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旅游文化网
吴文茹(本名吴群英),生于新疆伊犁,现居陕西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届高研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协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陕西金融作协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著有《雪域星生》《山流水》《我愿是雪花》《太白》《雪又白》等五部文学作品集,近年在文学期刊杂志等平台发表作品300余万字。诗歌、散文作品被多次选入年度作品选集、并取得“年度诗人”、“最具活力诗人”、“优秀作品”等多个奖项。2017年,诗集《雪又白》荣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并被中国金融作协评为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现为《中国金融文学》编辑,自媒体平台撰稿人,自由职业者。
旅美散记
吴文茹
许一场圣诞元旦之约,在美丽的密西西比河畔,遇见童话;在淡泊静谧的时光里,放慢脚步,用一段治愈之旅,温暖整个冬天。——题记
一转眼,在美国一周多了。
从西安走出家门,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走出国门,我的“盲旅”就开始了。“盲旅”,不是盲目没有目的地,而是一个人在旅途中的“抓瞎”状态。一切都是陌生的,语言不通,听不懂、看不懂,睁眼瞎、哑巴一个。但上了路,慢慢发现“车到山前必有路”,是多么的正确。
盲旅,其实没那么严重,因为可以有很多方式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用百度、有道,基本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在飞机上用餐,学会“Vegetarian”就搞定了正餐,再说:“coffee、milk、tea、fruit juice”等等,大不了只喝tea,或只吃喝自己会说的就OK了。
出门前比较担心的是过关和中转,为此我临时抱佛脚学了一些相关的英语常用语和关键单词,还抄了下来,随身携带,但旅程非常顺利,备的课和写的问路条都没用上,海关一个问题都没问就“免检”放行了,而后又跟着目标(事先锁定、盯住一两个也要转机的游客)顺利转了机,平安抵达了目的地。
回头想想,知道并找到航班号和登机口就可以了。美国的机场不像中国的机场那么庞大豪华高大上,去过的四个机场都很简单实用:几个狭长的通道,通道两边有餐饮店、小商铺,通道的某些出口或某个尽头就是某登机口,只要认识阿拉伯数字就能找到你要乘坐的飞机航班在哪里等候登机。
首次赴美在底特律机场转机只用了20分钟,这次在洛杉矶机场过关中转,因为时间比较宽裕,我把机场逛了个遍,选择了一个西餐店,点了一杯咖啡、一个面包,16美元搞定。我还给自己的信用卡开了光,哈哈,在美国刷卡,不用输密码,也不用签名,一刷,流水单就打印出来了。联想自己曾在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时,国内信用卡在境外被盗刷是一类比较高频的操作风险损失,多少与此有关吧。
探亲之旅,落脚在美国某二线旅游城市,就其人口密度和繁华程度来说,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三线城市,但其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不亚于国内的一线城市。经常游走于海内外的人说,美国的城市像农村。其实,这正是一些人喜欢美国的重要原因,我就喜欢国内的农村。在美国城市过田园生活,物资丰富,生活便利,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绿草如茵,出门便见树木森林、河流湖泊,松鼠和鸟儿和人们一起散步,这样的人间仙境,哪个不喜欢。
但风景再美,总还是异乡。就像是我来美国,不是因为风景好而来旅游,而是探亲。探亲这个词从小就记忆深刻,我出生在新疆伊犁,爷爷奶奶在陕西咸阳,姥姥姥爷在江苏苏州,按照规定,爸爸妈妈每四年可以休假20天探望一次父母。于是,我们至少每四年长途旅行一次,坐长途客车,坐绿皮火车,路上就需要八九天。但即便如此,我们每次都乐此不疲,视探亲为一大快事。同时,南北老家的人也会去新疆探望我们,这样来往着,即便相距千里,亲情相连,走动不断。
我闲居在异国,就入乡随俗,过起了美的生活,享受着优裕的物质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但内心的乡愁,却不曾淡去几分。但美国再美,也比不上自己的家乡好。在这里,虽家有儿女、生活安定舒适,但仍没有归属感。
