。”
  虽然有人说冯梦龙是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但他毕竟是位小说家,写作时用文学艺术手法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他说“香闻十里”一词,是否真实确切我就不愿为其下结论。或许如此,或许参考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字,也不排除作者的夸张和想象。他与隋炀帝相距千余年,这样强烈的香气绝不是自己闻到的。这远不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那时离马嵬坡事件只有几十年,相对来说是比较接近事实。按史料上讲的,隋炀帝见到运河两岸纤夫,在烈日下拉纤的艰辛,便下旨各州县要在河边密植柳树,以挡雨遮阳。一千多年来,两岸一直绿柳成荫,一是遮挡了骄阳,二是装饰绿化了运河。所以,后人就改称柳树为杨柳。这仅仅是一小例。可令人不解的是,有些玩文字的人,说人好就把他送进天堂,说人坏就一定要打进地狱。这倒有些让人觉得好笑。
  对于隋炀帝这位千年前的帝王,后世是一直贬褒不一,但对他开凿大运河一事,总体上还是肯定的。孙中山曾说过:“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毛泽东也曾这样评价:“隋炀帝一辈子挨骂,但大运河这件事他做对了。”孙中山和毛泽东这样来评论隋炀帝,还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
  话题又回到漕运。漕运成就运河,运河载动漕运。大运河是漕运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人先贤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漕运与运河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对整个封建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促进南北物资交流;促进南北各民族的了解、融合与团结;促进运河城市的形成。
  我由水上从北向南,由陆上从南向北,除了河中的水,水上的船,两边的大堤和树木,其他就是在人群的民俗里走来走去。那么,漕运与民俗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潮起潮落千余年,漕运促进了运河流域和跨流域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漕运带来的主要表现于“俗”与“乐”两个方面。“俗”主要体现在漕运形成的文化习俗(宗教、节日、其他民俗),“乐”主要体现在漕运带来的文化(戏曲、文学、音乐)。
  就“俗”而言,因漕运而有与漕运相关的信仰、因信仰而有纪念的节日、因节日而产生蕴含文化内涵的仪式,信俗是生活在漕运里的人们的精神寄托,节日是他们漂泊于水上生活的刻度,仪式是他们内心情感虔诚的表达,这三者构成了印记鲜明的漕运礼俗。
  就“乐”而言,漕运成就了色彩斑斓的市井文化。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在悠悠水流里漂流成运河的号子、十番的锣鼓、小磨的昆曲和北上进京的徽班、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聊斋》的孕育、吴桥的杂技、西湖的茶艺和天津的“杨柳青”等等,都是“乐”篇流动的音符。
  运河的功能有一项是对两岸城市的催生哺育。沿运河,我走过了杭州、天津和北京三大都市、十八座地级城市、几十座县级市,如一串璀璨闪烁的明珠,照亮在自杭州至北京的三千里运河的两岸。每座城市,都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每城每市的成长,都曾让我感动不已。
  从古至今,城市的行程与发展原因各异,但无论是依仗地理因素,服务军事需要或经济贸易,都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为东西流向,南北物资运输相当不便,而运河的开凿、漕运的发展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滨河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随着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更加速了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
  就我走过的一些城市,如明清时期的扬州(盐都)、苏州(丝都)、杭州(茶都)、淮安(漕都)和济宁(运都)都可称为运河沿线的大城市;而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和德州等都应运成了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但是,由于其它原因运河的淤塞断航导致了临清、聊城、沧州等城市经济上的衰退,又令人感到无可奈何!
  漕运造就了一大串都城,但紧随其后,另有无数的乡镇共享了它的福祉。比如淮安的河下镇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这座小镇上走了一个来回,古朴幽深的街巷和被行人的足履踏磨得亮光闪闪的石板路,还有瓦橡隔扇的古老电铺,极易将人的思绪引入古代,引入历史和漕运的繁盛岁月。

  它曾是漕运富商巨贾、特别是盐商、达官显贵的聚散地。所谓的“流则通,通则活,活则聚”,也证明了即便是小城镇也是因漕而兴,因漕而衰。河下镇鼎盛时期素有“扬州中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
  从建筑上来说,它有着22条街,91条巷,13坊。
  从文化教育来说,小镇上曾诞生了包括状元在内的50多名进士,这是一个难以相信的数字,可就是出现在这样一个运河边的小镇上。可以认为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奇迹。
  这样的小镇沿运河还有一些,比如济宁地界内南四湖中的南洋镇,小街小巷,故事传说,水上风情,起落兴衰,又是另一番运河文化的表现。
  漕运,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功能。
  漕运从表面看上去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实际上却有着一种浓重的政治色彩。因为古代的漕运,就是中央的财政调拨,是实际可用于分配的财力体现,尤其是在动乱的多事之秋,漕粮便成了稳定大局的先决条件,成了维系中央政权的悬丝。因为自隋朝到民国津浦线通车,大运河,便成了江山社稷赖以存续的漕运水道,在封建帝王们的心中,唯此为“大”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中国古代多数有作为的帝王们,还有那些为此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重臣及民间精英,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隋文帝、唐太宗、能够兴修水利和恢复漕运却被冷落的明君周世宗、忽必烈、康熙、郭守敬、白英、李化龙和于成龙等等,都先后走进了运河的历史。
  是他们造就了漕运,漕运永远记着他们,大运河永远记着他们!因为没有他们,中国就没有大运河。
  大运河与漕运给我的启示,如长空、如大地、如海洋,是永无止境的。

mmexport1640300430210.jpg

    李存修,1942年生,山东安丘景芝镇石家埠村人 。1966年鲁东大学外语系毕业,在校两年文革,1968年分配四川,支援大三线建设。曾任四川省政府外事办翻译,科长、省国旅中旅总经理、省旅游局常务副局长。1987年调广东,一直从事文化旅游工作,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学会会长。 中国译协理事、中国作协会员。 2002年退休。走过上百个国家,出版35部文化旅游著作,有五篇作品被选入国内外大、中学课本。  



发表于 2022-4-10 08: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运河所推动的古代漕运既推动了淮安经济的繁荣,又给淮安文化注入了商业文化的因子,从而令淮安文化走出了小农意识的狭隘,继而开拓了淮安人的胸襟。因而,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了淮安文学当然也就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学。如果说扬州文学浸润着偏重于阴柔的江南文化,那么淮安文学则侧重于接纳淮楚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4 05:2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认真走过大运河,虽然我的家乡就在大运河西侧三二十里地的金湖,要等真的闲下来,沿着李老师走过的陆路、坐船行过的水路看一遍运河,才对得起这运河边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23: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运河把中国南北的生活经济文化联通,深刻影响了南北文化,也锻造了南北方不同的品格!把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形态、社会精英、语言性格紧紧的连接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4 14:0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潮洋 于 2021-12-27 19:41 编辑

命题作文,我见识了大家的文字功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2 0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一条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0 02: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展示运河城市风采,感受运河两岸的生态风貌、风土人情、美食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17 22: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美丽的运河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6 09: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漕运造就了一大串都城,但紧随其后,另有无数的乡镇共享了它的福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0 06: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漕运的大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 0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运河是东方皎龙,承载神州大地的情怀,乘风而上!如今,运河像英雄出征,贯通古今、贯通大江南北,继续为炎黄子孙造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1-15 17:33 , Processed in 0.079285 second(s), 6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