美国之行,和我在国内的旅行一样,也是一次短暂的游历。想想,旅行中人的归宿感在于——四海为家,心安处即故乡。我安于当下的生活,享受当下的生活,是因为我牵挂的孩子在这里拼搏奋斗着,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事业成就,拓宽了家的概念和故乡的时空,并在更高更大的维度去实现理想,我为他们自豪。
赴美第一周的七天,我是这样度过的:
倒了两天时差,失眠了两回。
在洛杉矶下飞机、上摆渡车,车上人挨人站得满满当当的,但仅有的几个座位却空着,一个美国大妈隔着三五个人招呼我一起坐下了,我想可能是我的样貌实在是太疲惫不堪了吧。坐长途飞机的确是一件非常耗费体力的事,尤其是十几个小时完全睡不着,生物钟和代谢都紊乱了。调整需要时间,但事实证明可以干脆不理会,顺其自然。
包了一次饺子,做了一次抓饭。因为对新型原材料把握度不够,做得都不太成功,还需继续熟悉食材属性脾性、熟悉孩子们的口味,不断实践。但儿子儿媳几乎剥夺了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我饭来张口就好了。拗不过他们,乐得做“母亲大人”,享清福。
和儿媳去了一次医院。美国的医院和国内的不同,完全不像医院。人少、安静、干净。一楼,相当于门诊大厅的地方,有咨询台,有咖啡馆、西餐厅,有商店药房,还有提供给病人家属住宿的酒店。大致了解了一下,一般病人就诊需要提前预约,提前量是一两个月。预约哪个医生还要有人推荐,每个医生都有固定负责的病人,即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主管医生。每个医生一天预约看三五个病人,多了不看。等不及的,可以看急诊,但费用相当昂贵。想来哪国都一样,没有公费医疗、没有保险、没有足够的钱,多半也是不敢生大病、重病绝症也负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的。
候诊、就诊,一切悄无声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想想,美国的公共场所似乎都比较安静。包括候机厅、超市、餐厅、街道。没有人大声说话,步履也不仓促。人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互不干扰;人们也没那么多好奇,不争先恐后,一切按部就班。如:下飞机的时候,前排的人没走完,后排的人就不动;上飞机也按序列号排队等候。候机厅和咖啡馆可以安静得像图书馆,人们或捧着书专注阅读,或在电脑上做事,也有打游戏和看电影的,但都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联想到在国内,有些人在火车、公共汽车甚至飞机上,大声说话、打电话,或谈生意或谈情说爱,有些人追个剧全车厢的人都得听着,反差有点大。喧嚣,噪音,会让人听不见自己的心跳,也看不见别人的存在。
独自晨练、散步五六次。地图导航是个好东西。只要有个定位,去哪里都不会迷路。但就是这样,儿子还是不放心,用了一个“life360”,把我和他们拴在一起了。这样,无论我去了哪里,在手机上都可以看见。就像是一只风筝,放出去了线头还在人家手里呢。就像是我在国内,儿子在国外,我也认为是在放风筝,其实距离太遥远,他们飞得太高,我拽不动了就牵肠挂肚的。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我除了散步、晨练,不擅自乱逛。
去了三家超市。美国的超市有大有小、有高档抵档,还有貌似穷人富人的阶层分野,但商品种类都非常丰富,自行定位、各取所需。商品种类丰富举例说明:巧克力多达三四十种。喜欢吃黑巧,买了好多种回去品尝,在较高CACAO含量和良好口感之间选择了几种喜欢的,准备买了带回国慢慢吃;日常饮用水多达二三十种;胡萝卜就切割成了八九种形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净菜、半成品及成品熟食也很多,对新鲜度、保质期的要求很严格,因此浪费可能也比较多。就拿包装袋来说,采购一次东西,收银员在结账分装时会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塑料袋或纸袋。美国购物袋是免费且不限量的,国内是收费的所以得以控制。但包装袋最终也没浪费,分类装垃圾用了。
发了五回微信。在美第二天,国内的好友就问:你今天怎么只走了69步?身体好吗?我想可能是我倒时差的那天吧。因为时差原因,我的微信动态让人不安,别人看步数的时候,我归零了;在国内有事没事都要刷个生存感的,在美国突然刷得晨昏颠倒,就有亲友担心牵挂。因此,我仍旧按照北京时间发一组图报个平安,向亲朋好友表示问候和感谢。
拍了八九百张照片。晨练、散步的时候拍风景,还有逛超市时的街拍,然后发到共享空间,第一时间分享给父亲看,这是我每次独自旅行时的一个习惯和心愿,希望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都要让老爸看看,父亲也总会第一时间去看。最令我感动的是,去年我独自穿越新藏的19天旅行,传到共享空间的三千多张照片,我回到家时,父亲已全部下载整理好了。这次父亲未能同行,我没有专属摄影师给我拍照了,就没有几张个人的美照了。
和在国内一样,我每天品茶,喝咖啡,追剧,发呆。发呆的程度有所加深,因为需要体验和领悟的新生事物和陌生领域较多,自己亟待学习提高的知识技能也很多。但更多的是沉浸在和儿子儿媳团聚的满足和幸福中,格外珍惜在一起的宝贵时光,分分秒秒都是珍贵。
在美国第三天,我就追完了《庆余年》全剧。感悟:所有的结局都是开始。我从一个剧荒进入到另一个全新的剧情——美国生存法则及异域生活体验,进而让我的某些阅读和创作从渺小个体着眼基于人类生存体验的思考。课题大,视野新,生活小而具体。我在具象而细微的生活中,体会一种内在的博大精深。
在美国闲居两周了,生活感受也深入了些。几乎每天散步都去儿子儿媳学习工作的地方,很喜欢那座比公园还美的大学。
校园里,松鼠在树上、草地撒欢儿,鸟儿像一阵阵风欢腾歌唱着,橡树枝繁叶茂,绿草如茵,白色的欧式建筑,红色的美式风格,像一幅幅油画般铺展开来。
在美国,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不仅体现在随处可见遛狗的人,自由自在的松鼠和鸟类,还体现在宠物店。宠物超市和其他超市一样大,人类有的衣食住行等物件,动物们都有,包括各类食物、生活用品、玩具,应有尽有。人类的人生因为动物的动生而更有趣,动物的存在因为人类而更奢侈。
走进大学办公楼,环境朴素实用,硬件简单,软件先进,学术氛围浓厚。他们的办公桌椅都比较陈旧了,但一杯茶或者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一桌书籍纸张,加上墙上一个可随手演算涂鸦的的写字板,就是全部,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青春岁月。就像是一首寂寞的歌,遥远而动听,斑驳而美好。
美国的古董店也别有韵味,多数是私人收藏馆,兼具展览和销售两项功能。通常店主就是物主,人住楼上,藏品即商品在楼下。这些物品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和顾客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收藏经验,同时也分享他们的记忆和往事。每一件古董都有年代和故事,出售的或许就是他们愿意割舍的东西,其回忆的珍贵程度决定了其价格高低。
有几件被擦拭了无数遍、锃光发亮的银雪花,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驻足聆听,每一枚雪花的形状都不一样,制作年份不一样,背后的故事也不一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雪花。它们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并得以永恒,让我感动。我喜爱雪花,当它们以精美的白银呈现在眼前,我意识到,从前我写了那么多雪花,其实早已超越了雪及花的意象,上升到了某种图腾的象征。
古董小店,赏“银雪花”,还淘得一只“兔子鸡”:吉(鸡)祥如意,前途(兔)无量,我欢天喜地收藏了这寓意祥瑞的摆件,花了四美元,淘了这款木雕摆件“兔子鸡”,纳福。
house。美国、确切地说美国“农村”的房子,一般格式和标配是:独栋,两到三层,有小院、树木花草,有栅栏,无围墙,门对着街道。正面墙上或者门框、房柱上,对称挂着两盏灯,据说点天然气灯的一般是比较富裕的家庭,灯罩里面装电灯泡的是普通人家或“穷人”。有些房子有负一层,有的半截在地下、半截高出地面。房门外,放置有各式沙发、椅子和茶几,房梁上或小院里吊着秋千。
总之,门面、庭院讲究,体现户主的审美品位和社会地位。房子一楼一般为客厅、餐厅,二楼为卧室、书房,负一层用于储物、小酒吧或健身场所。每一栋房子的规模不一,样式和颜色有明显区别,门庭和院落的布局更是各具特色,门牌醒目,所以,找人或者串门一般不会走错。我沿街看到的住宅建筑大致如此,风格简约,个性鲜明,家园温馨。
晨练、散步,走街串巷的时候,极少看到清洁工,只见有收垃圾的环卫车,一辆车仅一个工人。极少见有人打扫卫生,但街道却很干净,就好像懒人“洗车基本靠天”,这里的清扫似乎全靠了自然的风和雨了。但比较合理的原因好像是家家户户都各扫门前雪,加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人乱丢垃圾,所以路面上有的只是枯枝落叶。我见有人用大功率吹风机在“扫地”,将落叶集中在一起。
稀奇的是,几乎没有看到有人扫马路,也没有见到扫帚簸箕之类的东西,只有吸尘器、拖把。美国生活垃圾分类很简单,干湿两类,便于操作。没有人监督检查,自家处理好自己的垃圾,放到固定的垃圾桶,由专人专车收走,一切都顺理成章、约定成俗了。
美国有一些做得比我们好,也有许多不如我们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等;现代化城市建设,也没有那么多新的高楼大厦。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的很多东西保持在一种“够用”状态,不太超前,不太多余,甚至还欠一些。儿子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切都简洁明了,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也没有无用的东西,也不做无用功,可以说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倡导的减法生活、断舍离,孩子们已经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向他们学习。
一周来,每天在奥杜邦公园(Audubon Park)晨练散步,成为我闲居生活的固定科目。据悉,这座公园得名于生活在新奥尔良市的知名艺术家和自然主义者约翰•奥杜邦。在殖民时期,安杜邦公园曾是种植园,早就有植被丰富的景观,如今更是枝繁叶茂。在奥杜邦公园慢跑,两旁是金木的参天高大橡树,树冠覆盖下的林荫道,河流蜿蜒川流之中,悠闲漫步,令人非常愉悦和放松。
我看到跑步健身的多数都是中青年,而且不只是晨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跑步的人,健身房、瑜伽馆门前总是停满了车。可见,无论哪里人,运动健身不必局限于时间和场地,只要行动起来就好。听说在美国,一个年轻人的身材、肌肉和运动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人缘。比起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运动场上的健将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更受人欢迎。就像是有时候,一个颜值高的人,成功的机遇或许会更高些一样。
我看到的美国小孩,长得都漂亮极了,一个个洋娃娃似的。但当地人说,随着年龄增长,颜值多半会下降。所以,小时候颜值高,但长大后长残了的不在少数,身材走样的更不在少数,特别是女人,更是不经老。但他们不论年龄大小,颜值高低,身材胖瘦,都很自我地做着真实的自己,很自信地展示着自身的魅力。女的丰满,男的健壮,他们的自我和自信,成就了他们另一种不老的颜值——气质和风度,像是老酒,愈加醇厚。
平安夜,下了一场雨,第二天格外晴朗。阳光对圣诞如此眷顾,从天上撒下赞美的诗句,万物都含着向上的光芒。
我奔跑,少男少女们在奔跑,不少年轻的奶爸辣妈推着婴儿车在奔跑,大一些的孩子骑着自行车跟着爸爸妈妈快速骑行,你追我赶。往往一家三四口、五六口的,像一群鹿,伴着铃儿叮当响,欢快地奔跑着。
中年人大踏步地走着,有的还遛着大狗;老年人慢慢悠悠地走走停停,老两口牵着手或拉着一只小狗;还有推着轮椅散步的,走累了坐在轮椅上继续行走。运动的人们,小伙儿帅,姑娘美,父母的呼唤,孩子的欢笑,还有活蹦乱跳的动物,风吹草木的合奏,一切都是赏心悦目、动听悦耳的,只有律动,没有杂音,细节缓慢,安宁绵延,画面唯美。
各尽所能,量力而行,安静地做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为周围的事物所打动,也不去打扰周围的事物,这是美国诸多生活场景给我的启示。其实,无论外在的变化有多么令人眼花缭乱,始终不过是外在。真正触动人的,是内在的心灵所感,定格于精神。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眼睛所见的外在世界,一个是心灵所展开的内在世界。
散步路过拉法叶一号公墓,新奥尔良市最为古老的公墓之一,据说曾被许多影视作品选为外景地。哥特式风格公墓,建于1833年,早期埋葬的人物多为欧洲移民,尤其以德国裔和爱尔兰裔居多,公墓见证了新奥尔良市纷乱的历史,包括1840-50年代夺去无数人生命的黄热病。墓地里面埋葬的名人包括美国司法史上著名判例——普莱西诉佛格森案中涉及的法官John Howard Ferguson。
墓地,也是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呈现。
这次赴美,目的只是探亲,没有计划专程去任何景点,走过路过看看就是。所以,闲居在美国的日子,我反复掂量的两句话是“生活在别处”和“别处的生活”。我明白,美国的生活再好,也不是我的生活,我只是一个过客。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过客呢。路上遇见独行的人,多半牵着狗,据说有狗相伴,安全系数会提高很多,哪怕是只小哈巴狗。我没有狗同行,道路僻静,于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走着,高度警惕,以防有人尾随或者被人突袭。呵呵,风险意识高、未雨绸缪多是职业病了。
奔波忙碌的日子,所见所闻所感,让我明白,所谓的“别处”和“此处”,从来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一样的日子,都是一样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远方。如果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就看有没有诗了。这个诗,不仅仅是诗。悲凉和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连苟且都还没有实现,就想要远方。其实,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够自我挖掘,走向内心,就能得到某种喜悦的感受。如果没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和学识储备,即使走遍了全世界,也不过是一个盲流。没有内在,外在所见再多,也不过是让自己多些皮毛的谈资,并不能理解所见的本质,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见识。
与之相反,眼睛的视野无论多么逼仄,只要全身心地打开内在,或许就能理解“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究竟何意了。人生不一定要有很多的意义,但是一定要活得有意思,内心有一束光,里面就会有无数迷人的景致。
闲居,百度汉语的解释是: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或避人独居。《荀子·解蔽》曰:“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还有闲静的住所的意思。这些,都符合我旅居美国的情况。
在国内,我退休了。到了美国,就失业了。能做会做的事情不多。儿子儿媳怕我闲得无聊,拿了三种魔方让我拼,如果说那是短板的话,我就没有那块板,只好包包饺子、做做小菜、下下跳棋、追追闲剧。
旅美闲居之处是新奥尔良(New Orleans),它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State of Louisiana)南部的一座海港城市,算是一座大都市,经济城,旅游港。因为其数目众多的法式建筑、克里奥尔美食和丰富的音乐形式(爵士乐的诞生地)而闻名,也被人称为“美国最独特的城市”。而每年12月到2月,气候温和,是最舒适的时候。我先后两次来新奥尔良,第一次印象较深的:
一是新奥尔良的圣查尔斯有轨电车。有人说,如果没有乘坐这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运营的有轨电车线路,那么对新奥尔良的认知就不算完整。这个有轨电车已经成为新奥尔良的象征之一,在城市内随处可见。可以乘坐有轨电车,一边欣赏花园区著名的豪宅,一边感受微风和煦,时光如梭。还可以一路滑行到新奥尔良的奥杜邦公园和杜兰大学门前。有轨电车的价格不贵,只需要三美元,就可以全天循环乘坐。
二是国家二战博物馆,这里是美国的历史宝藏,在这里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相关历史,很多美国人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所以在这里,可以重新认识新奥尔良这个城市,并且这里还有直观的4D电影,能够更加直接将战争的悲剧和英雄主义全面展示出来,警示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来之不易。
三是新奥尔良法国区。沿着密西西比河的弯道,法国区的主要景点是建筑,其中一些旧建筑可以追溯到300年前。拱廊,锻铁阳台,红瓦屋顶和风景如画的庭院,显示出法国对其的深厚影响。法国区也是一个用餐和娱乐的好地方,街头艺人和乐队表演随处可见,餐馆酒吧、沿街商铺比比皆是,特别是夜晚,灯红酒绿咖啡香,甚是热闹繁华。
杰克逊广场是法国区中心的主要广场,最初被称为Place d'Armes。广场周围环绕着树木和绿地,有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的骑马雕像(1856年),广场北侧是圣路易斯大教堂,白色外观和锥形尖顶,也是新奥尔良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794年,位于两座早期教堂的遗址上,以其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教堂而闻名。据记载,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1987年访问了大教堂。大教堂附近还有Presbytere和Cabildo,这两处都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博物馆,堪称历史和人文胜地。
我这次闲居,是下沉异域生活的潜游。说到底,美国的生活不属于我,但我要做到的是,无论在哪里,都随遇而安。
圣诞假期,儿子儿媳在玩拼图游戏,攻克一个由2000块零件组成的古城堡,远处是高山,近处是草坪,蓝天白云,白塔红屋,树木茂盛,栅栏斑驳,整个图景层次丰富、颜色多彩,变化多端,难度相当大。在我看来,他们拼凑的不仅仅是一块块碎片,而是一个故事,一片温情。看着他们拼图,就像是王子和公主在搭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堡。儿媳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这个城堡看看。对于他们来说,实现这个愿望不难,况且他们的生活俨然就是童话世界一样美好。
我也试着拼了拼,每一片都有它自己的位置,就像每段回忆都有它的原型,你要将它放在专属的地方。联想我这段闲居的生活,就是在拼图,我把珍贵而难忘的每一个瞬间,拍成照片,一张张,一块块,零七八碎的凑在一起,慢慢丰富起来,完整起来。那些散落的足迹组合起来,就像是密西西比河那美丽的涟漪荡漾开来。而我,每天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转圈画图,玩填色游戏。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假冬天。花草树木的样子介于夏天和秋天之间,色彩斑斓。这里的气温一般都在10度以上,冬天偶尔也会下雪,但也没有萧条肃穆的感觉,气候总是潮湿而温暖,和心情相当匹配。
我每天围着“三园一线”——公园、校园和家园在转悠,像围绕着一个时光大转盘,转着转着,就从2019年转到了2020年。
想想,在美国跨年,国内元旦的时候,这里还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觉得多沾了一天光,在2019多待了一天。但无论如何时光不会停止,赖着不走、患拖延症的人们只会滞后于时光,而不能让时光停留或倒转。
时不可待,更待何时,一定要与时俱进,才不辜负这美好的岁月年华。
元旦,我8点半出门晨练,沿着一条路径直向前走,我想走到拐弯处折返,但那条路对于一个城市道路和徒步行走的我来说,太狭长了,快走了九公里就要穿越高架桥了还是笔直没有转弯的地方。为了安全起见,我提前掉头。每天晨练,出去的时候我就凭感觉跑,跑到一定远的地方再跟着导航回家。
在路上,一心奔跑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跑得远了,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不知道还有没有力气回家的时候,就会心生恐惧。因为不想把自己丢在路上。一个人在路上,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前途,是令人不安的。
新年第一天,我一不小心跑了一个“半马”。这次在美国,我才发现自己是“脚力”如此之好。对照一下学习过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检讨一下自己,其余三力也是要去挖掘和强化的。
元旦下午,我跟着儿子儿媳去了新奥尔良城市公园、艺术博物馆、雕塑园,晚上还看了灯展,赶上了灯展的最后一天。
走过笔直宽阔的Lelong Dr,城市公园内的一座由圆环道包围的雄伟壮美的建筑就会渐渐出现,这就是艺术爱好者在新奥尔良最不容错过的去处——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由当地糖业大亨Isaac Delgado捐赠建立,于1911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收藏了大量的法国和美国艺术品,拥有自文艺复兴至当代的超过4万件永久藏品,其中不乏德加(Edgar Degas)、莫奈(Claude Monet)、高更(Paul Gauguin)、马蒂斯(Henri Matisse)、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大师名作。此外,展出内容还包括路易斯安那州本土艺术家的作品,非洲和日本的作品,还有一个中国厅。
博物馆后方的雕塑花园(Sydney and Walda Besthoff Sculpture Garden),是其最出彩的部分之一。花园内数十座现代雕塑被曲径、水塘、小桥、树丛围绕,风景梦幻而迷人。这些雕塑多为著名现代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令人着迷。
艺术馆前有动态平衡雕塑及美如油画的莲池。有一双著名的狗——波普艺术,翻译过来感觉有点高深,其实原叫Pop Art ,非常朴素。三个侧面印刷成蓝色、黄色和红色,有趣但和周遭氛围有点不搭。Walda Besthoff雕塑花园放置有60多个雕塑,步行道,泻湖和成熟的橡树穿插其中,极具观赏特色。
新奥尔良城市公园与新奥尔良市一样神奇而独特。公园有150年的历史,有1300英亩的树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橡树林,其中可以追溯到800年前。新奥尔良本地人喜欢在周末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在公园游玩聚餐,温馨而浪漫。公园的草坪如地毯,可以在上面踢球,奔跑;可以仰面躺着,看白云在蓝天上漫步。夜晚的时候,可以看星星。
城市公园适合每个人,你可以漫步在柔软的草地中,或在公园的自行车道、慢跑道和步行道上健步行走。公园还提供一系列适合家庭的活动,包括Carousel Gardens游乐园中独一无二的古董木制旋转木马——一个手工雕刻的“飞马”奇迹。还有城市公园的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最大的成熟活橡树林。这些独特的树木以其独特的形状而闻名,一些最古老的树木的树枝长度是橡树高的两倍。当地人说,在新奥尔良,没有比在橡树下面读一本好书或睡一个午睡更惬意的了。
橡树灯光节(Celebration In The Oaks)在新奥尔良的城市公园(City Park)。当夜幕降临,橡树上、草地上、屋前四周的户外彩灯展示着新奥尔良的假日风采。据说,这一传统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期间举家出游。
橡树灯光节每年因其独具特色的美妙场景吸引游人参观,是新奥尔良最受欢迎的假日灯光活动。灯光节期间,色彩缤纷的节日灯光缠绕于百年历史的橡树之上,城市公园宛如一场璀璨的盛会。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搭乘公园的微型火车,在3公里的环园之旅中近距离感受节日灯光和其他在灯光下五彩缤纷熠熠发光的东西。虽然新奥尔良的灯光秀和中国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无可比性,但其宛如幼童蜡笔画似的简单直接,拙朴可爱,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更是如孩童般天真美好。
从杰克逊大道出发,漫步在风景如画的新奥尔良花园区,就是漫步于历史悠久、装饰精美的新奥尔良住宅区了。
在美国时间和美国日子里,我已经基本熟悉了周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并把周边的几条路都转熟了,也能够自己去超市采购了,但我远未融入美国生活。儿子儿媳在美国近十年了,我觉得他们也还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还囿于一个比较狭窄的通道,和封闭的空间。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他们的突破和出路在于——在学术上做精深的研究。学术无国界,他们肯钻研,够努力,就能够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我从心里祝福他们的建树。他们已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以自身发展成为为国效力的资本和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却也是忧伤的。法国诗人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美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它写了本轰动一时的小说。而平凡的我们,更希望美丽的梦想成为真实的存在。生活是一个人完善人生的最好的方式,不是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现实中,在当下。
《沉思录》中有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刻:“幸福,在于过我们自己本性所需要的生活”。我相信,我们是幸福的。令我放心的是,儿子儿媳他们知足常乐,他们的生活质朴无华、平凡幸福、简单快乐。
雨后的冬日,在白鹭齐飞的水畔,一条异乡的小路,草原似蜿蜒的绿地,湛蓝的天空放牧着白云,田野上我流放着自己。太阳下面的寂静孤影,牵引着一路向前。一朵小花在枝头开放,摇曳我中年的风铃。
闲居的日子,简单朴素的生活样式,让一直以来神经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的我得到纾解和治愈。在嘈杂之外寻觅一处静幽,心若闲云般化繁为简,舒卷自如,让淡淡的茶香把身心濡染得温润宁和,灵魂得以安放。
新奥尔良树多。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橡树。橡树枝繁叶茂,其根粗壮弯曲深深抓进大地,枝干相互伸展交织在空中,形成天然的拱形树貌,在斜阳的映照下,蔚为壮观。
我想起了两句诗:“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舒婷的《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人格和理想,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我在橡树林散步,在橡树下打坐,在诗歌的朦胧氛围中梳理自己理性的思考,享受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爱与美的比肩站立。
新奥尔良拥有色彩丰富,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到处弥漫着精致典雅的气息,是探寻殖民时期欧洲文化的绝佳去处。
法国区是新奥尔良市建筑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那里仿佛置身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每一幢建筑都在诉说着独特的历史。法国区是新奥尔良市建筑和文化的集中体现,精致高雅的装饰细节,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新奥尔良,我看到的大学没有围墙,小学的栅栏却很严密。许多健身馆外就是托儿所和儿童乐园;大小商业购物区周边的停车场所宽敞而富裕。十字路口没有警察,过马路没人闯红灯。凡此种种,给人以自由、方便、安全、舒适的感受。
新奥尔良奥杜邦动物园是美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园内包括白短吻鳄区、沼泽区、热带鸟园、蝴蝶馆、红鹤池和海狮区,拥有郁郁葱葱的土地和各种各国情调的动物,超过1500 个种类。动物园有海狮和大象表演,最受欢迎的居民是长颈鹿,美洲虎,豹子,猩猩,大象等。在那里,可以和动物友好互动,我和长颈鹿也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路上,看见过两三个举着牌子的乞丐,牌子上面写着“无家可归”之类的文字。儿媳介绍说,具体内容是乞讨原因说明。
元月七日,我和儿子乘坐有轨电车巡游;元月八日清晨,我沿着熟悉和喜欢的路线慢跑。在美国,我一直穿着一身休闲装,专注地做着一件事情。感谢亲爱的儿媳和儿子,在异国他乡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
从年末到年初,是时间的远方。
从故乡到异乡,是空间的远方。
人的一生都在奔波,我是自己的远方。
没有白走的路,只有无法抵达的远方。
在新奥尔良留洋的日子,诗意而美好。大脑里输入了许多新鲜的信息,即将离开时,输出口发生了拥堵,感悟很多。
旅居美国的日子,是一种漫游。虽然没有什么计划,看似都是浮光掠影,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在交织中碰撞出的灵感泉涌。
在新奥尔良看过三个教堂,圣路易主教堂、圣奥古斯丁教堂和圣约翰教堂。在教堂,和在寺庙一样,身心舒适,平静而愉悦,但都会触及灵性和觉悟的思索。
有人说,灵性越高的人越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因为当灵性到达一定境界时,对精神的质量以及情感的净度会要求非常高。因此,孤独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我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存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
在新奥尔良的冬日,不用熬,只做一件事,享受生活。最珍贵的是洁净的空气,和如同空气般的存在,梦想的向日葵花田。蓝天白云,今日所有的画面和事物仿佛与昨日无异,一切就像是新的轮回展开。而旅行中的写作,也是一场文学梦的兑现。
赴美探亲是一次回家。这个过程,好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实,每棵树,每朵云,每个灵魂,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是在唤醒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自己。
旅美慢生活让我领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快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适合加速。越想实现的目标,越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是日复一日拼搏,懂得蓄力的人生才有后劲。
“春深无处不耕犁”。孩子们在事业和学术上的心神专注让我感佩。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真正“必有回响”的,不仅仅是念念不忘,还是经年累月的深耕。真正能得到世界丰厚馈赠的,始终是肯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的人。
无论我在哪里,时时刻刻,我都在为亲爱的宝贝的儿媳儿子点赞加油,祝福他们。